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威
習作3的作文是《XX,請聽我解釋》,向老師解釋,向父母解釋,向同學解釋,有這樣一個表達的機會孩子總是不肯錯過的。但,讀到小今(化名)的作文還是讓我吃驚不小。作文講的是他在一年級的時候,班上一個同學的玩具丟了,卻莫名其妙地出現在他的書包里,最后他不得不被家長帶回家“反省”。其中這樣的描述讓人動容:
老師臉色一下子變了:“怎么會在你這兒?”我被嚇了一跳:“我也不知道啊!”說著我的手腳抖了起來,冷汗一直往外冒。最后,老師把我拎到辦公室,當時,我頭腦一片空白。
糾纏了好一會兒,我整個人都不好了。“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快說,是不是你偷了別人的東西!”“我真的沒有啊,你聽我解釋……”我還沒有說完,老師就說:“好,既然你怎么也不承認,那也不用解釋了。去整理書包,我讓你爸爸媽媽接你回去,你給我好好反思一下,想好了再回學校。”
回家的路上,我和爸爸兩個人都不說話,車上是死一般的寂靜。到了家,爸爸立馬把我推到房間里,把房門關上、反鎖,并大吼起來:“你今天別出去了!別上學了!給我在里面好好反省!”我從沒見過爸爸用這樣的語氣跟我說話,眼淚怎么也忍不住,像瀑布似的不停地往下流。我也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我躺在床上,仰望著天花板,心里想:我真的是被誤會了,我根本沒有偷東西,真的沒有。
真是很難想象小今是怎么熬過那個夜晚的,又是怎么面對老師、同學的。然而,真正讓我動容的是這件事對小今持續的影響。孩子在作文的最后寫道:
這幾年時間里,我每一天都努力想在我的記憶中把這段經歷刪除,可怎么也刪不掉。這件事在我人生里留下了心理陰影,這件事可能會讓我記一輩子。但,我真的沒有偷過東西,我也不是小偷,我只是一個被誤會的人。我是無辜的,如果沒有這件事,我的生活可能會好一點。
或許從作文的角度來看,這算不上是什么美文,但聯想到平時默默無語、總是偏于一隅的小今,我相信這一定是他發自肺腑的真心話。心理分析學說指出,人的幼年、童年時期的經歷對于后期人格的形成具有巨大影響。真不敢想象,小今如果總是背負著這樣的心理陰影,該如何走好未來的人生道路?可是,當年的老師雖然還在本校任教,但隔了五六年時間,就算他還有印象,要想弄清真相恐怕已經不太可能。還有什么方法能幫一幫小今呢?
借中午吃飯的時間,我特意和當時處理這起事件的老師聊了一下,他只是隱約記得當年確實曾處罰過一個孩子,但究竟是誰拿了玩具也忘記了,更不必說事情的真相。根據對孩子的了解,也是出于對孩子的保護,我選擇相信小今。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找到小今為數不多的好朋友——佳佳(化名)。這是個活潑大方、樂于助人的孩子,我把事情和他大概描述了一下。沒想到盡管是幾年前的事了,佳佳還記得很清楚:“對!是有這么一件事!”
“那你覺得那個玩具是小今拿的嗎?”我試探著問。
佳佳想了想說:“我覺得應該不是他,可能是誰拿了玩具不小心放到他的書包里了,或者是誰做的惡作劇。”
“你的判斷非常正確!其實,后來老師調查出來了,是有個同學覺得那個玩具很好玩,確實沒有經過同學的允許就拿了,后來上課了,急切之間他也沒弄清楚哪個座位,就把玩具放錯書包了。”談到這個地步,我說出了今天談話的最重要內容。我想,為了解開小今的心結,讓他在此后的歲月里能恢復快樂與生氣,哪怕采用“善意的謊言”也是允許的。
“哦!原來是這樣!我一定要告訴小今!”佳佳非常高興地說,我也在心底暗暗高興。
此后的一兩天,我仔細觀察著小今的變化。遺憾的是,我沒有得到特別有用的信息,也沒感覺這孩子有什么特別的變化。我覺得應該找小今來談一次。
“你的作文我讀到了。老師了解了一下,那個玩具確實不是你拿的。”我誠懇地說。
小今低著頭,小聲地說:“佳佳已經告訴我了。”
我明白,小今的心里還有很多疑問要問,還有很多話想說,就是張不開嘴。我接著說:“需要跟你解釋一下,我跟原來的老師了解過,那件事發生后一個多月,拿了玩具的同學才找到老師說出了實情,當時他不敢承認,可沒想到事情這么嚴重。他主動找老師承認錯誤,但也懇請老師不要告訴別人。當時老師以為你可能已經把這事情淡忘了,也不想再傷害你,就沒跟你談。請你諒解。”
說到這里,小今抬起頭,沒有想象的那么泣不成聲,也不像平時那樣默然不語,只是眼淚在他眼眶里不住地打轉。他認真地說道:“其實我不想知道是誰拿的,我只是要大家相信我沒有偷過東西。”
我堅定地說:“我相信!事實就是這樣!”
望著小今離去的背影,我不期望自己所做的真的能幫助他徹底刪除那段不愉快的記憶,只是希望在他心靈的暗影上照進一縷陽光,畢竟遲到的“清白”也是清白。同時也提醒自己,相信每一個孩子,否則你的傷害或許永遠無法彌補。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工業園區第二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
實習生 謝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