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勇洪 王鑫浩 彭江云??萬春平
【摘要】隨著我國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風發病率逐年上升,其病因病機不明,目前無法愈合。眾多文獻顯示,中醫藥、民族醫藥在治療痛風上較西醫具有一定的優勢。故筆者總結四大民族醫藥(藏醫藥、蒙醫藥、維吾爾醫藥、傣醫藥)診治痛風特色,以期豐富痛風的臨床診治思路和手段,促進民族醫藥的發展與推廣。
【關鍵詞】痛風;高尿酸血癥;藏醫藥;蒙醫藥;傣醫藥;維吾爾醫藥
【中圖分類號】R29【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7)02-0062-03
Abstract:
Keywords:
痛風(Gout)是一種以嘌呤代謝紊亂及/或血尿酸排泄障礙所導致的晶體相關性關節病,臨床主要表現為高尿酸血癥及由此引起的痛風性急性關節炎反復發作、痛風石沉積、痛風石性慢性關節炎和關節畸形,常累及腎臟引起慢性間質性腎炎和尿酸腎結石形成[1]。據文獻統計,歐美等西方國家經濟發達地區,1960年痛風患病率約為0175%,而到1994年,發病率增至27%;我國1958年以前僅報道25例痛風,但自20世紀80年代起,痛風發病率逐年遞增的趨勢[2-3]。其與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高脂血癥等疾病的發生也有密切相關性,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一種代謝性疾病[1-4]。
中醫學中所言“痛風”與現代醫學所稱“痛風”雖不能完全對等,但從其癥狀及證候學診斷而言,又有類似及吻合之處[5]。目前西醫藥治療痛風療效確切,但長期服藥不良反應也較為明顯,中醫藥較之具有一定優勢,民族醫藥亦各具特色。中醫藥治療痛風文獻研究頗豐,故選取藏、蒙、維、傣四大民族醫藥(以下簡稱“四大民族醫藥”)對痛風的認識及治療特點介紹如下,提高社會對民族醫藥的知曉率,豐富痛風臨床診治手段及思路,探索民族醫藥防治痛風的有效方法。
1藏醫藥
藏醫藥稱痛風為“直乃”,屬藏醫的“龍差”范疇,亦有“摘”、“直候病”、“叱乃”、“馳”等稱呼[6-7]。臨床可分性為隆轉化型、赤巴轉化型、培根轉化型、血轉化型等[8]。
11各型臨床特點[8]①隆型痛風:肌肉跳動,疼痛如割,時腫時散,腫處有青黑斑點,四肢僵硬,手指蜷縮,不喜寒涼,疼處喜按。②查赤型痛風:疼痛部位紅腫灼熱,觸摸時灼痛難忍,多兼有發熱、惡風、口渴;嚴重時痛處糜爛滲液,病人出現昏迷煩渴的癥狀。③培根型痛風:患部作癢,肢體沉重難動,麻木無感覺,油潤而冰涼,生垢而微痛。 ④血痛風:痛處腫脹尤為明顯,色紅、灼熱、油潤、粗糙、積垢,甚則化膿。
12病因病機[9-10]本病發病原因復雜,由于三大基因(隆、赤、培根)功能紊亂、代謝失常(過多食用辛辣、肥厚油膩等高脂肪食品,飲酒過量,久坐少動,白晝酣睡,熬夜過度,房勞過度,身受外傷,劇烈活動等原因)引起血液功能紊亂,或有食物促進隆偏盛或行為失當引起隆邪逆行,堵塞血液循環脈道而引發痛風。故本病屬本虛標實之癥。
13內治法[5-10]藏醫藥提倡根據三因偏盛不同而對癥治療,先內服五味寬筋藤湯,外用細葉草烏、藏菖蒲,麝香等組成的藏藥涂劑涂搽。若發熱、疼痛較重則用水冷敷,服用消炎方十五味乳香丸、二十五味驢血散、十八味水銀珍寶散以西藏貓乳煎汁送服等。亦有文獻顯示確診后先內服“弛湯”,再根據病情早服桑培羅布(如意珍寶丸)或二十五味驢血丸、午服碑瓊久阿(十五味乳香丸)或二十五味桑登丸、晚服阿嘎尼秀(二十味沉香丸)或十八味杜鵑丸。
14外治法[5-11] ①藏藥外敷:根據痛風的臨床表現辨證選用藏藥外敷,如青鵬涂劑散、十二味翼首散以溫水化開后調涂患處。②放血療法:又稱“達日卡”,根據藏醫天文歷算的放血時機及方位,按辨證施治選穴治療原則,選取痛風脈、痹脈或于發病部位就近脈處適量放血,在治療前常服用“三果湯散”3~5日以分離正血與病血;本法是以疏通經絡、排除膿血、活血化瘀、剔除腐肌等作用達到內病外治目的的一種藏醫療法。③其他:另有艾灸療法、藥浴療法等外治法,因其與中醫治法較為相似,故不予贅述。
2蒙醫藥
蒙醫稱痛風為“圖賴”病,蒙醫藥理論認為人體和自然社會為一體,自然變遷及社會活動均與人體生理病理密切相關。當人體受外因作用而有病變時三根七素內環境的相對平衡受到影響,而成為諸病之內因,痛風病亦是如此[12]。
21病因病機蒙醫認為痛風的罪魁禍首乃黃水(與生俱來,約400mL,遍布全身),黃水分熱型、寒型和中型,痛風為熱型黃水侵犯腎臟而引起。病因為協日烏素與赫依、惡血交爭共同作用而致病。恣食酒肉、郁悶不暢、勞累過度、外傷受損、過飽不動、用力過猛、晝寂夜出等多種致血熱誘因引發三根失調,赫依紊亂,產生惡血與協日烏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病變[12-13]。
22內治法治療原則為燥協日烏蘇,降低血熱,改善關節功能,調節體素。特古斯, 哈斯奇鹿[13]報道早服森登4味湯,3g水煎溫涼服用;午服13味痛風散3g,溫水送服;晚服驢血25味丸13~15粒送服;根據病情也可調整藥物,如18味水銀丸,薩沖等;15d為1個療程,2~3個療程即可痊愈。《蒙醫內科學》[14]記載痛風治療以燥黃水為主,可用嘎日迪-5,風濕-25味丸,森登-4湯,珍寶丸、五味潤僵湯等治療。黃秀芹[15]治療痛風初期以燥血熱協日烏蘇予服用苦參-3、忠倫-5各3g,以后逐漸以那如-3(3~5粒)、驢血-25味(9~11粒)、白云香-10味(3g)、僧登-25(3g)為主以防血希日熱協日烏蘇的紊亂,且以僧登-4味(3g)為藥引子以燥協日烏蘇,降低血熱改善關節功能。結果治愈率達88%。亦有學者運用古方巴日格順五味湯的基礎上加地丁、黃柏形成加味巴日格順五味湯療效滿意[16]。
23外治法①蒙藥外敷:白國榮等[17]應用蒙藥“三籽散”外用,同時配合蒙藥“珍寶丸”內服,結果總有效率為100%。那仁滿都拉等[18]運用蒙藥消腫九味散外敷治療痛風性關節炎,敷藥厚約1mm左右,1次/日,8h/次,療程5天,結果顯示對照組總有效率706%,治療組總有效率972%,關節疼痛改善、實驗室檢查指標、復發率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②蒙醫針刺療法:烏蘭格日樂[19]選取104例確診的痛風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2例,觀察組采用蒙醫針刺療法聯合西醫常規治療,對照組采用西醫常規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且復發率低;其針刺取穴為:阿是穴、內踝穴、外踝穴,進針后以酒精燈外焰加熱針柄至患者不耐受,20min后再行1次。
3傣醫藥
痛風屬傣醫“攏蒙沙后”、“攏阿麻巴”、“攏舊黃”范疇,為體內四塔五蘊失調,水塔、土塔不足,風塔、火塔偏盛導致風火毒邪痹阻而引發關節紅腫熱痛、痙攣劇痛、屈伸不利等癥狀的一種病癥,較頑固,易復發[20]。
31病因病機因患者平素喜食香燥性熱,醇酒肥甘厚味之品,積熱于內,郁久化熱,使體內四塔功能失調。風火塔偏盛,復感外界之冷,熱風病邪,內外相合,病邪阻滯氣血運行,導致水塔受傷,水不制火,風火偏盛,風夾病邪留滯肢體關節而致。火盛則熱,火傷水塔而干,可見口干舌燥,舌紅,苔黃厚膩或薄黃膩,大便干結,小便短黃,脈行快。水毒郁熱則腫,氣血不通則痛,故出現肢體關節紅腫熱痛或拘攣劇痛。
32內治法傣醫藥治療痛風亦提倡辨證論治,如黃勇等[21]學者整理出痛風的傣醫治療方案,攏沙候塔菲塔攏想(痛風性關節炎風火毒邪偏盛型急性期)患者癥見關節紅腫熱痛,或兼有發熱、惡風、煩悶不安或汗出頭痛、小便黃短、大便干,舌紅苔黃膩,脈快;治以清熱解毒,除風止痛;方用柯羅類風消散加減;或服用傣成藥百解膠囊4~8粒/次,3次/日;除風止痛膠囊4~8粒/次,3次/日。攏沙候塔攏塔拎軟(痛風性關節炎風土塔不足型慢性期)者常表現為關節疼痛,痛無定處,無發熱,病變部位可見痛風石,肢體重著,活動受限,神疲乏力,惡風,小便清長,大便黏滯,舌質淡,苔薄白或厚膩,脈行深而慢;治以補土健胃,除風止痛;方選罕滿補土除風止痛湯加減;傣成藥應用百解膠囊、除風止痛膠囊、健胃止痛膠囊。
33外治法傣藥外敷:傣醫又稱其為“果雅”,倪凱等[22]認為果雅具有除風活血,接骨續筋,消腫止痛,清熱解毒,軟堅散結,退熱止痙的功效。張嫻等[23]采用中藥聯合傣藥外敷治療急性痛風,將80例急性痛風性患者隨機平均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在常規給予低嘌呤低脂飲食、堿化尿液、患肢制動基礎上,對照組予消炎痛片25mg/次+碳酸氫鈉片09g/次,3次/d;治療組給予傣藥、中藥制成的散劑外敷于患處,1次/d;治療1周后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90%,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中藥聯合傣藥外敷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療效顯著。
4維吾爾醫藥
維吾爾醫藥是四大民族醫藥之一,也是伊斯蘭醫藥學重要組成部分。維吾爾族人民在幾千年的防病治病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應用植物、動物、礦物防病與治病的實踐經驗和生產技術,并逐漸形成獨具維吾爾民族文化特色的藥物學。
41病因病機維醫藥維醫學認為急性痛風屬黏液質異常導致的疾病,即體液型氣質失調疾病,機體濕寒性偏重,黏液質旺盛,或血液質、黑膽質混合于黏液質,病變的黏液質混合異常血液質、黑膽質沉積在血管壁而引起滯濕及淤血,從而導致痛風疾病的發生[24]。
42內治法羅俊等[25]者用維藥刺山柑外敷治療痛風、風濕性關節炎15例,連續用藥10d后臨床觀察結果顯示,刺山柑果治療痛風總有效率為90%。朱輝軍等[25]采用通滯蘇潤江膠囊內服治療痛風,隨機將81例痛風患者分為治療組(41例,用藥通滯蘇潤江膠囊)和對照組(40例,用藥痛風定膠囊),治療2個周后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927%、對照組825%,統計分析提示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周俊等[26]通過研究證明通滯蘇潤江膠囊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安全有效。
43外治法刺絡放血:烏英別兢[26]將60例維吾爾族痛風患者隨機分成A組(刺絡放血)和B組(內服西藥),結果顯示A與B組降血尿酸和疼痛評分下降效果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5小結
各民族醫藥在防治疾病及維護人類健康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篇幅有限,故只能選取四大民族醫藥進行簡介。綜上所述,各民族醫藥在對痛風疾病的認識及治療上各具特色,與中醫藥又有互通之處。民族醫藥治療痛風療效明顯、副作用小,越來越受民眾喜愛,但從以上論述亦可看出諸多不足之處,如各民族醫藥文獻對病名稱呼不統一、缺乏系統治療方案、臨床報道文獻較少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民族醫藥發展及推廣。因此,期待各民族醫藥在后續工作中注意整理相關理論及治療經驗,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隨機臨床實驗,制定診療標準,為民族醫藥推廣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楊雪芳,王永昌,王苗慧,等.痛風的發病機制與藥物治療研究進展[J].中醫藥導報,2014(6):89-92.
[2]薛耀明.痛風的診斷與治療[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21-22.
[3]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602.
[4]Hyon K.Choi,Earl S.Ford,et al.Prevalenc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gout: 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J].Arthritis & Rheumatology,2007,57(1):109-115.
[5]陳磊,汪元,潘惠.中醫藥治療痛風的研究進展[J].風濕病與關炎,2016,5(8):70-72,76.
[6]歐金才仁.藏醫對“摘”(痛風)的認識及治療[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3, 22(10):3.
[7]頓珠.淺析藏醫藥治療痛風病的療效[J].西藏科技,2013(10):43-44.
[8]索朗歐珠,次旦朗杰.叱乃(痛風)病的藏醫特色診療方案[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1,17(7):23.
[9]于福山,東繼芳.藏醫藥治療痛風120例臨床體會[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5(18):2-3.
[10]李毛先.藏醫放血療法治療痛風的觀察與護理[J].青海醫藥雜志,2014(4):61-62.
[11]仁青卓瑪.藏醫外治療法治療痛風的臨床應用[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3,19(1):4-5.
[12]海榮.蒙醫治療痛風病的經驗[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5,5(3):12.
[13]特古斯,哈斯奇鹿.蒙醫藥治療痛風[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8,14(1):16-17.
[14]蒙醫內科編寫組.蒙醫內科學[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209.
[15]黃秀芹.蒙西醫結合治療痛風50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4(15):8.
[16]哈斯額爾敦,其賀力嘎.蒙藥加味巴日格順五味湯治療痛風治驗[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0,16(7):54.
[17]白國榮,董向利.蒙西醫結合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37例[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6,12(1):16.
[18]那仁滿都拉,董秋梅.蒙藥消腫九味散外敷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科技, 2014, 21(2):185-185.
[19]烏蘭格日樂.蒙醫針刺療法治療痛風癥的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4,20(6):14-15.
[20]王吉英.傣中西醫結合治療痛風17例[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3,9(3):15.
[21]黃勇,玉臘波,玉罕,等.攏沙喉(痛風)傣醫治療方案[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5,21(1):23-24.
[22]倪凱,趙遠,林艷芳,等.傣醫外治法中果雅的治法方藥探討[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4,35(11):86-87.
[23]張嫻, 昂虎, 楊志明. 中藥聯合傣藥外敷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隨機對照臨床研究[J]. 實用中醫內科雜志, 2012(17):34-35.
[24]羅俊,謝陽.維藥刺山柑果治療痛風風濕病15例[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1999(2):3.
[25]朱輝軍,譚寧,黃勝光.通滯蘇潤江膠囊治療痛風性關節炎臨床觀察[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2):127-129.
[26]周俊,肖微,吳銳,等.通滯蘇潤江膠囊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有效性與安全性的系統評價[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6,5(2):21-27.
[27]烏英別兢.刺絡放血治療維吾爾族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0, 29(7):70-71.
(編輯:梁志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