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行
早年間,我父親曾經給“幸福”下過一個定義,他說幸福就是人在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尋找快樂的能力。比如說,你懂不懂得欣賞落日,會不會在心里與一棵樹對話,或者說能不能把一群孩子的吵鬧聲聽成交響曲。父親認為,快樂是一種態度,而不是一種狀態。這種態度在于你咽著粗飯興致勃勃,汗流浹背時還能唱出詠嘆調。當然我父親并不是一個詩人,只是他有著自己的快樂原則。他的一生在平靜和滿足中走過。
快樂像戀愛一樣只存在于感覺中,而和你在生活中的所得無關或關系不大。有一個老鄉,在城里修馬路,他每天要干十幾個小時的體力活,吃油水稀少的大鍋菜,住簡陋的工棚。每天收工以后,他就躲到工棚里,在燈下寫詩。他寫詩的時候,用的是一塊錢三支的圓珠筆和廉價的紙張,可是他的詩在他的生活圈子里很出名,他的工友都愿意讀他的詩,并且因此而喜歡他。有時候他寫的詩會發表在小報上,得到十塊或二十塊錢的稿費,他就用這些錢宴請工友,他帶著他們去喝一塊錢一杯的生啤酒。有一次我問這個小老鄉為什么一定要寫詩。他只回答了我三個字:“我喜歡。”這大概是他能夠找到的最恰當的理由了。
前幾年,在我所居住的小區里有一個捏糖人的老人,那時他70多歲,佝僂著背,頭發也全白了。他的生意說不上好,也說不上不好,每天都有幾個孩子圍著他的攤位,聽他哼著小調捏出一個個活靈活現的小糖人。這個老人捏糖人時非常投入,捏好之后,他還用手指不停地撫摸他們,自己喜歡得眼里放光,似乎那些小糖人都是他的孩子,他創造了它們,同時他也很愛它們。老人的身邊還有一個老太太,穿得不好,但很干凈,小他十多歲的樣子。老人盯著小糖人看的時候,老太太就盯著老人看。老人和老太太身邊的其他老人都說:“你們看看那個老頭和那個老太太,他們兩個真是天造地設的一對。”
后來時間長了我才知道,這個老人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在北京工作,小兒子在日本留學。兩個兒子收入都很高,完全能夠讓他過上優裕的生活。可是老人捏了一輩子糖人,雖然現在兩個孩子都已經成家立業,但他的手指仍然讓他快樂著,他不愿意放棄這份快樂。有一天我和老人閑談了一陣之后,老人問我:“最快活的生活是什么樣的生活?”但沒等我說話,老人就自問自答,“一輩子都在干自己喜歡干的事情,喜歡自己喜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