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艷萍
(勃利縣環境保護監測站,黑龍江 勃利 154500)
山區林地環境污染的治理對策和方法研究
馮艷萍
(勃利縣環境保護監測站,黑龍江 勃利 154500)
山區森林(林場)土壤的酸化極難逆轉,對酸化的潛在危害決不可等閑視之。山區森林(林場)污染的防治,首先要控制污染源。防治森林污染主要有:控制森林(林場)污染源、加強森林(林場)污染的監測、選擇和栽植抗污染的樹種幾種方法。
山區林地;環境污染;治理對策;方法
山區森林(林場)土壤的酸化極不易逆轉,對酸化的潛在危害決不可等閑視之。我國不能走“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因此,山區森林(林場)污染的防治,必須要控制污染源,進而防治森林污染。
近幾年來,降雨酸度逐年增加,它與SO2排放量有著密切的關系。控制污染源是消除森林污染的治本措施。排放HF濃度在10-4左右時,對人類影響雖然不大,但對林業卻是威脅。排放10-6的SO2則對人、動物、植物都會產生危害。
加強森林污染監測,防患于未然。除通過有關儀器監測外,比較實用、經濟的方法是利用指示生物進行大氣污染監測,即“生物報警”。如:苔蘚類對SO2很敏感,只要空氣中有1.2×10-6的SO2,苔蘚就會干枯死亡。已對SO2、HF、O3、NO2、乙烯等監測提出了相應的指示植物種類,應在不同污染區合理配植。
2.1 污染指標
目前對大氣污染除進行必要的防治措施外,根據確定污染濃度的控制指標,還通過儀器及動植物隨時進行監測。
2.2 指示生物的利用
一般對于特定環境條件,具有特殊敏感性的生物稱為指示生物。指示生物又可分為:氣候指標、土壤指標、污染指標等。利用指示生物可以預測大氣污染的程度。利用指示生物進行大氣監測,是目前比較實用且經濟的方法。只要空氣中出現微量的有毒污染物質,它就發出警報信號,這種方法稱為“生物報警”。
在實際利用時,調查污染地區自然生長的指示生物被害狀態與不受被害地區相比較,大體可以了解污染程度。大氣污染指示生物以植物最為方便,因為動物具有移動性。利用森林植物監測環境質量的優點有:
第一,能夠反映環境污染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強度和綜合作用。環境污染物質對生態系統發生各種影響,但這些影響不是完全都可用理化方法能直接測定的。幾種污染物共存時比單種污染物對植物的影響要強,如:SO2和O3對植物的影響就是這樣。而有的則相反(拮抗作用),如:SO3和NH2。對于污染物的這種相互作用,用一般理化方法測定是無能為力的,而植物監測在這方面卻有獨到的作用。不能只了解環境中污染物質的濃度,而要對生物現象觀察和分析,才能綜合地對環境質量作出評價。
第二,能夠早期發現污染物。許多植物對污染物的反應往往比動物和人敏感得多,例如:人在SO2濃度達到(1~5)×10-6時可聞到味道,(10~200)×10-6時才受到刺激。而敏感植物,如:紫花苜蓿在SO2濃度超過0.3×10-6,接觸一定時間后便會產生受害癥狀。又如:美洲五鐘松對光化學煙霧很敏感。還有些植物在精密儀器才能測出來的低濃度情況下,也會表現出受害癥狀,矮牽牛花對乙醇、番茄對乙烯等就是如此。此外,可以簡單地觀察指示植物的生長表現來反映污染程度,不需要高價的測定儀器,簡便易行。
第三,能夠檢測出不同的污染物。植物受不同大氣污染物的影響,在葉片上往往會出現不同的受害癥狀。
第四,能夠反映一個地區的污染歷史。當一個地區發生了有害氣體急性危害,事后可從遺留下來的植物受害癥狀來推測當時濃度的大小。
利用指示生物監測大氣污染也有一些缺點,如:所表現的污染度是定性的,不是定量的;比物理化學原理的測定儀器所得到的結果晚;不能測定每種污染物質的濃度;不適于作為行政上的污染政策資料。
3.1 選擇抗污染植物
在已被污染的地區,造林非常重要。但是,要選擇適宜本地區栽種的樹種且保證成活,才能發揮森林防治大氣污染的作用。在進行抗污染造林時,選擇抗性強的樹種至關重要。一般來說,闊葉樹比針葉樹抗性強,效果好。許多國家通過多年實踐,認為下列樹種抗大氣污染能力強且效果好。
中國抗污染樹種主要有:
A.抗SO2的樹種:大葉黃楊、海桐、山茶、女貞、瓜子黃楊、棕櫚、枸骨、枇杷、夾竹桃、無花果、金橘、鳳尾蘭、龍柏、桂花、石楠、柳杉、臭椿、羅漢松、苦楝、泡桐、麻櫟、白榆、紫藤、側柏、白楊、木槿等。
B.抗CO2的樹種:龍柏、大葉黃楊、海桐、山茶、女貞、棕櫚、木槿、夾竹桃、銀樺、刺槐、垂柳、金合歡、桑、枇杷、小葉黃楊、白榆、泡桐、樟樹、梔子等。
C.抗氟化物的樹種:大葉黃楊、海桐、山茶、棕櫚、鳳尾蘭、瓜子黃楊、桑、香樟、龍柏、垂柳、白榆、棗樹等。
3.2 栽植抗污染植物
在作物和樹木中,有很多種類對污染物質有抵抗性。抗性指數是相對地表示抵抗大氣污染物能力的指標,沒有絕對的數字意義,但可作為選擇抗性植物的參考。大氣污染物對植物的危害或植物對大氣污染物的抗性,受污染物種類、濃度、植物種類、品種、生長發育階段和環境條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植樹造林對防治大氣污染具有重要意義。植樹要根據污染源的位置、風向、地形等綜合條件考慮,尤其要考慮季節風向和地形風向的影響。針對污染源,構成包圍式或隔離式的林帶,使毒氣在移動途中被樹木吸收,以避免毒物的擴散。防公害林的最好結構是復層林,即外層多種植喬木、亞喬木,下層用灌木樹種等。多營造混交林或林蔭帶,并盡可能多栽種草坪和花卉。
植樹造林中應盡量選用耐酸喬木和灌木類的樹種或品種,并注意在栽培技術上采用相應的改良土壤措施提高士壤緩沖能力,緩解土壤酸化進程。由于土壤有機質對酸雨的緩沖能力大,在酸雨區林地應盡量保持和恢復地被植物和枯枝落葉層。為挽救因酸雨影響已出現衰退的森林和強酸性農田,可以施用石灰,以緩解土壤酸化。
發展抗酸性樹種,營造混交林。造林時貫徹適地適樹原則,即在土壤pH值比較高的地區,樹種選用針闊并舉;而在土壤pH值比較低的地區,選用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盡可能避免針葉純林。
但上述方法都是消極、被動的方法,無異于揚湯止沸,主動策略還在于積極防治環境污染。
[1] 劉蘭泉,張榮.環境保護概論[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2] 王敬國.資源與環境概論[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9.
[3] 史永純.環境監測[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
[4] 葉文虎,張勇.環境管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 宋墩福,劉郁林,翟學昌.現代林業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6] 李景文.森林生態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4.
[7] 劉躍建.森林環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 王志保.森林與環境——中國高級專家研討會文集[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3.
Study on countermeasures and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in mountainous forest
FENG Yan-ping
(Boli Coun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nitoring Station, Boli 154500, China)
The acidification of soil in mountainous forest (forest farm) is extremely difficult to be reversed, and the potential harm to acidification can not be taken lightly. It should control the source of pollution in mountain forest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forest pollution are: control pollution sources of forest, strengthen the pollution monitoring of forest and plant pollution-resistant species.
Mountain forest l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Governance strategy; Method
2017-05-08
馮艷萍(1972-),女,經濟師。
X173
B
1674-8646(2017)14-01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