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
摘 要:本文從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等病毒性病害的表現出發,分別闡述了不同病害的不同表現形式及其嚴重性,在此基礎上強調了做好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等病毒性病害綜合防治工作的重要性,針對具體的防治過程提出了不同的技術,希望能夠為農業領域提供參考,從而使水稻產量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關鍵詞:雜交水稻制種;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病毒性病害;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S435.111.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15
南方作為水稻種植的關鍵區域,在對水稻進行培養的過程中很容易遭遇黑條矮縮病等病毒性病害。病害的存在不僅會導致水稻質量下降,同時還會極大的影響其產量,對于農業的發展會產生極其嚴重的不良影響,做好上述病害的防治工作能夠避免上述不良影響的出現,無論對于種植者本身還是對于整個農業領域而言都極其重要。
1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等病毒性病害的表現
1.1 黑條矮縮病表現
黑條矮縮病是南方水稻較容易出現的一種病害類型,在發病時水稻的葉片會出現變形情況,相對于正常情況而言,其葉片的長度會減小,而其寬度則會增加,整個葉片缺乏柔韌性,越加僵直。發病后,葉片背部的顏色以及形狀也會出現變化,從拉白色到褐色,不同的顏色其病害的嚴重程度也不盡相同。黑條矮縮病一般不具有傳播性,但對水稻產量影響則十分嚴重。
1.2 黃矮病表現
判斷水稻是否存在黃矮病,可以從對其葉片顏色的觀察入手來實現。相對于正常情況而言,存在黃矮病的水稻其葉片會呈黃色。隨著發病時間的延長,黃色會逐漸從基部葉片延伸到上部葉片。黃矮病具有傳播性,電光葉嬋是這一病害傳播的主要途徑。
1.3 瘤矮病表現
瘤矮病的主要危害在于會導致水稻出現矮化的現象,因此,如發現水稻較標準高度矮,則可以判斷其可能發生了瘤矮病。除水稻高度減小之外,瘤矮病還會導致葉片頂部出現變形,且背部同樣會出現顏色形狀已經轉變。與黃矮病相同,瘤矮病同樣具有傳播性,電光葉嬋同樣屬于其主要的傳播介質。
2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等病毒性病害綜合防治的必要性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等病毒性病害的發生不僅會對水稻的品質造成不良影響,同時還會阻礙其產量的提高,對其進行綜合防治能夠使病害發生的幾率得到降低,因此其對于水稻品質以及產量的影響也就能夠減弱,這對于三農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價值。不僅能夠使農業生產水平得到提高,同時也能夠使農民的收入以及農村的建設情況得到改善,由此可見,做好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等病毒性病害綜合防治十分必要。
3 雜交水稻制種生產中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等病毒性病害綜合防治技術
3.1 從秧苗入手實現病害防治
雜交水稻制種生產中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等病毒性病害綜合防治需要從秧苗入手來實現。在對秧苗進行播種的過程中,一定要保證其與南方的溫度變化情況相符合[1]。一般情況下,南方在6、7月份溫度會保持在23℃以上,這一溫度較適合水稻播種,因此可以將播種時間控制在上述月份。另外,為避免病害的發生,播種前還應將雜草清除,以確保稻田的清潔性。對農藥的使用需要從秧苗時期開始,在長出一葉一心時便可以使用農藥,對農藥的選擇要具有實用性與合理性,同時農藥之間的配比也應在合理的范圍內實現,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病害預防效果。
3.2 早稻田處理
從某種程度上講,早稻田的處理效果往往決定著病害發生的幾率,如處理效果較好,則能夠有效的降低病害的發生幾率,不僅能夠減少處理病害所帶來的損失,同時也能夠使水稻的產量得到根本上的保證。早稻田的處理過程包括對滅蟲劑的噴灑以及對雜草的清除等內容,在此過程中,滅蟲劑的噴灑量需要得到控制。
3.3 病株清除
黑條矮縮病不存在傳播性,但黃矮病與瘤矮病則可以通過電光葉嬋傳播。為避免病害的傳播對水稻造成更大面積的影響,一旦發生病株,必須用技術對其進行清除,以斷絕病害傳播的根源,從而使其得到控制。
雜交水稻制種生產中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等病毒性病害表現為多種類型,不同類型的表現形式不同,對于水稻品質以及產量的影響也不盡相同,為解決病害,需要從秧苗時期入手來實現,除此之外,還應做好早稻田的處理以及病株清除工作,這樣才能使水稻病害得到控制,同時使其產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章松柏.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監測及其病原病毒Pns6與寄主水稻的互作[D].福建農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