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穎
摘 要:生態林業是生態學及經濟學等指導下建立的一種新型的林業生產方式,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林業,涉及范圍較廣,是一種系統綜合工程。做好生態林業建設及保護工作有利于提高人們生活水平、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本文首先闡述我國生態林業建設及保護工作成就及問題,并為今后生態林業建設及保護工作提出相關的措施。
關鍵詞:林業;生態;建設;問題;措施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56
1 生態林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1 林業相關部門定位不科學,機構不合理
林業的建設離不開相關部門的規劃和管理。在林業生態建設中,林業保護做的還不夠全面。林業的建設沒有引起國家的重視和資金方面的支持。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沒有一定的法律文件進行約束。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人們往往忽略了林業環境自身的保護。對于社會的參與并沒有凸顯開來;行政機構的定位不明確。使得林業機構沒有相關的評估機構。要想提高生態林業的建設就要從實際出發。但這些在生態林業建設中往往都被忽略了。從而影響林業的建設。
1.2 監管力度小,水平低
在多數地區的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中,責任不明、缺乏獨立的林業生態工程監理隊伍以及切實的監理制度的現象大有存在,有的地區雖然有相應的監管機構,但管理水平不高。有的地區缺乏穩定的管理機構和人員,多數是“多頭管理、人人負責”的管理局面,這樣最終的結果只會導致無人負責;有的地區嚴重缺乏既精通林業專業技術,又掌握經濟管理的專業人才。
1.3 人力、物力、投入有限
由于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面較廣,承擔著繁重的任務,然而,在林業生態工程的投入上嚴重不足。因不完善的投入機制,失效的管理,這才使得有限的資金無法使用在重點地區或是重點項目上,這就使得生態工程建設的進度和質量受到嚴重影響。其相應的配套資金更難得以落實。
1.4 無節制的砍伐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林業的資源需求量也在提高。每年砍伐的樹木也越來越多。林業的保護與索取存在失衡。人均森林資源占有量也在逐漸的減少。這些都是影響生態林業建設的主要原因。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嚴重加劇了我國自然災害。導致我國災害頻發。林業的種植得不到保護。林業面臨著資源匱乏的現狀。
2 加強生態林業建設的相關措施
2.1 培育人們生態文明建設的觀念
森林生態環境的保護要從每個人做起,根據不同的地區開展不同的生態文明活動的建設。大力宣傳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尊重自然的優良的生活習慣。創建綠色文化,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提倡建設綠色家園,多組織綠色教育,強化全民生態建設和保護意識、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讓每一個人都主動地投身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浪潮中。
2.2 引進多種多樣品種
對于森林資源來說。森林多樣化的樹種會給林業生態建設帶來全面的改善。因此,林業生態環境的建設就需要我們在林業種植中,引薦先進的種植技術,多種多樣的種植品種。在種植樹木時可以進行混合。這樣在一定方面上能夠防止本地區的病蟲害。可以選取一些具有抵抗力較強的品種進行種植。同時,也可以建立林業自然保護區,這樣有效的保護林業生態建設。
2.3 促進人自然和諧,全面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觀
不斷改進和完善建設生態文明中的各項法制保障和政策體系,注意應該從本質上解決危害生態環境的問題,綜合采用法律、經濟、行政、科技等先進手段,切實激發各行業、各地區建設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并且還應考慮到人和自然、社會進步和經濟增長、物質生產與人的思想道德及精神需求之間的平衡關系,緊抓“四個文明”建設,以促進社會經濟向著好的方向快速地發展。
2.4 加強政府支持、投資及引導
生態林業的建設應從實際情況考慮,相關政府要做好帶頭作用。落實中央文件,認識到生態林業建設的重要性,并有計劃及有步驟的進行。加強對林業的資金投入。政府應協調相關融資結構,為林業發展提供充分的資金支持,對于具有償還能力的林業建設項目,可實現銀行貸款及財政貼息的方式,實現“誰經營、誰負責、誰受益”的原則,鼓勵國內各社會投資機構加強對生態林業建設的投資。加大對林業的科技投入。可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科技為核心的新型生態林業建設體系,投入先進的科技水平,實現生態林業現代化建設。加大林業工作者主人翁意識。積極鼓勵林業工作者通過轉讓、服務及開發等多種方式,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
3 結論
生態林業是遵循生態經濟學的林業生產體系,能夠為人類生存、學習及工作創造良好環境的生態體系。加強生態林業建設及保護工作不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且還需要經濟水平、科技水平及先進制度的保證,此外,林業工作者應該提高自我專業知識意識。為我國林業保護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錢春陽.生態林業的發展趨勢[J].中國農資,2013.
[2]鄧冠文.淺談生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J].建材與裝飾,2012.
[3]王漿.淺析林業可持續發展建設中的營林工作[J].民營科技,2011.
[4]程子涵.關于林業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探討[A].林業、森林與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法,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