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全付
黨內關愛是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是新形勢下增強黨組織凝聚力和向心力、激發黨員對黨組織歸屬感和榮譽感的重要武器。選擇重要節日節點開展慰問活動,對解決困難黨員生活難題,的確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筆者認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黨員數量的大幅增長,黨員的構成及利益訴求日益多元化,黨內關愛必須從根本上轉變思想觀念,打破“慰問金+慰問品”的固有模式,改變傳統逢年過節集中上門開展“一次性”慰問的方式,深入廣泛開展基礎調查,發現困難黨員的實際問題和現實需要,找準慰問工作切入點,讓黨內關愛工作更具針對性、常效性。
一是黨內關愛要細化黨員群體,結合黨員實際進行分類實施。黨員干部身處各行各業,從事各種不同的工作,他們的困難類型和需求具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因此,把“給實惠”當成處理和解決困難黨員問題的“靈丹妙藥”,只能是“治標不治本”。要重視黨員個體差異,改變送錢、送物等常規性的物質慰問形式,最大程度避免隔靴搔癢的情況。要將黨內關愛與加快新農村建設、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立足解決困難黨員的根本問題。對處于自我實現需求層次的黨員領導干部,黨內關愛要突出政治關懷;普通黨員處于社交、尊重需求層次,要對他們進行人文關懷,以生產和工作上的激勵為主導;對于年老體弱、喪失勞動能力的老黨員,他們最大的需求是生理、安全方面的需求,黨內關愛就要從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出發,以生活上的幫扶為重點,以發放慰問金、慰問品等形式進行直接幫扶,將符合條件的納入低保,保障困難老黨員的基本生活。
二是黨內關愛要從根本上改變“一次性”慰問的模式,建立長期關愛機制。目前,各級黨組織對生活困難黨員的關愛工作主要集中在“七一”等重要節日期間,幫扶對象不固定,開展幫扶工作隨意性大,“一次性”慰問代替了黨內關愛的全部內容,忽略了經常性幫扶的重要性。對此,首先要建立健全幫扶困難黨員的長效機制,不斷完善各項長期幫扶措施,改變逢年過節集中上門的蜻蜓點水式關愛,多開展細水長流式的經常性關愛。其次,要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的組織和統領作用,對黨員進行經常性走訪;利用“三會一課”、黨員活動日等載體,開展經常性談心活動,傾聽基層黨員的訴求,了解困難黨員的實際問題,及時更新困難黨員信息、臺賬,及時有效地開展有針對性的幫扶活動,切實為困難黨員解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