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2013年習近平主席先后提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偉大戰略構想,2014年習主席進一步指出通過“一帶一路”戰略,與經濟帶國家結成“利益共同體”與“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的經濟發展藍圖下,我國向新絲路經濟帶出口茶葉將成為新常態。通過問卷調查與訪談,運用扎根理論研究方法對茶葉出口新絲路經濟帶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逐級編碼整理與分析,并從多個角度給出了應對策略包括細分茶葉出口市場,嚴格規范茶葉種植環境與生產流程,掌握新絲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經濟特征、法律文化做法及市場運營細則等。
[關鍵詞] 新絲路經濟帶;新常態;一帶一路;茶葉;扎根理論
[中圖分類號] S-9;C811 [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 In 2013, Chairman Xi Jinping put forward the initiatives of building "the New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In 2014, He further proposed to form a "community of interests" and "community of destiny"with countries along the economic bel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Under the blueprin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hinese tea export to the New Silk Economic Belt will become a new normal. Based on the approach of the Grounded Theory,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results are analyzed to study the possible problems for exporting Chinese tea to the New Silk Economic Belt with progressive coding. Then, coping strategies are given from several aspects, including subdividing the export tea market, regularizing tea planting environment and processing procedure with strict standard, and to understand the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habits of laws and cultures, and the detail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market operation in countries along the economic belt.
Key words: New Silk Economic Belt, New Normal,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ea, Grounded Theory
一、引言
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的偉大戰略構想,并指出中國經濟發展邁入了新常態[1]。習總書記提出的新絲路經濟帶是“一帶一路”的西翼部分,通過新絲路經濟帶可與沿線國家與地區結成“利益共同體”與“命運共同體”。李克強總理在2014-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及“要開創高水平對外開放新局面,從戰略高度推動貿易均衡發展”、“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發展服務貿易”等。我國作為茶葉生產大國,出口新絲路經濟帶是一個新的契機,充滿機遇,同時也存在諸多挑戰性問題。據國際茶葉委員會統計,2014年全球茶葉產量達502.6萬噸,其中中國198萬噸、印度118.5萬噸、斯里蘭卡33.8萬噸,“一帶一路”地區重點產茶國產量占全球總量超80%。全球茶葉出口總量達182.5萬噸,其中斯里蘭卡出口31.8萬噸,中國出口30.1萬噸,而全球茶葉進口總量位居前列的俄羅斯、巴基斯坦也在“一帶一路”地區[2]。中國出口到“一帶一路”地區的茶葉數量為7.15萬噸,同比下降9.79%,出口金額2.74億美元,同比增加3.7%,分別占中國茶葉出口總量和總金額的23.7%和21.5%。如何規避“一帶一路”地區競爭問題應對茶葉出口挑戰,將是茶葉出口新絲路經濟帶戰略成功實施的一個重要保證。
二、扎根理論分析
扎根理論①是借助系統化程序從資料中提升理論,對某一現象進行研究并歸納式地引導出結論的一種定性分析方法。包括對資料進行系統編碼;從收集的資料中生成概念;對概念進行比較后生成理論性問題;建立概念間的聯系;獲得理論概念的密度、高度和變異度的整合性。最核心環節是對資料進行逐級編碼,包括開放式、關聯式和核心式三個層級編碼。扎根分析已經在商業研究領域越來越普遍,為企業機構決策提供參考依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借助扎根方法,從國家、行業與企業層面對茶葉出口新絲路經濟帶存在的問題進行逐級編碼整理與分析,結論可為茶葉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提供借鑒。
(一)問卷調查與訪談
調查問卷選擇我國茶葉出口第一大省浙江,采用互聯網問卷、郵寄問卷、實地問卷以及委托問卷等方式,選擇了30家茶葉出口企業為調研對象。被問卷對象為基層管理人員及以上②。發放調查問卷475份,收回389份問卷,剔除灰色信息答卷與無效答卷,有效問卷336份,實際有效率71%。基層、中層與高層管理者的問卷比例近3:2:1。被調研者學歷皆為專科及以上,工齡在3年及以下的占到32%,3年以上的占到68%。進一步在調研區域選擇5家業績優秀的茶葉企業進行深度訪談,被選企業均齡為3年以上,本輪被訪談對象為每個企業總負責人或部門負責人③。
(二)逐級編碼
問卷調研及深度訪談過程中咨詢與請教了茶葉研究相關專家與學者,資料嚴格按照扎根理論和方法的規范要求,利用質化分析軟件對資料進行三個層次的逐級歸類編碼分析(表1-表3)。樣本數按照2:1隨機分成2組,一組用以(2/3樣本)編碼分析,另一組(1/3樣本)作為理論飽和度檢驗使用。
1.開放性編碼。通過開放性編碼分析可確定抽象概念類屬的屬性和維度,從收集的問卷與訪談樣本資料中發現抽象的概念類屬,進一步對抽象概念類屬給以命名及類屬化。通過開放性編碼分析,從樣本資料中抽象生成出60個開放性編碼(限于篇幅僅以部分內容示例),如表1所示。
2.關聯性編碼。關聯性編碼分析可確定各范疇之間的關聯度,通過查找與構建概念類屬之間的關聯性與差異性,逐步收縮樣本資料中范疇密度。進一步對凝練的開放性編碼進行關聯性編碼分析,最終得到12個關聯性編碼,如表2所示。
表2 關聯性編碼
3.核心性編碼。核心性編碼分析可使樣本資料信息進一步收縮凝練,最終集中到與核心類屬相關的編碼中,通過系統化對比分析已構建的抽象概念類屬的理論程序,并關聯性編碼進行橫、縱向與范疇化歸類分析,給集中的關聯性編碼選擇一個核心類屬,再結合原始樣本資料進行動態比較,最終提取3個主核心范疇(樣本分析發現,核心編碼主要集中為宏觀、中觀與微觀三個方面,本文暫定義為國家、行業與企業層面),如表3所示。
表3 核心性編碼
4.理論飽和度檢驗。檢驗理論飽和度利用一組1/3的留置樣本,結果發現各項范疇已經發展完善,其中3個核心性范疇沒有再發現明顯的新關聯范疇,也沒有發現明顯的新初始抽象概念,因此可視為通過扎根方法對茶葉出口新絲路經濟帶的問題研究在理論上達到了飽和。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政策措施問題。我國政府對新絲路經濟帶的各種政策正向影響著茶葉產業的發展,可大大促進茶葉企業對新絲路經濟帶出口的業務熱情。
(二)環境污染問題。一國的環境污染狀況影響著茶葉的生產與出口狀況,天藍、水清、地綠的環境更適合生長優質茶。我國目前已經在環境污染方面進行了嚴格的治理,很多環境污染法律法規已經出臺。絕大部分茶葉生產園已經被當地政府進行有效管控[3],農藥、肥料等也進行了統一集中管理,無性系良種茶園比例達到35%。
(三)文化習慣問題。新絲路經濟帶跨國文化差異容易導致理念沖突,影響茶葉出口貿易合同的訂立。新絲路經濟帶沿線不同國家的風俗文化及消費習慣的噪音會影響我國茶葉企業的出口業務流程,增加企業出口成本和合作風險。
(四)市場拓展問題。我國茶葉種植與產出率較高,但茶葉出口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率較低。加上印度、斯里蘭卡等國家紛紛涌入新絲路經濟帶茶葉出口市場,使我國開拓新絲路經濟帶茶葉市場面臨較多對手。
(五)人力資源問題。向新絲路經濟帶出口茶葉需大批懂管理以及具備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外貿人才。出口的茶葉質量過硬,需要茶葉種植與生產的高技能人才。
(六)信息技術問題。信息技術是國際貿易的平臺與載體,信息技術發達的茶葉企業更容易在新絲路經濟帶市場接單。茶葉出口會牽扯到知識外溢與知識轉移,知識產權保護與信息安全管理至關重要。
(七)創新能力問題。SaaS④、PaaS⑤、IaaS⑥及在此基礎上演進的基于云計算平臺的貿易模式,促進了茶葉出口貿易方式的創新。隨著云經濟時代來臨,大數據逐漸流行并滲入人們工作與生活的每個角落,OtoO模式給茶葉出口企業的創新能力帶來較大的機遇與挑戰。
(八)品牌能力問題。我國擁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茶葉企業相對較少,茶葉企業普遍缺乏品牌競爭意識,缺乏國際品牌競爭能力。新絲路經濟帶茶葉市場上擁有響亮品牌的茶葉企業在談判時的話語權較強,能夠爭取到較好的業務源。
(九)合作能力問題。我國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茶葉企業存在“小、散、亂、弱”格局[4]。瓶頸性規模阻礙了整個茶葉行業的發展壯大,還會形成茶葉出口企業的無序競爭與內訌。合作能力風險主要在于茶葉出口企業間做不到資源共享、利益共沾,彼此內在聯系少,缺乏專業化分工協作。
四、有效應對的策略
新絲路經濟帶的提出為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偉大目標更近了一步,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挑戰不可小覷。在“走出去”戰略的驅動下,我國與經濟帶沿線國家的合作會更加廣泛與密切,上述問題發生的頻率將越來越高,探索解決問題的路徑刻不容緩。從國家、行業與企業三個層面探索解決上述問題的路徑:第一,在政府的頂層設計下細分茶葉出口市場,針對新絲路經濟帶沿線不同國家與地區開展更具專業性的茶葉出口;第二,嚴格規范茶葉的種植環境與生產流程,特別是對茶葉生態園與產業園做到科學統籌規劃;第三,掌握新絲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經濟特征與法律文化做法等,熟悉對方消費市場運營細則;第四,在新絲路經濟帶沿線國家進行直接投資、建立茶葉生產與銷售子公司等,將出口轉化為內銷,弱化國際茶葉市場的競爭意識;第五,加強茶葉生產與外貿的人才培養,提升茶葉產業人才的綜合素養,行業協會指導高校與社會機構培養對口的茶葉綜合人才;第六,強化互聯網環境下對茶葉出口企業的安全與數據隱私保護、知識產權保護與信息安全保護;第七,領悟“互聯網+”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質,注重云計算平臺下電子商務對茶葉的促銷作用;第八,采取“1+1模式”,將茶葉出口品牌化鍛造,即一方面塑造中國茶葉品牌價值,另一方面讓國際茶葉市場體驗到中國式茶葉品牌的親和力;第九,通過優化資源配置、重組、收購兼并等方式,誕生大型茶葉出口企業,或通過戰略聯盟,在茶葉協會幫助下抱團出口,實現茶葉出口資源最優化。
五、結論
扎根理論屬人類學應用學科,主要利用應用人類學常用的觀察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等,幫助決策機構找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本文對中國茶葉出口新絲路經濟帶的問題研究正是遵循扎根理論方法,對茶葉出口企業進行問卷調查,并對企業進行深度訪談,找出了茶葉出口新絲路經濟帶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構筑了解決問題的路徑,為茶葉相關組織做出出口決策提供借鑒。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茶葉出口地區與出口企業較為分散,從業人員平均薪酬與其他行業相比不占比較優勢,可能導致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發展差距及個人收入差距逐步變大;還有,一些茶葉企業難以高薪留住高素質外貿人才,可能導致企業高級人才流出;再有,向新絲路經濟帶出口茶葉可能給我國茶葉產業帶來多元文化與價值觀的深度沖擊。
[參 考 文 獻]
[1]張占斌,周躍輝.關于中國經濟新常態若干問題的解析與思考[J].經濟體制改革,2015(1):34-38
[2]“一帶一路”催生中國茶業新機遇[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6
[3]戴軍.基于灰色系統論的服務外包產業園位置選址布局的逼近理想解排序[J].科技管理研究,2014(7):217-221
[4]潘啟龍,劉合光,楊秀平.中國茶葉出口格局與展望[J].農業展望,2011(2):50-55
[責任編輯:史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