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國務院印發《 “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 ,重申將加快發展壯大新能源汽車產業。這無疑是在新能源補貼大幅退坡的態勢后,給處于兩難抉擇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一劑強心針。事實上,自2014年以來,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雖遲遲未能迎來預測中的風口,但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品牌溢價能力的上漲,也促使新能源汽車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根據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的數據,2016年,新能源乘用車總體銷量32萬輛,同比增長84%。其中純電動車銷售24萬輛,增長116%;插電混動銷售8萬輛,增長26%。
與2015年新能源汽車爆發式增長的態勢相比,2016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銷量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2016年3—6月,新能源汽車逐步實現恢復性增長。到6月份,新能源汽車的月銷量已經沖刺到3.5萬輛。下半年的7—10月,新能源汽車的月銷量保持了3萬輛左右的穩定狀態,等待進一步的增長動力。12月,在政策支持力度的改善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3.8萬輛的較高水平。
事實上,中國自主汽車品牌在群雄割據的汽車市場無處發力,新能源汽車作為“彎道超車”的支點進入視野。加上環境和能源安全的考慮,各種利好政策紛紛破土而出,新能源汽車逐步成為業界聚焦的新藍海。
目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正處于高速井噴式發展時期,也涌現出以比亞迪、江淮、北汽為代表的一批新能源汽車領跑者。不斷擴大的市場份額和持續高強度的補貼支持,為這些企業擴大銷量和轉型升級提供了絕佳的土壤。日趨成熟的新能源車企開始不滿足僅僅以機械的復制來構建其盈利點,他們試圖用多層次的產品矩陣來提高自身的品牌溢價能力,完成從“價格制勝”到“品牌制勝”的定位轉變。
2017年年初,國家新能源補貼出現了大幅退坡。這對于新能源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意味著市場中普遍依靠補貼構建的盈利模式被完全打破,新能源車企需要在市場規則中摸索新的發展方向。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對限于補貼格局的新能源車企而言,這也不失為轉型的機遇。之前,國家政策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同時也不可避免地使國內的新能源車企陷入了“以量為先”的錯誤邏輯中。補貼降低預示著市場風向的轉變。
舊有格局的破裂,既是新能源車企面對的窘境,同時也是新能源汽車轉型的重大機遇。劇烈變動的市場下,新能源車企如何抓住市場痛點,實現自身突破,或許就是2017年業界能否迎來風口的關鍵。
(摘編自《中國經營報·車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