文/杜燕 張永芹
編輯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與社會的方方面面聯系在一起。隨著時代的變遷,出版業的發展對編輯素養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素養的編輯同樣推動著出版時代的進步。隨著歷史的發展,我國的出版業歷經了傳統出版到數字出版的時代。數字時代其實就是電子信息時代,因為電子信息的所有語言都是用數字代表的,都建立在電子信息基礎上,所以數字出版時代無疑也是借助數字信息技術進行的。
數字出版是基于計算機、通訊、網絡、流媒體、存儲、顯示等多種高新技術的基礎之上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出版產業,它融合并超越了傳統出版,將信息以二進制代碼的形式存儲于光盤、磁盤等,信息的處理及接收則依靠計算機等終端設備進行。數字出版在我國雖然起步晚,但發展速度卻很快,所有使用二進制技術對出版環節進行操作的都屬于數字出版。由最初的CD、VCD、DVD、電子書、網絡、MP3等發展到目前的網絡圖書、網絡期刊等新業態,數字出版涉及較廣,包括版權、發行、支付平臺以及服務模式,具體可體現在網上編輯出版內容,把傳統印刷版的內容數字化,利用傳統資源用數字化工具進行立體化傳播。
與傳統出版相比,數字出版的優點體現在:查詢內容速度快、存儲量大、成本低、編輯比較方便,且更環保。數字出版就其本質而言是傳統出版的內容和計算機技術的結合,是快速發展的高新技術導致原來出版形態的變化。但是無論傳統出版還是數字出版都不容忽視。數字出版蓬勃發展的同時,也要注重實在的傳統出版業。
數字出版發展至今,由淺顯逐漸加深,其文字形式也在無形中逐漸改變著人類的思想和價值觀。數字出版產物在滿足我們價值觀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2013-2017年中國數字出版行業商業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數字出版總產出由2006年的213億元增至2010年的1058.4億元,手機出版、網絡游戲和網絡廣告已成為數字出版產業的巨頭行業。由此可見,在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產業融合的逐漸深入使原本區分嚴格的行業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不同行業之間的相互融合也越來越深入,例如內容提供商、技術提供商和渠道運營商等,由此不難發現數字出版的發展前景可謂是一片光明。
隨著大眾傳播領域的不斷發展,新媒體傳播方式以驚人的速度快速搶占市場,使數字技術在出版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從而帶動數字出版產業的快速發展。數字出版時代的傳播載體是電腦、手機、電子閱讀器。然而手機出版也屬于數字出版的范疇,這是傳統數字出版向智能數字出版轉變的一個重要標志,它是將傳統數字出版與移動網、智能移動設備和互聯網、計算機、流媒體、云存儲等先進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經過整理、優化、加工原有版權內容,為用戶呈現在手機app(軟件應用)上的一種新的出版模式。目前數字出版產品多種多樣,內容涵蓋各個領域,如電子圖書、數字報紙、數字期刊、網絡原創文學、網絡教育出版物、等。數字出版產品的傳播途徑多樣化,例如有線互聯網、無線通訊網以及衛星網絡等。
編輯包括文字編輯和美術編輯。文字編輯主要負責行文措辭、知識點描述、內容結構的編輯加工,美術編輯需要揣摩分析著作的選題、中心思想、學術真偽、理論價值等,所以編輯具有專業偏向性,比如文學、教育學、哲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都有相關的編輯。不同于文字編輯,編輯作為一種職業崗位,不僅需要編輯讀懂某一類型的書,還要能評審某一類專業性較強的內容,比如:一本書、一份論文、一篇文章等,這些內容能否出版,編輯有絕對的決定權。而文字編輯只需要對已經選定的內容進行細致化的整理和修改即可。而這些工作的執行都必須要求編輯工作人員具有很強的責任心和職業素養。

信息素養(信息文化)是一種知識管理的策略,是一種“使人能夠更有效地選擇、查找及評估傳統或網上資源的技巧”。可見信息素養對個體要求較高,需要個體能準確認識到何時需要何種信息,并能在大量信息中準確獲取、檢索、評估,以便有效利用。
在信息爆炸的大數據時代,傳統出版業受數字出版的沖擊,已由簡單的紙質出版轉化為包括圖片、動畫、視頻及網絡內容于一體的數字化出版。因此,編輯的信息素養也越來越重要,已成為其自身素質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編輯,如何才能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從而提高出版質量,更好的為大眾服務,促進出版業的發展,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確定信息任務:編輯首先要準確地判斷問題所在,并確定與該問題相關的具體信息,需具備信息的轉譯、傳輸能力。通過信息的編碼化,使其轉化為數字,繼而通過現代載體進入網絡,完成知識信息轉譯,繼而才能進入流通渠道被傳播與接受[1]。
2.決定信息策略:在可能需要的信息范圍內決定哪些是有用的信息資源。
3.檢索信息策略:首先需要使用檢索工具,并將信息材料進行組織后,便可確定了所需搜索資源,在互聯網上進行搜索。
4.選擇利用信息:通過搜索獲得所需信息后,對信息進行篩選,決定哪些信息有助于解決問題,將其摘錄并保存。
5.綜合信息:把通過檢索后得到的確切的信息進行重新組合,為滿足不同的任務需求,可打包成不同形式,可以簡單,也可復雜。
6.評價信息:通過回答問題確定實施信息問題解決過程的效果和效率。在評價效率方面還需要考慮花費在價值活動上的時間,以及對完成任務所需時間的估計是否正確等。
媒介素養指人們面對各種媒介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思辨的反應能力等。學者魯賓認為它包括三個層面,能力模式、知識模式和理解模式。能力模式側重于對信息的認知過程,知識模式側重于信息如何傳輸,而理解模式則側重于對信息的判斷和理解能力。隨著網絡融合的不斷升級,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共同進入一個全媒體時代,全媒體時代編輯的媒介素養是傳統文化素養的延伸。全媒體時代信息量空前膨脹,雜亂無章、良莠不齊,信息傳播途徑也多樣化,編輯如何在眾多的無用信息中快速篩選出有用的、對讀者具有正確導向作用的善服務的信息,擯棄無用的、惡服務的信息至關重要。所以,具有社會導向作用的編輯應隨時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具體可從如下幾個方面:
1.提高自身職業素養
編輯的職業素養通常意義指的是編輯能力,包括選題策劃、審稿、裝幀印刷,傳播策劃等。全媒體時代數字化出版業競爭激烈,優勝劣汰,編輯的職業素養和媒介素養相輔相成。尤其是選題策劃和傳播策劃環節,要求編輯具有對較高的前瞻觀察力和多媒體傳播能力。所以,提高編輯的職業素養對其自身媒介素養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提高分析、辨別能力
信息大爆炸的多媒體時代各種不同價值取向的信息層出不窮。無論是期刊、報刊、書籍還是各種電子出版物的編輯如何根據自身出版物的定位,從眾多的信息中迅速篩選出有益的、擯棄無益的信息,并實現價值取向的求同存異,和而不同,推動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就需要編輯提高自身的分析辨別能力,從而提高其媒介素養。
3.提高社會責任感
媒介素養是傳統文化素養的延伸,要求編輯具有較高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與傳統文化素養不同的是,新媒體時代網絡資源更加豐富,每天面對海量資源,需要編輯具有極強的社會認知能力和責任感,堅持正確的社會導向,求新、求深,為社會和公眾營造良好形象。
隨著數字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科學知識的載體也呈現著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數字出版是數字時代下出版行業與現代數字技術的完美結合。在數字出版中,圖書編輯的業務素質強弱對出版行業的生存與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必須高度重視數字時代下圖書編輯業務素質的提升,運用數字出版知識和現代數字技術手段來使科技圖書數字出版中的競爭力得到有效提升。
[1]梁光鐵.知識經濟時期科技期刊編輯信息能力的重塑[J].編輯學報,2001,13(4):231-233.
[2]趙建萍.數字出版時代學報編輯素質與能力的提升[J].傳媒,2014(12):19-21.
[3]喬麗新.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轉型的浪潮中,圖書編輯如何應對[J].科技傳播,2015(18):181-182.
[4]院金謁.淺談數字出版時代對科技期刊傳統編輯素質的要求[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5,27(2):152-154.
[5]馬文歡.科技圖書編輯轉型之戰[J].科技與出版,2014(5):131-133.
[6]王吉慶.信息素養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0-34.
[7]黃金魯克.“2011 年全球傳媒產業與新媒體發展研討會”提出:我們已經進入全媒體時代[EB/OL].[2012-12-21].http://www.jyb.cn/china/gnxw/201201/t20120102_472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