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婷 盧正惠



近年來,時間序列的結構突變是學術界的研究熱點,因為在實際經濟運行中,有許多干擾因素導致數據不具有可比較的連貫性,諸如體制變化、大蕭條、經濟危機等都可能導致數據的結構性變化。因此,研究結構突變有助于更好的分析時間序列的平穩性,并有利于對數據進行分段,以達到更好分析數據內在聯系的目的。1989年Perron在研究美國宏觀經濟變量的時間序列數據時,突破性的在ADF檢驗中引入了結構突變,成為研究結構突變的里程碑。Perron指出,如果被檢驗過程是一個退勢平穩過程,并且在考慮的期間內存在趨勢結構突變,如果忽略這種趨勢突變,當用ADF統計量檢驗單位根時,將會把一個帶趨勢突變的退勢平穩過程誤判為隨機趨勢非平穩過程。
鑒于此,本文選用1995-2014年云南省公有制經濟投資與非公有制經濟投資的年度數據,運用相關的結構突變理論和帶有結構變化的協整分析方法,分析云南省公有制經濟投資與非公有制經濟投資的互動關系,以期揭示云南省公有制經濟投資與非公有制經濟投資在這20年里的動態變化和階段性變化,以及相互間的作用關系。
一、數據的選取與分析
本文研究云南省公有制經濟投資與其非公有制經濟投資的互動關系,公有制經濟投資的數據選取的是云南省公有制經濟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非公有制經濟投資的數據選取的是云南省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減去公有制經濟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以上數據均來自1996-2015年的《云南省統計年鑒》。由于時間跨度為20年,為了消除價格因數的影響,使數據具有可比性,故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和公有制經濟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均轉變為1995年的不變價格。圖1反映的是1995-2014年云南省公有制固定資產投資與非公有制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的變化趨勢。圖2反映的是1995-2014年云南省公有制固定資產投資和非公有制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的變化趨勢。
從圖1可以看出,無論是公有制經濟投資額還是非公有制經濟投資額在總體上都呈現出不斷增加的態勢,2005年之前,公有制經濟投資額高于非公有制經濟投資額,經過2006年的短暫波動之后,從2007年開始非公有制經濟投資額均高于公有制經濟投資額,并且差距在逐漸拉大。從圖2可以看出,云南省公有制經濟投資占全社會經濟投資的比重基本呈現出逐漸遞減的趨勢,而非公有制投資從2004年開始占據全社會投資的半壁江山,雖然在2006年出現短暫波動,但是從總體上看,非公有制經濟投資已經成為云南省全社會投資的主力軍。
為了消除異方差對所研究問題的影響,本文使用公有制經濟投資數據和非公有制經濟投資數據的對數形式(LNGY和LNFGY)進行比較分析,以期揭示云南省公有制經濟投資與非公有制經濟投資之間真實的互動關系。
二、公有制經濟投資與非公有制經濟投資的協整關系研究
進行協整關系研究是為了分析云南省公有制經濟投資是否與非公有制經濟投資有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首先需要對時間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只有同階平穩才能進行協整檢驗。
(一)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檢驗
本文對LNGY和LNFGY兩個時間序列進行的單位根檢驗采用的是ADF檢驗方法,使用EVIEWS6.0軟件自動選取最佳滯后階數,表1給出了LNGY和LNFGY的ADF檢驗結果。
從表1可知,LNGY在一階之后的ADF值小于1%的臨界值,說明LNGY在1%的水平上一階平穩;而LNFGY在一階之后的ADF值雖然比5%的臨界值稍大,但是很接近5%的臨界值,由此也可以認為LNFGY在5%的水平一階平穩。
(二)協整關系分析
由于兩個時間序列數據都是一階平穩,符合進行協整關系檢驗的要求。因此進一步采用基于VAR模型的Johansen極大似然估計法對其進行檢驗。表2給出了Johansen協整關系檢驗結果。
由表2可知,雖然時間序列同階,但是協整檢驗結果不盡如人意,沒有達到預期所設想的存在均衡關系。導致存在非協整的原因可能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此期間我國的經濟體制由過去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以市場占主導地位的經濟體制轉變,以及一些非傳統因素的影響,數據波動較大。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選取的時間序列本身存在著結構變化,當對其進行差分和協整分析時,就會導致錯誤的結論。
考慮到上述問題,本文進一步對此時間序列進行結構變化分析,以期尋找到時間序列的結構突變點,通過結構突變點,可以更進一步分析云南省公有制經濟投資與非公有制經濟投資之間的階段性波動變化。
三、公有制經濟投資與非公有制經濟投資的結構變化協整分析
(一)結構突變點的確認
關于結構突變點的確認方法有兩種,一種方法是尋找外生結構突變點,這種方法是直接根據重大歷史事件(如制度變遷、戰爭、經濟危機等)發生的時間點作為結構突變點,即假設已經預先確認了結構突變點。Perron(1989)在研究美國宏觀經濟數據時,就是用這種方法尋找結構突變點。另一種方法是尋找內生結構突變點,這種方法是由Zivot和Andrews(1992)提出的,他們在進行研究時發現外生結構突變的假定帶有很強的主觀性,為避免主觀因素的影響,主張通過數據挖掘來尋找實際的結構突變點,即內生結構突變點。
1.內生結構突變點的確定。關于內生結構突變的基本思想和確定步驟,王少平和李子奈(2003)作了十分詳盡的論述述,本文不作贅述。檢驗內生結構突變點的方法很多,本文分別采用遞歸、滾動、循環檢驗法考察文中的時間序列是否存在結構突變點和單位根。在研究中我們借鑒張曉峒(2007)的編程方法,利用Eviews6.0進行相關檢驗。
(1)公有制經濟投資內生結構突變點檢驗
經過多次試驗比較,發現公有制經濟數據的ADF檢驗最優的滯后階數為一階,所以在以下的檢驗中均取p=1,故實際的樣本容量為T=18(1997-2014年)。
第一,遞歸檢驗
遞歸檢驗法就是先取得第一個子容量為原容量的1/4,然后逐漸擴大子容量的范圍,對每一個子容量進行ADF檢驗,如果有某個ADF值小于臨界值,則說明原序列是帶有結構突變的趨勢平穩。
從圖3可以看出,公有制經濟投資的ADF檢驗值序列大于給出的10%顯著水平下的遞歸檢驗臨界值序列(本文的臨界值均由Banerjee在1992年的著作中的臨界值插值近似計算得出),所以,從遞歸檢驗來看,未發生結構突變。
第二,滾動檢驗
滾動檢驗方法類似于遞歸檢驗方法,只不過它所取的子樣本為原樣本的1/3左右,子樣本長度并非逐漸擴大,而是向后期滾動。同樣的對每一個子樣本進行ADF檢驗,然后把檢驗值中的最小值與滾動檢驗的臨界值相比較,檢驗單位根的零假設。
利用滾動檢驗得到圖4,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所選取的子樣本的ADF值均大于10%顯著水平的滾動檢驗臨界值,說明利用滾動檢驗的方法也未發現樣本序列的結構突變點。
第三,循序檢驗
循序檢驗包括兩種模型,即均值突變模型和趨勢突變模型,這兩種模型選取結構突變的檢驗范圍一般為原樣本的0.15至0.85倍。利用虛擬變量改變假想結構突變發生的年份,檢驗所選取的期間發生結構突變的可能性,然后再把檢驗值的最小值與臨界值進行比較,得出是否發生結構突變的結論。
圖5和圖6給出了兩種循環檢驗的ADF值序列,可以看出,在5%的臨界水平下,無論是均值變動還是趨勢變動的循環檢驗所得到的ADF值均大于臨界值,說明通過循環檢驗仍然未能發現公有制經濟投資的結構突變點。
(2)非公有制經濟投資內生結構突變點檢驗
從上述的檢驗圖中,均未發現公有制經濟投資和非公有制經濟投資的結構突變點。那么說明無法從內生結構突變的方法中尋找出結構突變點,這不符合數據所帶來的預期,即數據存在階段性的變化。故本文將進一步根據公有制經濟投資和非公有制經濟投資的周期波動來判斷二者的外生結構突變點。
2.外生結構突變點的確認。外生結構突變點的選擇,一般是選擇有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年份作為假設已知的突變點。1995年至2014年這20年中,對于云南省經濟發展最大的外部環境沖擊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我們可以預估這個突變點為2008年,但是,2008年是否是真實的經濟結構轉變點需要再判斷。因為經濟在實際運行中,面對外部沖擊,不同的經濟變量會有著超前或者是滯后的反應,而且不一定是當期就能反映出外部沖擊所產生的影響。
為了找出真實的結構突變點,本文用HP濾波方法,找出公有制經濟投資和非公有制經濟投資的波動情況(縱軸代表投資比重,橫軸代表年份),并且與全社會投資情況相比較。
根據圖11可知,公有制經濟投資的波動在2008年達到一個較為明顯的波谷,然后隨著中央“四萬億”救市計劃的出臺,積極拉動了公有制經濟投資在2010年達到波峰。隨著國家救市“后遺癥”的出現,云南省經濟投資開始出現雪崩式下滑,并且在2011年達到20年來的最低點。這一結果說明,面對經濟沖擊時,云南省公有制經濟的反映是較為緩慢的,一直到經濟危機發生時才有所反映。而根據圖12我們發現了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之間的差別。首先,在2008年之前,云南省的非公有制經濟投資在2006年就已經達到了波谷,說明非公有制經濟市場已經事先預知到經濟運行中的問題,并且開始逐漸調整。其次,波峰出現在2009年,說明非公有制經濟對于市場的“四萬億”注資的反映快于公有制經濟。最后,最大的波谷出現在2010年,此時正好是公有制經濟投資的最高點,說明在國家經濟刺激計劃的作用下,云南省公有制經濟投資比非公有制經濟投資具有更強的可調控性。
通過進一步分析云南省全社會投資的情況,面對2008年經濟危機時,全社會投資的波谷出現在當年,這說明云南省的整體經濟運行對于全球經濟危機的反映不敏感,到2009年時由于經濟刺激政策,投資達到波峰,在2011年投資水平達到波谷。非公有制經濟投資在2010年就已經達到了波谷,而全社會投資的波谷位置與公有制經濟投資的波谷位置相同,說明云南省的公有制經濟投資延緩了全社會經濟投資的快速下滑,也說明面對巨大的外部沖擊時,公有制經濟投資是很好的平緩經濟波動的一種政策性工具。
由于本文的研究點是公有制經濟投資與非公有制經濟投資之間的互動關系,因此,根據對圖11、圖12和圖13的分析,恰當的結構突變點為2010年,因此以2010年為結構突變點分析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之間的互動關系。
(二)模型設定與結構變化的協整分析
根據前面的分析,找出的結構突變點為外生結構突變點,那么本部分將根據此結構突變點,采用結構變化的協整分析方法,分析云南省公有制經濟投資與非公有制經濟投資之間的動態變化過程。
1.云南省公有制經濟投資與非公有制經濟投資的動態關聯性特征分析
根據外生結構突變點,把所選取的數據分為兩個階段,即:1995-2009年和2010-2014年。通過計算可知,1995-2009年間,公有制經濟投資的年平均增長率為11.87%,非公有制經濟投資的年平均增長率為20.59%;在2010-2014年間,公有制經濟投資的年平均增長率為10.27%,非公有制經濟的年平均增長率為15.05%。從此數據可以看出云南省的公有制經濟投資與非公有制經濟投資的確存在著明顯的結構變化特征。在面對2008年的經濟危機時,非公有制經濟投資年增長率出現大幅下滑,而公有制經濟投資的增長率卻出現了上漲,這說明在面對經濟沖擊時,云南省的公有制經濟表現出了更強的靈活性,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不僅使得經濟沒有“硬著陸”,而且給非公有制經濟提供了喘息的空間。為了分析云南省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關聯性,表3給出了兩個階段的公有制經濟投資與非公有制經濟投資的相關系數。
從表3可以看出,兩個階段的相關系數都大于90%,說明云南省的公有制經濟投資與非公有制經濟投資有著很強的關聯性。但從相關系數的值來看,1995-2009年的相關系數比2010-2014年的相關系數高出了7個百分點,說明存在明顯的階段性。
2.模型設定與模型檢驗
下面對此模型進行協整檢驗,運用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的兩步檢驗法,也稱為EG檢驗法。首先對兩個變量進行最小二乘法回歸,得到模型殘差;然后對模型的殘差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如果殘差序列平穩則說明估計的模型為協整回歸方程。對模型的殘差序列的平穩性檢驗運用的是ADF檢驗方法,并根據AIC準則選取最佳的滯后階數。表4給出了殘差序列的ADF檢驗結果。
3.云南省公有制經濟投資與非公有制經濟投資結構突變的互動關系分析
從模型(1)的估計結果可知,在1995-2009年間,云南省公有制經濟對非公有制經濟投資的影響系數為1.8668,表明在這15年間,公有制經濟投資每增加1%,將使得非公有制經濟投資上漲1.8668%;在2010-2014年間,云南省公有制經濟投資對非公有制經濟投資的影響系數為1.0340,明顯低于過去前15年的拉動系數,說明自從2008年的經濟危機之后,公有制經濟投資對非公有制經濟投資的拉動力在降低,每增加1%的公有制經濟投資僅能使非公有制經濟投資上升1.0340%。
從模型(2)的估計結果可知,在1995-2009年間,云南省非公有制經濟投資對公有制經濟的影響系數為0.4962,說明在這15年間,非公有制經濟投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公有制經濟投資就會上漲0.4962個百分點;在2010-2014年間,非公有制經濟投資對公有制經濟投資的影響系數上漲為0.9668%,在這5年之間非公有制經濟投資對公有制經濟投資的影響上漲了一倍,每增加一單位的非公有制經濟投資,公有制經濟投資也會上漲一單位。
綜上可知,在過去的20年里,云南省的非公有制經濟投資快速發展,公有制經濟投資對非公有制經濟投資的拉動力在下降,由過去的1.8668%下降到1.0340%。與此相相反的是非公有制經濟投資對公有制經濟投資的拉動力在快速上升,由原來的0.4962%上升到0.9668%。可以預期,在國家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背景下,非公有制經濟投資將會成為云南省拉動全社會投資的重要支撐。
四、基本結論
本文利用1995-2014年云南省公有制經濟投資與非公有制經濟投資的年度數據分析,通過結構突變的協整分析方法,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在過去的20年間,云南省公有制經濟投資與非公有制經濟投資互動關系并不是持續穩定的,而是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
第二,在面對2008年的全球經濟危機時,云南省公有制經濟投資的反映速度不及非公有制經濟投資的反映速度快,且在經濟危機發生的當年公有制經濟投資才有所反映,說明云南省的國有經濟管理部門,對防范風險、預測風險的調控能力不足。
第三,就拉動力而言,公有制經濟投資對非公有制經濟投資的拉動力在逐年下降,而非公有制經濟投資對公有制經濟投資的拉動力在逐年上升,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已經成為拉動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
第四,云南省公有制經濟投資對于全社會投資的貢獻在下滑,與之相反的是非公有制經濟投資近年來已經成為支撐全社會投資增長的重要力量。
第五,就整體而言,云南省公有制經濟投資與非公有制經濟投資都是云南省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如何科學、合理、高效的分配社會資源,是關系到全省經濟社會持續、穩定與協調發展的重大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參 考 文 獻]
[1]Bairam E,Ward B. The Externality Effect of Government Expenditure on Investment in OECD Countries [J].Applied Economics , 1993(25):711-716
[2]Banerjee A,Lumsdaine R L,Stock J H.Recursive and Sequential of the Tests of Unit-Root and Trend-Break Hypotheses: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Evidence[J].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1992,10(3):271-287
[3]Perron P. The Great Grash,the Oil Price Shock,and the Unit Root Hypothesis[J].Econometrica ,1989,57(6):1361-1401
[4]王少平,李子奈.結構突變與人民幣匯率的經驗分析[J].世界經濟,2003(8):22-27
[5]王文成,沈紅微,王燨慧.國有經濟投資對非國有經濟投資的帶動效應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3(7):132-144
[6]武劍.外國直接投資的區域分布及其經濟增長效應[J].經濟研究,2002(4):27-35
[7]張曉峒.Eviews使用指南與案例[M].北京:械工業出版社,2007
[8]Zivot E,Donald W K Andrews.Further Evidence on the Great Crash,the Oil-Price Shock,and the Unit Root Hypothesis[J].Journal of Bus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1992,10(3):251-270
[責任編輯:潘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