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成
摘要:大學生的創業離不開法律的支持和保護,而我國關于大學生創業的法律制度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從大學生創業必要性出發,對大學生創業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問題;法律制度;構建與建議
中圖分類號:D920.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1-000-01
為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和幫助有想法、有條件的大學生進行自主創業的措施,以創業促就業。然而,創業難,成功創業更難,當前我國大學生創業實踐中存在著種種問題,反映出我國當前大學生創業法律制度的構建急需進一步的完善。
一、以法律手段促進大學生創業的必要性
(一)是救濟大學生創業權利的需要
無救濟則無權利,創業就是就業,大學生享有創業權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在我國當前創業法律制度不夠完善的情況下,創業權作為一種基礎性的權利,離不開法律的引導和保障。
(二)是建設勞動力市場的需要。
勞動力市場的建設離不開以創業帶就業的倍增效應。根據目前最新的統計分析,平均1個人創業可以帶動近5個人就業。以法律手段促進大學生創業對實現上述倍增效應,建設良性互動的勞動力市場有重大作用。
(三)是緩解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和諧社會意味著要減少社會矛盾。大學生作為“三無”人員,在創業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受到歧視和侵權,通過法律手段對其創業權利進行適當的救濟,可以將復雜的經濟問題轉為法律問題,利于緩解社會矛盾。
二、當前大學生創業法律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相關立法不夠完善
1.缺乏專門法律,相關規定多且亂。比如僅僅有關大學生設立企業的主體資格方面的規定就有《高等教育法》和《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等多部法律文件;
2.立法層次較低,相關規定籠統而抽象。目前,我國主要的創業法律是《就業促進法》,其對大學生創業進行的闡述和規定比較籠統,可操作性不強。
3.部分規定破壞了法律的嚴肅性和市場的公平競爭。比如有地區規定大學生在創業初期,若公司經營行為存在輕微違法違規行為,事后能主動糾正且未造成嚴重社會后果的,皆可免予經濟處罰等,筆者認為這種以放松法律的執行力度來為大學生創業行方便之門是不可取的。
4.反對大學生創業歧視的立法力度不夠。剛畢業就創業的大學生在很多社會人眼里屬于“三無人員”,其在創業過程中往往會遭受各方的歧視,而我國現行的大學生創業法律制度中即使有一些諸如公平就業創業的規定,也大都比較籠統,缺乏有效的監管和執行。
(二)權益難以得到法律的救濟
市場經濟中,自主創業的大學生是弱勢群體,急需相關的優惠政策和“綠色通道”,但這些優惠政策因缺乏法律上的強制性,具體落實到的時候往往大打折扣,加之市場經濟下公益救濟的稀缺性,使得大學生的創業合法權益得不到或不能及時得到切實的保障。
(三)大學生創業的法律意識薄弱
一是不懂法,常見的比如成立公司的資格,公司印章的使用與管理,以及如何簽訂合法合同等,大學生對這些問題缺乏深入的了解,一旦出現問題,補救起來成本較高;
二是不知道怎樣運用創業法律來規避創業過程必須面對的風險,比如場地租賃風險、客戶違約風險等,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為了規避風險而選擇了風險較低但不熟悉的行業。
三、構建大學生創業法律制度的若干建議
筆者認為,當前探討大學生創業法律的問題,要宏觀和微觀想結合。宏觀上要確立大學生創業法律制度的的構建原則,微觀上兼顧考慮到大學生創業法律意識的培養與創業法律制度的完善這兩個內外因方面。
(一)確立大學生創業法律制度構建原則
第一,保障大學生創業權利原則。沒有救濟就沒有權利,國家應該在大學生創業的立法層面,司法解釋,行政管理等各個環節都體現這一原則。
第二,反歧視原則。確定反創業歧視原則,并盡可能的將違背反歧視原則的處罰內容具體化,有助于形成尊重和善待大學生創業者的社會氛圍。
第三,公平與效率相結合原則。大學生創業法律制度構建過程中要考慮到公正的因素,還要考慮該制度構建和實施過程中的節奏,既不能一味求快,也要講究效率。
(二)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法律意識
首先,除了加強創業理論教育的學習外,還要通過開展相關法律知識競賽、定期專家論壇、“杰出創業校友進課堂”講座等形式,來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創業興趣。其次,高校應設立專門的公益類機構——大學生創業法律服務中心,一方面在此機構內或和基礎部合作開設創業法律意識教育公開課,另一方面還應該和學校的創業就業部門和校外法律援助機構合作,幾個部門間可在自己側重的范圍內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計劃和活動。
(三)完善大學生創業的法律制度
目前,我國的大學生創業法律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部門的配合,也需要有一個過程。
1.正式立法前,重視司法解釋的過渡作用
國家立法機關短期內成立一部諸如《大學生創業法律實施細則》類的專門法律,筆者認為是不現實的,不但工程量浩大,還涉及許多立法技術、現實難題和國內外借鑒的問題。在正式立法前,可對現有的創業法律規范中重點存在的問題,如可從稅法、擔保法和中小企業促進法入手,以附則或細則的形式逐步補充說明或做出相應司法解釋,為大學生的創業提供稅收優惠和融資幫助。
2.完善執法機構和法律監督機制,增強大學生創業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
政府應重視創業政策和已有創業法規的實施和落地,完善執法機構和法律監督機制,在重視社會公益救濟力量的同時,還要完善大學生創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努力增強大學生創業相關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為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成功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姜桂金.關于大學生創業法律制度的構建研究[J].經濟與法,2015(7).
[2]成超.大學生創業法律制度構建問題研究[J].法制與經濟,2011(8).
[3]范健,王建文.商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張蕾.我國大學生創業政策分析[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22).
[5]楊德敏.大學生創業法律制度探析[J].蘭州學刊,2010(4).
[6]文川.法制視野下大學生創業的障礙分析及其對策[J].法制與社會,2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