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奔
“全國敬老模范社區”“重慶市先進基層黨組織”“重慶市十佳特色文化社區”“優秀志愿服務組織”……走進重慶市忠縣忠州街道十字街社區服務中心,掛著各種榮譽牌匾的那面墻格外顯眼。
十字街社區是一個典型的“留守”社區,留守兒童多,空巢老人多,困難群眾多。可近年來,社區的黨建工作卻在全市小有名氣,市委領導曾先后來此考察調研,市委黨校也將其作為教學基地。
有人曾好奇地問:“十字街社區的黨建工作創新有什么秘訣?”
“談不上秘訣。我們的體會就是,管理教育好黨員,從細微處入手,服務好社區。”十字街社區黨委書記張光霞回答,“管、顯、動、強,是我們工作的‘四字經。”
“管”為先
十字街社區有299名黨員,其中近半數黨員都在外地謀生。如何有效地管理這些流動黨員,是社區黨組織面臨的一個挑戰。
以前,張光霞每次組織黨員開展活動,能夠來參加的黨員沒有多少。
“年輕黨員大多外出務工去了,在家的一些老黨員腿腳又不方便。因此,會議室顯得冷冷清清的。”張光霞無奈地說,“黨組織像個空殼,聚不起人。”
除了這些客觀原因,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社區黨組織的凝聚力不強。于是,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成為十字街社區黨委打開局面的關鍵。
2016年上半年,“破局”的轉機終于出現。
那時候,“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開始后,加強黨員的教育管理與整頓基層黨組織的軟弱渙散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十字街社區黨委辦公室干事說:“積極參加黨組織的活動,是做合格黨員的基本要求。”
隨著“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深入,十字街社區黨委決定針對“年輕黨員流動大,老黨員留守多”的現實做文章。
張光霞和社區黨委成員把社區流動黨員召集起來,專門建立了一個微信群。每次“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結束后,社區黨委就會組織專人在微信群里上傳學習教育情況,與流動黨員進行互動,分享心得。即便是那些腿腳不方便的老黨員,也沒有當旁觀者。
“每個黨員都不能少。”張光霞說,“我們會把學習教育情況記錄打印出來,挨個給他們送去,讓他們感受到組織的關懷。”
微信互動、登門拜訪,漸漸地,黨員與黨組織的互動越來越多,聯系越來越緊密,黨員的管理也變得順暢起來。
“現在,許多黨員返鄉時,都會來參加社區的黨員活動。黨組織的凝聚力大為增強。”張光霞笑著說,“黨員談紫薇在重慶大學讀研究生,每年的假期,她都會主動到社區來幫忙。”
“顯”為鋒
60歲的劉淑媛退休之前是忠縣針織廠的廠長。退休之后,她在十字街社區開了一家招待所,生意做得不錯,人緣也相當好。
張光霞找到劉淑媛,希望她能擔任十字街社區臨江路黨支部的書記。
如果接受張光霞的邀請,招待所就要另聘管理人員,每月額外支出兩千多元;若不接受邀請,不能為社區黨建出力,作為一名老黨員,劉淑媛心里又過意不去。
思來想去,劉淑媛最終還是答應了。
請劉淑媛這樣的人“出山”,目的是要讓他們將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顯現出來,進而調動其他黨員的積極性,帶動社區的黨員都來發揮作用。這是社區黨委針對黨員意識不強、作用不夠這個棘手問題使出的高招。
“像劉淑媛這樣的先進黨員,多是社區的老居民。”張光霞說,“他們對社區既有感情,又熟悉情況,能夠號召他人。”
“劉淑媛”“張淑媛”“王淑媛”……在先進黨員的帶動引領下,社區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漸漸地“顯”出來。
在微型黨課講壇上,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講自己的故事,聊社區工作的感受,讓黨課變得生動;
在紅巖志愿服務活動中,他們積極簽訂黨員承諾書,主動為社區居民辦實事,讓社區變得溫馨;
…… ……
“以前,每次上黨課時,黨員打瞌睡的不少,為社區辦實事的卻寥寥無幾。”張光霞說,“現在,認真聽黨課的黨員多了,參與服務的黨員也多了。”
劉淑媛說:“只要有人帶頭做,證明這件事能夠做成,做的人自然就多了。”在臨江路黨支部辦公室的展板上,貼著21份“紅巖志愿服務”的承諾書。
與臨江路黨支部一樣,十字街社區的其他五個黨支部,也有這樣一塊展板。
“在基層,有些黨員、群眾難免會有觀望和懈怠情緒,我們要善于用先進分子這把尖刀利刃,在惰性中打開突破口。”張光霞說。
“動”則“強”
黨組織的凝聚力增強,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也開始顯現出來。然而,這樣的變化與十字街社區黨委的預期還有一段距離。
張光霞說:“黨組織凝聚黨員是為了團結黨員服務群眾,只有真心實意服務群眾,社區才會有家的溫馨。”
75歲的崔太琴是十字街社區的老居民。有一次,她獨自在家,突然感到胸口絞痛,便按下社區給她安裝的愛心門鈴,社區的志愿者立馬趕了過去,及時將她送去了醫院;
葉開瓊腿腳不方便,多年沒有出過家門。社區志愿者得知情況后,把她背上了有七層樓高的“江中盆景”石寶寨,讓她實現了“出游夢”;
…… ……
“我們是典型的‘留守社區,留守兒童多,空巢老人多,困難群眾多。”張光霞說,“我們的工作重心是為他們服務,他們生活得舒心,我們才能放心。”
創新黨員活動載體,讓社區黨員動起來;創新實施愛心工程,使服務功能強起來。這是社區黨組織這些年來探索服務群眾的創新抓手。
如今,十字街社區已經組建了一支由黨員帶頭、群眾參與,多達1600余人的志愿者隊伍。他們常年在社區里開展助學、敬老、助殘等愛心活動,為居民做好事實事,贏得了居民的稱贊。
“創新黨建工作時,‘動和‘強是相輔相成的。”張光霞介紹說,“通過建立‘愛心社區的方式,我們組建了‘愛心門鈴值守隊、‘愛心擔架隊等公益隊伍,這些崗位提供了載體,讓黨員在社區服務中真正動了起來。這些活動加強了黨員和黨員之間、黨員和社區之間、黨員和黨組織之間的聯系,使社區黨委的凝聚力大大增強。而這些愛心工程又使得我們社區黨委、社區服務中心的服務功能強了起來。”
“我是‘紅巖志愿者,每年會幫社區做三件實事。”談紫薇說,當初她上大學時,因家里比較困難,社區為她開展了募捐活動,緩解了她讀書期間的經濟壓力。
“其實,很多志愿者都是愛心工程的受益者。”張光霞解釋,“這使得他們很樂意在社區從事志愿服務。”
從一個典型的“留守”社區,到“全國敬老模范社區”“重慶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十字街社區的蝶變,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把抓好黨建作為最大的政績”這一理念的生動寫照。
“未來,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得擼起袖子,攢勁干!”張光霞信心十足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