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 許路遙
[摘 要] 以2007-2014年公用事業類上市公司面板數據為樣本,實證分析了企業多元化經營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重影響。結果表明,我國公用事業類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水平對其經濟效益呈顯著正影響。對社會效益的影響存在差異,多元化可促進企業捐贈,但對就業的影響作用甚微。
[關鍵詞] 公用事業;企業多元化;企業效益
[中圖分類號] F276.0 [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 Taking the 2007-2014 panel data of publicly listed enterprises engaging in public services as a sample, the empirical study analyzes the impact of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on both the economic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diversified operation level of the enterprises exerts prominent positive influence to the economic benefit and the influence to social benefit is different. Diversification could facilitate corporate donation, but could exert little influence to the employment rate.
Key words: public service, enterprise diversification, enterprise revenue
一、引言
經濟下行促使企業間競爭加劇,如何提高經濟效益是企業亟需解決的問題。很多企業為了分散經營風險、提高收益,將多元化經營作為發展戰略。這種現象已被眾多學者關注,但學者們關于多元化與企業經濟效益關系的研究并未取得一致性結論。其中,有學者認為多元化存在折價效應,但在現實中大部分企業依舊選擇通過多元化來擴大經營,提高經濟效益的現象,值得深入思考。特別是,在供給側改革與美麗中國建設的當下,公用事業企業又好又快的發展是社會的需要,這促使這類企業面臨著經濟效益的提升與社會責任擔當的更多重任。目前公用事業企業由于存在價格單一性與政策約束性等問題,多元化趨勢也顯著上升,但其多元化轉型能否對其經濟效益增長有利?能否履行更多的社會責任,提供更多的社會效益?為了回答這樣的問題,本文利用公用事業類上市公司面板數據探討多元化經營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影響,彌補該領域實證研究的不足,同時促使公用事業企業健康發展。
二、文獻回顧與假設提出
(一)多元化與企業經濟效益
有關企業多元化發展對經濟效益的研究,國內外學者由于研究方法和時期不同并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Chakrabarti等(2007)研究了東亞企業多元化經營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研究指出多數國家的企業績效與多元化之間呈抑制作用[1]。吳曉波等(2014)以135家中國企業為樣本分析表明業務多元化相關性對企業績效存在積極的影響[2]。本文認為公用事業企業實施多元化經營也會對其經濟效益產生同樣的作用。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公用事業企業的多元化發展對企業經濟效益有正向影響
(二)多元化與企業社會效益
多元化可能會使管理者更謹慎的進行決策,引導管理者注意社會各方面的動向,如改善民眾的服務、生活質量及社會環境等。朱永明等(2015)認為有良好的經濟效益才能更好的投身于社會效益中[3]。倪昌紅等(2013)年結合我國產業實際發展,以制造業為樣本,研究表明企業的多元化戰略有利于提升企業的社會效益,這種效應能對多方利益相關者帶來益處[4]。捐贈作為社會效益的一種體現,是維持社會和諧與穩定發展的重要機制[5]。與此同時,袁顯朋等(2015)將就業作為分析社會效應的一個層面[6]。公用事業企業實行多元化擴大了其經營范圍,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從事新的業務,可能會從社會中吸納新的勞動力。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2a:公用事業企業的多元化發展對企業捐贈有正向影響
假設2b:公用事業企業的多元化發展對人員就業有正向影響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以Wind數據庫劃分的公用事業企業為數據分析背景,選取2007-2014年數據為初始研究樣本,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如下篩選:(1)剔除與本研究相關但數據缺失的企業;(2)剔除ST類企業;(3)剔除有異常值的企業,得到76家公用事業企業,共計608個有效樣本。多元化指標數據主要根據公司年報所披露的分行業收入進行手動整理匯集并計算得出。其他數據主要來源Wind和國泰安數據庫,數據處理過程主要使用Stata13.1。
(二)變量定義
1.因變量。本文將企業效益分為企業經濟和社會效益兩個層次進行研究。
(1)經濟效益。本文選取ROA作為主要的經濟效益度量指標,即凈利潤/總資產平均余額。
(2)社會效益。本文分別從企業捐贈和就業角度去衡量企業對社會的貢獻大小,這樣避免了從單一維度去衡量社會效益的片面性。從捐贈維度,社會效益=ln(捐贈金額+1),加1是為了無捐贈的企業取對數有意義,從而成為有效樣本[7];從就業維度,社會效益=員工總數/總資產,單位為人/萬元。
2.自變量。本文采用赫芬達爾指數來度量企業的多元化水平,即:HI=∑Pi2。其中Pi為企業所涉及的各個行業的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該公式表明,HI值越小,企業多元化水平越高。
3.控制變量。考慮其他因素對企業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影響,本文選取的控制變量為企業經營年限(Age):樣本觀察期與成立時間差額的自然對數、償債能力(Lev):期末負債總額/期末資產總額、企業規模(Size):期末總資產的自然對數。
(三)模型構建
四、實證結果及分析
(一)樣本分布及描述性統計分析
表1列示了樣本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從表中信息可以看出,ROA最大值為1.56,最小值為-0.84,說明各企業間的經濟收益存在差異;資產負債率最小值為0.012,最大值為1.867,可以看出各企業間償債能力差距較大;用捐贈衡量社會效益的標準差為6.032,可以看出企業間捐贈額度存在不平衡性;用就業衡量社會效益的最小值為0.00002,每萬元資產只雇傭0.00002人,而最大值為0.0502,每萬元資產雇傭0.0502人,說明企業在資產投入對就業的貢獻方面存在差異。
(二)回歸分析
表2回歸結果可看出,首先,列(1)的回歸結果中ROA與HI指數在10%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表明多元化經營促進了企業經濟效益,這與我們所設定的假設1一致。其次,列(2)表明DON與HI指數兩者在1%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由此看來本文的假設2a得到了驗證。最后,列(3)可以看出企業多元化與就業呈現負相關,但不顯著。由此看來,本文的假設2b不成立。
五、結論與啟示
(一)多元化發展對公用事業企業經濟效益呈顯著正相關關系
傳統公用事業企業受到轉型時期壓力的影響,應重新審視經營范圍邊界,可以選擇多元化發展模式,提升其整體經濟效益,以此維系其主業的可持續成長,從而為企業發展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
(二)公用事業企業多元化發展對企業社會捐贈呈顯著正向促進作用
根據資源依賴理論,企業需要從外部獲得自身發展的資源。企業捐贈有利于其社會公益形象的樹立,提升企業價值,這也形成了企業發展的外部資源。因此,企業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應注重社會捐贈等公益行為。
(三)公用事業企業多元化發展對社會就業有不顯著的負向影響
公用事業企業多元化發展對社會就業有不顯著的負向影響,該影響雖不顯著,但也啟示政府發揮政策導向作用,在扶持公用事業企業多元化經營時將就業指標融入扶持對象的選擇體系中,使企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
[參 考 文 獻]
[1]Abhirup Chakrabarti,Kulwant Singh,Ishtiaq Mahmood.Diversification and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East Asian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 101-120
[2]吳曉波,陳小玲,朱培忠,陳露曦,等.業務多元化、技術學習與企業績效的影響機制研究[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1-8
[3]朱永明,易木鐸.企業社會績效評價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以河南省制造業主板上市公司為例[J].財會通訊,2015(12):67-70
[4]倪昌紅,張潔慧.多元化戰略視角下的企業社會績效驅動機制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3(9):63-71
[5]羅俊,葉航,汪丁丁.捐贈動機、影響因素和激勵機制:理論、實驗與腦科學綜述[J].世界經濟,2015(7):165-192
[6]袁顯朋,趙聯果.淺談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產生的社會效應[J].財會研究,2015(2):12-13
[7]李姝,謝曉嫣.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政治關聯與債務融資-來自中國資本市場的經驗證據[J].南方管理評論,2014,17(6):30-40
[責任編輯:王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