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人類的歷史,是一部科技革命的歷史。從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再到信息時代,人類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解決物質傳輸問題,第二次工業革命解決能量傳輸問題,第三次工業革命解決信息傳輸問題。
新產業變革是外生的技術積累和技術創新進入特定周期和階段的必然結果,數字制造、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和添加制造等基礎制造技術創新和突破,是促進第三次工業革命不斷深入的根本性技術驅動力。
以信息存儲、傳輸和處理的成本為例,1992—2010年,1M數據的平均傳輸成本從222美元下降到0.13美元;1G數據存儲的成本從596美元下降到0.06美元。目前,美國最大的50家制造企業已經全部應用了高效能運算技術,福特汽車公司使高效能運算和計算機輔助工程成為產品開發過程的基礎性技術驅動力,卡特彼勒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將重型推土機的設計周期從原來的六到九個月縮短為不到一個月。
產業變革的不斷深化是主要工業國家體現其戰略意圖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設計內生誘致、拉動的結果。在金融危機過程中,作為始終強調實體經濟發展的德國經濟的穩定表現和具有全球最快制造業增長速度的中國經濟的快速恢復,與多數歐美國家的經濟疲軟甚至債務危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樣的事實促使主要工業化國家反思制造和制造業在其國家創新系統和產業體系中的經濟功能和戰略意義。美國的《制造業行動計劃》和歐洲的《未來工廠計劃》由此產生。
對中國來說,新工業革命既是挑戰,又是機遇。產業變革背景下,發達國家具有要素積累大、技術水平領先等優勢, 發達國家政府加快新興產業部署,會對發展中國家相關產業發展造成巨大壓力,全球分工格局也會向發達國家轉移。
中國比較優勢集中于成本占比不斷下降的制造環節,而這正是新一輪產業革命的特征,中國在勞動密集行業的優勢將逐步喪失,勞動密集行業的增速下降將直接影響中國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此外,因產業競爭力弱而難以占據產業高附加值環節的“舊疾”,也有進一步惡化之虞。但在這次產業變革中,新材料、高端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將成為制造業中最活躍的行業,此外還影響了服務業領域,催生了新的服務部門,二、三產業融合也產生了眾多新的業態。這就意味著催生新的產業集群和經濟增長點。
目前,傳統產業依舊是中國經濟比重最高的產業部門,但其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卻長期存在。產業變革不僅將催生一批新興產業, 也將為傳統產業轉型發展注入新動力。
新興制造業以設計、技術、創意輸出為主,不需要大規模制造,普通勞動成本占比低,對土地空間需求少,資源能耗少、排放小,產品價值和特征由技術和個性化決定。該類產業非常適合中國制造業面臨的資源現狀,有助于突破日益趨緊的要素約束。
(摘自中南大學常務副校長黃健柏題為《新技術革命、產業發展與企業管理》的演講,王一辰記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