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的實施促使教師創新教學模式,開始發展素質教育。在此背景下,教師要提高高中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斷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將誦讀法應用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培養其創造能力。對誦讀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高中;誦讀教學法;語文教學
誦讀法是我國傳統的教學方法,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對現代語文教學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目前,我國很多高中語文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比較嚴重,過于注重講解理論知識,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了影響。
一、誦讀教學法的概念及作用
誦讀教學法是我國古代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能有效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語文教學不應局限于看和學,更要會讀,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就能積累知識量,從而達到熟讀的目的。
高中語文課堂所包含的內容比較多,能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但大多數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較深,常常以講代讀,導致學生的誦讀水平比較低,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而發展誦讀教學法,有利于教師引導學生領悟文章中的主旨,與作者潛藏的情感進行交融,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同時,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使其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從而發揮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二、高中語文教學應用誦讀教學法的對策
(一)創設誦讀情境
教師過于注重課堂教學,會使課堂氣氛比較沉悶,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教學質量比較低。同時,這種教學模式會限制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對此,要求教師創新教學模式,為學生創設誦讀情境,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效率。例如,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中《再別康橋》一課為例,文章中抒發了作者離別康橋時的復雜情感,通過康橋的美與自身實際生活進行對比,以表達作者對現實無可奈何的情感。作者將“金柳”比喻成“新娘”,用以說明“金柳”搖曳的“風姿”,更加體現了康橋的美。對此,教師可采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制作教學課件,用視頻、圖片、音樂等為學生展現康橋的美,使學生對康橋有個直觀的了解,有利于學生在誦讀時準確掌握作者的情感,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教師采用創設情境法,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從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能增強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并在不斷的誦讀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增強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誦讀習慣。
(二)發展多元化誦讀方式
誦讀教學不僅在于教會學生熟讀、會讀,更要使學生將文章中的感情抒發出來。比如,在誦讀《將進酒》時,要將詩人的憂愁、哀怨、豪情全都讀出來,使學生與詩人達到情感共鳴,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但每篇文章所交代的內容不同,單一的誦讀方式并不能滿足教學需求。因此,教師應發展多元化誦讀方式,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例如,教師可指導學生進行接力讀,選擇一些層次分明的文章,使學生的情感隨著文章的變化而變化,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外國小說欣賞中《娜塔莎》一課為例,文章中以事件、時間為脈絡進行敘述,對此,可將其分為5個段落,由教師選取5名學生對文章進行誦讀。要求學生針對自己所讀的那一段進行自主分析,掌握每一段所蘊含的情感,并運用不同的聲音和語調誦讀出來。這種教學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充分激發學生的潛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誦讀水平。
(三)強化教師的引導作用
當學生進入高中階段時,語文教學的內容越來越難,學生很難自主理解。因此,要求教師強化其引導作用,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意義,教導學生誦讀技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以《沁園春·長沙》一課為例,這首詞是毛澤東同志借景抒情,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來抒發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以及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壯志豪情。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誦讀時,要使學生掌握詞的停頓重點,有利于領悟作者的情感。比如以“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一句為例,教師要指導學生停頓,“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并鼓勵學生自主對其他語句設定頓點,再融入感情誦讀一遍。這樣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保證教師的講課效率。
經過上述分析可知,將誦讀教學法應用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利于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發展多元化誦讀模式。在這種條件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從而保證教學效率,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胡麗麗.誦讀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學時代,2013.
[2]馮娜.淺談誦讀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快樂閱讀,2012.
作者簡介:曹填芳(1981—),女,山西大同天鎮人,漢族,中學教師二級,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教育。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