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杰
[關鍵詞]制陶技術;快輪制陶;新概念;新判斷;新理論
[摘要]文章首先對研究快輪制陶的一系列新概念作了厘清,同時提出了兩個新判斷:快輪制陶技術起源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最后階段;其技術的應用有兩次高潮,第一次出現于銅石并用時代晚期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第二次出現于漢代。最后,文章將地區之間(實質是各文化、各人群之間)快輪制陶的技術傳播比作地震“能量傳遞”,在傳遞過程中能量逐漸減弱,并且受到制陶者技術思想的影響,從理論上闡明了黃河流域各地區快輪制陶技術發展不平衡的原因。
在新石器時代和銅石并用時代,陶器的成型方法有手制、模制、輪制三大類,其中,對后世陶瓷工藝影響最深的是輪制法。輪制法是快輪制陶的簡稱,是指利用輪盤快速旋轉而產生的離心力和慣性力,將置于輪盤中央、陶轉盤小平頂之上的泥料直接提拉成所需形狀的坯體這一工藝過程而言。快輪制陶研究具有很強的邏輯性,筆者在研究快輪制陶過程中提出一系列新概念、新判斷和新理論,而且環環相扣,現在分別敘述如下。
一、新概念
新概念是筆者經過深思熟慮從復雜現象中提煉出來的概念,是研究快輪制陶的起點,也是對快輪制陶本質的認識。
(一)涉及快輪制陶本質的新概念:“離心力”“慣性力”和“泥料特性”
所謂“離心力”,是指輪盤和置于輪盤中央的泥料在做圓周運動時所產生的離開中心的力。由于離心力的作用,拉坯時放在外側的手用力較大,起主要作用,放在內側的手用力較小,只起輔助作用。
所謂“慣性力”,是指人力驅動輪盤快速旋轉時儲存在輪盤內的能(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屬于動能),它逐漸釋放出來。由于慣性力的作用,制陶者將攪棍從轉窩內拔出來后,輪盤和置于輪盤中央的泥料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仍能維持快速旋轉狀態。
所謂“泥料特性”,是指泥料在做快速旋轉運動時(請注意,僅在做快速旋轉運動時)受到外力(雙手)作用而產生的形變速度快、效果好,因此可以提拉成所需形狀的坯體。
上述離心力、慣性力和泥料特性同時具備(三者缺一不可)是將泥料直接拉坯成型的先決條件,也是利用快輪能夠將泥料直接拉坯成型的根本原因。
(二)涉及快輪制陶直接證據的新概念:“螺旋式拉坯指痕”和“麻花狀扭轉皺紋”Ⅲ
“螺旋式拉坯指痕”,這是輪制陶器內壁常見的痕跡(有時也見于外表)。所謂“螺旋式”就好像螺螄殼內壁的陰螺旋紋那樣,從正面看為一條條凹槽與一條條棱脊相間排列,從剖面看為一段段弧線相連接,它在內底不是同心圓,在內壁不是水平線,即不與器底平行。由于陶輪旋轉方向的不同,拉坯的方向也不同,導致陰螺旋紋分為順時針方向陰螺旋紋和逆時針方向陰螺旋紋兩種。陶輪按逆時針方向旋轉時,采用正手操作法拉坯,左手在內側,右手在外側,主要靠右手用力,坯體內壁產生順時針方向陰螺旋紋。陶輪按順時針方向旋轉時,采用反手操作法即“左撇子”操作法拉坯,右手在內側,左手在外側,主要靠左手用力,坯體內壁產生逆時針方向陰螺旋紋。從中國古代輪制陶器總體上看,順時針方向陰螺旋紋常見,逆時針方向陰螺旋紋少見,因為大多數制陶者習慣于用右手。所謂“拉坯”是指利用輪盤快速旋轉時產生的離心力和慣性力,用雙手將泥料直接提拉成坯體,在泥料與坯體之間沒有(也不需要)經過泥片或泥條等中間環節。所謂“指痕”是指手指前端從坯體表面壓過時遺留下來的痕跡,而不是用工具刮削坯體表面時遺留下來的痕跡。
如上所述,“螺旋式拉坯指痕”的含義是明確而嚴格的,與工具刮削痕跡之間界限分明,充分表述了輪制陶器特有的痕跡。有些考古發掘報告將快輪拉坯遺留下來的痕跡稱為“輪旋紋”或“輪旋痕”,這些名稱實際上也是指“螺旋式拉坯指痕”,但是,由于名稱和表述過于簡單,未能將雙手拉坯痕跡與工具刮削痕跡明確而嚴格地區別開來。
“麻花狀扭轉皺紋”,這是輪制陶器上罕見的現象,只有細心觀察才能發現。所謂“麻花狀扭轉”是指在制坯所用的泥料含水量較高(泥料較軟)的特殊條件下,在快輪拉坯(產生螺旋式拉坯指痕)的同時,坯體上產生的一種扭轉現象。具體地說,“麻花狀扭轉”是指陶輪和雙手將坯體上下兩端分別向相反的方向用力扭轉,這一動作就好像擰麻花那樣。“皺紋”是指坯體表面由于扭轉自然而然地產生纖細、斜向、一凸一凹的實線狀或虛線狀的紋理,它不是用手抹或用工具刮削而產生的痕跡。
如上所述,“麻花狀扭轉皺紋”的含義也是明確而嚴格的,與工具刮削痕跡之間界限分明,表述了輪制陶器特有的現象。目前一般的考古發掘報告沒有提到這種現象。
迄今為止筆者從出土的古代輪制陶器上看到的“麻花狀扭轉皺紋”有以下三批:
第一批,屬于銅石并用時代晚期的良渚文化,例如浙江余杭縣南湖遺址出土的雙鼻壺和上海馬橋遺址出土的雙鼻帶蓋壺,二者頸部內壁都有細密的從左下方至右上方傾斜的實線麻花狀扭轉皺紋。遺憾的是沒有繪成線圖。
第二批,屬于春秋晚期,見于山西曲沃縣、翼城縣天馬一曲村居址輪制的細柄豆,筆者親自繪成線圖,可以看到柄內壁有實線麻花狀扭轉皺紋。
第三批,屬于北魏時期,見于山西大同市南郊北魏墓群輪制的陶器。由繪圖人員繪成線圖,可以看到陶罐頸部內壁或外表有虛線麻花狀扭轉皺紋。
上述“螺旋式拉坯指痕”是輪制陶器特有的痕跡,“麻花狀扭轉皺紋”是輪制陶器特有的現象,因此二者都是快輪制陶的直接證據。至于偏心渦紋只能作為旁證。有時在手制坯關于快輪制陶的新概念、新判斷和新理論體的外底也能看到偏心渦紋,例如陜西臨潼縣姜寨遺址仰韶文化的甕棺葬具陶器T8W233:2,其外表留有不規整的泥條痕跡,外底留有偏心渦紋,這是在慢輪帶動坯體旋轉條件下用線繩切割時遺留下來的痕跡,在泥條痕跡與切割痕跡并存的情況下,應以泥條痕跡為依據斷定這件陶器采用手制法成型,偏心渦紋就不能作為快輪制陶的證據。
二、新判斷
在形成新概念的基礎上做出新判斷,新判斷是研究快輪制陶的主要內容。
(一)涉及快輪制陶起源的新判斷:快輪制陶技術起源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最后階段。
現有資料表明,在中國境內快輪制陶的起源是多元的,以下三個地區及文化獨立發明了快輪制陶技術問:一是黃河下游地區的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晚,例如山東曲阜市西夏侯遺址下層墓、上層墓;二是長江中游地區的大溪文化晚期,例如湖北枝江市關廟山遺址大溪文化第四期(即大溪文化晚期);三是長江下游地區的崧澤文化晚期,例如上海市青浦縣崧澤遺址中層墓葬第三期的陶杯,青浦縣福泉山遺址灰黑土層的陶壺、陶杯。
(二)涉及快輪制陶高潮的新判斷:銅石并用時代晚期,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呈現出快輪制陶技術第一次高潮;漢代呈現出快輪制陶技術第二次高潮。
銅石并用時代晚期,山東沿海地區成為輪制技術最發達的地區。例如:山東龍山文化晚期的陶鬻和陶覷,三個袋足分別輪制,是倒著拉坯成型的;薄胎高柄杯(又稱蛋殼黑陶高柄杯)代表了山東龍山文化輪制技術的最高水平,在輪制技術史上是空前絕后的。
漢代制陶業已成為一種商品生產,市場的需求促進快輪制陶技術的發展,第二次高潮的規模遠遠超過銅石并用時代晚期的第一次高潮。
三、新理論
從新概念上升為新理論:黃河流域各地區快輪制陶技術發展不平衡的原因。
新理論是一個新組織起來的概念體系,可以用它來解釋技術發展不平衡現象。
在銅石并用時代晚期,黃河流域各地區快輪制陶技術的發展很不平衡:下游地區的山東龍山文化輪制技術高度發達,中游地區的河南龍山文化輪制技術比較發達,上游地區的齊家文化迄今為止未見輪制陶器,各地區之間存在明顯差別。
從理論上解釋,黃河流域各地區快輪制陶技術發展不平衡有兩個原因:
(一)取決于陜輪制陶技術發展本身的內在規律,即快輪制陶“技術傳播”規律。
快輪制陶技術可以傳播,如同能量可以傳遞。黃河下游地區是快輪制陶技術的發源地,好比地震的“震源”,震動最大,中游地區快輪制陶技術逐浙變弱,好比震波逐漸減弱,上游地區迄今為止未見輪制陶器,好比震波已經消失。據此推斷,黃河流域的快輪制陶技術由東向西傳播。在山西境內,各地區快輪制陶技術的發展也不平衡:位于山西南端的垣曲縣古城東關遺址,廟底溝二期文化出現個別輪制的小型陶器,龍山文化的輪制技術比較發達,泥質陶普遍輪制;位于晉西南偏北的陶寺遺址,輪制法出現于陶寺文化中期,但是直到晚期只有一部分中小型泥質陶器采用快輪拉坯成型,快輪制陶技術不但出現較晚,而且不發達,在坯體成型方法中處于末位。據此推斷,山西境內的快輪制陶技術由南向北傳播。從總體上看,黃河流域的快輪制陶技術由東向西、由南向北傳播,在傳播過程中,能量逐漸減弱以至消失,這是各地區快輪制陶技術發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內因。
(二)由于各地區的文化傳統不同,人們對快輪制陶技術的認識和應用也不同,換句話說,受到“技術思想”的影響。
現有資料表明,各地區制陶技術的重點不同:黃河上游地區的制陶者看重和追求彩陶藝術,使該地區成為彩陶制作工藝最發達的地區;黃河中游地區的制陶者首創和偏重模制法,使該地區成為模制法最流行的地區;黃河下游地區的制陶者高度重視輪制法,使該地區成為快輪制陶技術最發達的地區。技術是由人掌握的,重點是由人的技術思想支配的,所謂“技術思想”是指人在進行技術活動時的邏輯思維、設計理念和貫穿始終的主導思想,各地區制陶技術的重點不同就是技術思想存在差異的表現。文化傳統不同和技術思想差異是各地區快輪制陶技術發展不平衡的外在原因。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本文將地區之間(實質是各文化、各人群之間)快輪制陶的技術傳播比作地震“能量傳遞”,在傳遞過程中能量逐漸減弱,并且受到制陶者技術思想的影響,從理論上闡明了黃河流域各地區快輪制陶技術發展不平衡的原因。
上述新概念、新判斷和新理論都具有原創性和開拓意義,還有助于快輪制陶技術研究中名詞術語的規范化。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