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琳
(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哈爾濱 150025)
提高高職院校教師培養模式的幾點建議
梁 琳
(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哈爾濱 150025)
隨著社會職業化水平不斷深入,高職院校的職能也在不斷擴大,教師的能力水平不適應高職院校發展的特點不斷突顯。校企合作模式是一項針對高職院校教師提高實踐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徑,適合當代社會人才培養發展的需要。怎樣借助校企合作平臺,從高職院校教師職稱評定、對教師培養的激勵機制、教師企業實崗鍛煉的主動性、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及政府充分發揮作用等方面提出建議。
高職教師;院校;培養制度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職業教育已成為經濟發展轉型的重要基礎,同時,還是產業結構升級與調速的重要支撐。職業教育越來越適應時代的發展潮流,越來越深入人心,隨著國家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職業院校發展模式與社會和經濟逐步接軌,辦學理念和辦學模式也在逐步和國際職業化教育相適應,這時,職業化教育質量就取決于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水平。大力提高和培養高職院校的教師隊伍素質,不斷加大高職院校教師建設力量已成為國家認真研究的一項課題。現在我國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還遠未達到快速推進職業化教育向縱深發展的要求,教師科研能力明顯不足、為企業服務的能力不強、一些剛畢業的青年教師缺乏應有經驗、兼職教師受準入機制約束工作積極性不高、行業領軍拔尖專業人才少之又少等問題,一直困擾著教師隊伍的建設發展,跟不上國家對職業技術人才的需求。
校企合作模式在國際上已不乏先例,但多用于學生中,統稱為“合作教育”,這種合作教育主要形式為課堂教育與工作實踐結合起來,學生學會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理論知識能應用到工作實踐中去,再把工作中遇到的難點疑點問題帶回課堂來解答,這種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合作模式就是校企合作模式。具體內容是指企業與學校在共同利益的驅動下,為謀求更好、更快發展,本著平等、互利、互惠等原則,自愿尋求一種合作關系。這種合作關系剛一實行就結合的非常緊密,學校和企業都意識到這是一種密切聯系、促進發展、促進交流和共同提高的合作模式,有利于院校智力優勢與企業市場優勢的強強結合。
目前,校企模式合作多是給學生提供一個實習的機會,讓他們把從學校學到的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增強他們的動手能力和現場處理問題的技能,同時,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和學校的教學聲譽。當然,從校企模式培養學生這個階段,可以得到許多啟示,如果把這種模式運用到教師隊伍建設中,成為高職院校教師培養不可缺少的一環,那么,對教師的實踐技能水平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讓高職院校教師到企業進行實踐學習,使他們更了解企業的工作流程和技術技能,學習企業最先進的發展理念和模式,熟悉企業管理經驗、認同企業管理機制和借鑒企業的發展文化,這樣,教師在給學生授課時,能夠快速解決學生在工作實踐中遇到的難題,和學生一起研究企業的最新發展理念,交流企業先進的管理模式和先進文化,更好的促進教師教學水平和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2.1 國外高職院校教師培養的成熟經驗
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在高職院校教師培養上已有許多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國外主要采用的是雙元制,是指教師要有學校和企業的雙重身份。國家重視對高職院校教師的培養,有一套成熟的培訓體系為支撐。如:5+2式培養模式,主要是指五年的大學學習以及兩年的企業見習,考試合格后才有從業資格。一些發達國家還給高職教師提供各種在職進修培訓、企業見學和國外訪學的機會,構成高職教師培訓管理體系。
2.2 我國高職教師培養模式現狀
隨著國家職業教育體系的不斷發展,我國高職教師培養模式初步完成,尤其是教育部制定下發的《高等職業學校骨干教師培訓管理辦法》,充分肯定了校企合作模式的可行性,如今,高職院校合作企業快速增長,已達到18.3萬家,充分表明校企合作模式已經取得初步成效。然而,在校企合作模式運行中,合作機制并沒有保持平穩運行勢頭。第一,高職教師理論研究能力不強。許多高職院校教師的理論研究能力不強,有些教師文化基礎偏弱,科研水平不高,學習實踐能力不足,平時應付繁重的工作,還要為準備各項考核、素質評比和職稱評定而費盡心力,對到企業實踐、自主提高實踐工作水平的動力不足,有的甚至認為這種培訓模式與自己技術調級毫不相干,這種錯誤思想在一些高職院校教師中存在。第二,校企合作標準沒有納入職稱評定范圍。幾十年來,教師職稱評審體系沒有大的改變,這種評審職稱的方式方法,主要特點是注重科研成果和科研創新能力,有利于教師主動研究科研項目的能力和學術水平的提高。然而,這種評審標準卻忽視了教師的基本教學技能、實踐能力和教學質量的認可度。校企合作在我國是一個新興的教師培養合作模式,其最終效果雖然顯而易見,但還沒有納入職稱評審范圍和標準,許多高職院校教師習慣按照固有的教師職稱評審標準作出參考判斷,而忽視校企合作對自己實際能力的鍛煉與提高,以至于參與校企合作的意愿不強、動力不足,受到當前高職院校職稱評審條件的影響。第三,國家沒有規范校企合作的法規政策。目前,國家雖大力倡導高職院校和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模式,也制定了一些相關政策法規,但并沒有明確校企合作雙方的權責和義務,也沒有制定科學有效的實施細則。各地執行校企合作政策時各執已見,按自己的理解合作,制定的合作措施不規范,執行標準不統一,院校、企業與政府在校企合作實施中權責區分不明確,致使許多企業缺乏參與這種模式的動力和熱情。目前,這種校企合作模式還在較低水平徘徊。
3.1 搞好校企合作的頂層設計
搞好校企合作的頂層設計是校企合作模式的成功標志,頂層設計的目的是提高校企合作雙方參與合作模式的積極性,在國家層面建立一個總的校企合作工作指導部門,出臺相應法規,維護校企合作模式機制的法律地位,科學制定相關政策,建立一個權責分明的校企合作管理體制,用政策激勵、用法規約束、用輿論引導,整合多種資源,進行合作共享。
3.2 進行高職教師職稱評審制度改革
在高職教師職稱評審中應按考核一體化教學能力標準進行,適度減少科研理論性成果的比例,降低對科研理論性成果的要求,增加應用性論文的評審比例,也可充分利用當前音視頻多媒體功能,實現對高職教師現場教學視頻的評審,減輕理論研究在職稱評審中的份額,增大考核評審實際工作能力水平的力度。
3.3 建立科學的高職院校教師培養和激勵機制
在教師培養制度方面:要加大教師去企業實踐的力度,把企業崗位實踐納入教師職稱評審的重要條件之一,同時,給予必要的物質補貼;要聘任企業高級技術人員到高職院校對教師進行現場技能培訓指導,促進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之間的交流與聯系。
在教師激勵機制方面:高職院校應建立公開透明的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任用制度,把到企業實崗鍛煉作為任用的首要條件;學校還應列出專項經費支持教師的各種企業技能培訓;在各類評優評獎時,優先考慮企業實崗鍛煉的教師等一系列激勵措施,更好的促進高職院校教師主動謀求發展的動力。
[1] 呂虹.淺談德國職教師資的培養與啟示[J].教育與職業,2014,(15):81-82.
[2] 張晶.韓國與日本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比較與借鑒[J].職業教育研究,2008,(01):156-158.
[3] 羅笑芳.高職教育改革背景下校企合作的職責探析:以閩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3):23-26.
[4] 宣葵葵.美國社區學院師資隊伍建設的特色及啟示[J]. 現代教育科學,2008,(08):128-131.
Some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teachers’ training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ANG Lin
(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Vocational College, Harbin 150025, China)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level of social professionalism, the fun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also been expanding, and the level of teachers’ ability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practical work,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talents training needs. Suggestions on how to take advantages of school-enterprise platform from the aspects of professional title appraisal, teacher training incentive mechanism, initiative of practical exercises, enthusiasm in participat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the effect of government were put forward.
Vocational teachers; Institutions; Training system
2017-04-25
梁琳(1981-),女,本科,助理研究員。
G726.8
A
1674-8646(2017)14-00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