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仁巴義爾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進行,綜合性學習作為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有效教學方法被視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這種教學方法將之前語文課本中所講解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整合。通過教學中的實際案例分析了目前綜合性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原因,之后就怎樣提高綜合性學習的高效性提出了意見和看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有效性
一、綜合性學習存在的問題以及原因
1.教師對待綜合性學習的態度
實踐證明,很多語文教師由于受到原有教學思維的影響,對新課改的理念還沒有完全領悟,對綜合性學習的認識存在偏差,在教學過程中依舊存在僥幸心理,認為只要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就完成了教學任務,因此綜合性學習并沒有落到實處。另外,教師本身知識范圍不夠廣,不能將各個學科的教學內容相結合,這必然影響綜合教學法在課堂中的使用。
例如,教師在講解《海倫·凱勒》這一課時,應該首先讓學生自主分析海倫·凱勒的人物特征,然后再通過知識的擴展,讓學生討論列舉出一些與海倫·凱勒有相似經歷但依舊堅強生活的人物形象。或者可以結合思想政治中所涉及的人物性格一節的內容,讓學生通過知識的串聯形成網絡結構,促進對內容的深入理解。
2.學生認識存在偏差
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大部分學生在學習上缺少自主探究學習的積極性,過度依賴老師。因此,綜合學習法對于他們來說有一定的實施難度,成為了課堂教學的一種空有的模式,而不能取得應有的教學效果。
3.忽略學生的素質培養
語文課程的綜合性教學不僅涉及不同課程之間的資源整合而且結合了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結構,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效果。而教師應用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只是大量羅列收集圖片以及文字資源等,但并不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忽略了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應用、分析以及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培養,從而不能達到綜合性學習的效果。
二、綜合性學習有效性的對策
1.掌握課程目標,更新教育觀念
熟知語文教學目標,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初中課程標準對語文綜合性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主要表現在:突出教學綜合性,主要包括漢字基礎、閱讀能力、口語交際等,同時也綜合了其他學科的教學內容和方式。除此之外,綜合性學習方式將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作為重點,側重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的發展,將教學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進行有序的排列。
以七年級上冊語文的知識目標為例,這冊書主要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為目的,分單元分章節對知識進行講解,但無形之中又存在聯系。教師應該在課前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去發現不同單元存在的知識目標上的共同點。發現本冊課文是圍繞著“愛國情節”介紹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和諧優美的自然環境以及對個人的憧憬。
2.整合學科知識,綜合各種能力
綜合性學習高度融合了學生的聽說讀寫等各方面的綜合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總結各科、各類知識,從而實現語文知識在生活中的有效運用。但是教師必須要明確,語文綜合性學習盡管融合了其他學科的知識,但它必須堅持姓“語”,其重點仍然應該放在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上。
比如第一單元“情系祖國”綜合性學習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目標應該涉及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學生來說,愛國不應該只表現在課本知識上,也不能只停留在口頭的承諾,首先,教師可以結合歷史學科中“抗日戰爭”“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等實際案例激發學生的愛國心理;接下來,再對語文課文進行講解,這樣更能引起學生和作者心靈上的共鳴,從而達到歷史和語文學科之間的有效融合,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
3.注重活動過程,挖掘課程資源
綜合性學習的最終目的并不是只關注學生掌握知識的最終結果,而是要注重實際教學的過程。因此,教師在進行綜合性學習教學時,應該認真對待,悉心指導。一般情況下,教師應該提前給學生布置好綜合性學習的任務,以便使學生擁有足夠的時間對所要學習的知識進行自主的探究和學習。但在綜合性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只注重結果,更應該關注跟蹤學生的進行過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探究的過程中去,增強其合作意識,使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提高。
例如,在講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適當的自主學習任務,并且讓學生與所學歷史知識相結合,了解事情發生時國家所處的時期和面臨的重大事件等歷史背景,通過與之相結合使學生能夠更準確地解讀這篇文章,感受作者對國家處于衰敗中的痛心以及一心想要救國的強大愛國情感。
實踐證明,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方面的提高。教師應該嚴格遵循新課程標準的指導原則,認真學習其教學方式和方法,并通過在實踐中的不斷探索和研究,將綜合性教學有效地應用到語文課程中。
參考文獻:
吳樹強.對提高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實效性的思考[J].寧夏教育科研,2006(2).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