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玥
中設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街區景觀更新改造研究
戴 玥
中設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街區作為本次論文的研究對象,通過改造使每一片的發展達到相對的完整性,這樣集無數相對完整性之和,即能促進街區的整體環境得到改善,達到有機更新的目的,踏踏實實的走科學城市化道路。
風景園林;街區;景觀更新;改造方案;分析研究
改革開放三十八年當下中國的城市快速發展無限蔓延導致空間環境面臨一系列問題,中國的城市趨同現象的無奈是城市化發展的主題曲,國外景觀界對于街區景觀更新改造的理論研究很少,全球從景觀角度對街區的研究正處于探索階段,城市的慢慢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街區景觀,已經不僅僅是獨立個體街巷單純的實現公共化交通分離的場所,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是在城市和特定區域集聚而形成的區域景觀現象。街區景觀是區域景觀、城市景觀的一個點,是城市中某個點區域的公共空間,每個細節都在展現著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程度,是一個城市經濟的狀態、文化水平的表達以及城市內部居民素質文明的綜合體現。街區景觀更新改造是現代城市內在邏輯上的根本,是市民生活方式的改造,是讓使用者真正意義上形成延續性的街區生活方式,營造平和的生活氛圍,延續城市歷史風貌的同時,營造獨特的城市特色。
街區是有機生命體,其歷程可以視為孕育-出生-成長-衰老-死亡,更新改造不是簡單的換血,而是促進城市血液循環增加營養。從街區的角度規范化整治出新來推進城市的有機更新,營造策略的創新,分類規劃、有機設計、動態的施工以及真空注液塑木、抗滑馬蹄脂碎石等新材料和滴灌技術、垂直綠化、生態浮床等新技術的運用等,選用合適的規模、尺度,達到合理設計目前與將來的關系,提高景觀設計的質量,達到街區景觀有機更新的目的,引導設計師踏踏實實的走科學城市化道路,突破街巷景觀的表皮界面的研究,深入街區縱深、空間肌理、地域文脈等要素進行探索,引導設計改變“臟、亂、差”向多元化的街區景觀建設轉型。避免單一方向的切入造成街區景觀建設的片面性,減少不同角度表達對街區建設投入的矛盾與低效。
本次論文研究的對象是街區的概念,不僅僅是狹義的道路改造,并且需要一定的規模區域,形成一個生命體的概念進行分類研究,因此,具體的景觀設計,是為了提升街區的價值提出的空間設計方案。首先需要明晰其街區的規劃定位,然后根據其內容特色將其分為三種街區:特色街區,內部道路為承載大量車流人流的城市主干道,是城市的標志性道路,街巷個性特征彰顯,主題化的街區;普通街區是多種綜合功能街巷集合,交通是骨干性道路的街區;背景街區是街區內部,微循環街區。為了便于研究,總結出較為全面的分類體系,選取功能感知及空間特征作為依據提出街區劃分的方法:
明確了街區分類后,針對不同的空間系統,提出點、線、面的結構研究,將每一個街區通過整體紅線面的把握定位,到線的梳理走向,最后點的細部修飾完成街道骨架結構改造,從而改善街區的肌理和布局。論文試從尺度和感受兩個方面探討街區改造的手法,街區的尺度關系到內部各個元素的密度,從而影響民眾感受,本次論文提出小尺度的街區環境修復,針對街區環境大的面上的尺度,小尺度的內部改造更能以人為中心融入文化,避免粗放式的擴張的有效手法,目的是保證街區的有機更新。另一個方面從感觀的角度進行考慮,主要明確兩個界面的合理設計,平立面的不同營造,給予的感受直接影響街區空間系統,以線的形式展示不同的空間效果。而點的空間影響,更具象的體現在點的形式上,形式的不同,空間的層次差異也不相同。空間系統的改造最根本的優化就是功能上的完善,而功能又反作用于形式,利用形式呈現出新的景觀,這也是生命體內的一個內部循環。一個個點的形式由線性相連組成了完整的景觀體,而在景觀體的改造過程中,通過界面、節點、西部設施、綠化等打造有機更新的系統街區。
界面包括:底、側、頂三面。底面主要就是街道的最基本的路面構成,比如車行道、人行道、盲道、綠化、廣場鋪裝等,是直接與使用者接觸的部分,尤其步行道,對底面的控制與人最為親密,有機更新也最為復雜。街道底面的車行道,應該符合抗磨損、防滑、易清潔、易排水、生態環保的路面系統,此系統使人與車輛可以安全舒適的流通;步行道應該劃分功能區域,搭配設置各種相應設施,保證空間利用率和景觀美化的整體性;底面的豎向空間則要滿足規范設置無障礙通行,在原有的基礎上延伸和連通盲道、坡道、高低落差等,創造豐富的景觀空間層次。側面主要是沿街立面包括建筑、構筑物、圍墻、店面等,給人視覺感受的最直接印象,側面應符合原有街區空間的比例關系,并且結合人體工程學控制視線范圍內重點處側面空間形式,保證良好的日照條件,改造之前可以結合原始資料進行日照計算分析,為接下來的各項改造提供參考,側面達到有機更新的最重要的是要有連續性,其虛實關系與間距通道的比例不應該大于建筑的三分之一,且鼓勵一層連接起來;頂面是街區實體與自然的交接分割的輪廓線,其控制也是對空間背景的改善和印象的提升,比如對違章建筑拆遷,對其凈化處理,嚴格控制天際線的序列特征。
節點是街區環境形象的重點,在街區空間中分為三種形式:連接型、主題型、緩沖型。連接型主要是道路交叉口,一般是主干道或者大型的集散點,要求具有強烈的識別性,因為交叉口具有方向選擇性功能;主題型節點則主要為活動區,或者景觀轉折區,比如廣場、入口、街頭綠地等,要求滿足停留空間,多功能的需要,具有較強的圍和感和聚集感,具有一定的空間感受作用;緩沖型空間則指結合周邊建筑區域的開放空間,一般是背街小巷的入口或者建筑的轉折區域,這一節點主要是條件周圍空間環境關系。
細部設施可以按功能分為信息類、實用類、美觀類三類。信息類包括社會效益型和信息服務型,社會效益型有廣告牌、廣告箱、海報、霓虹燈等;信息服務型包括交通標志、路標、路牌等,這些街道設施的設置使街區特色豐富、強化街區活力,以街區實體為底色,控制形式色彩的秩序、分布、風格與尺度,比如根據所處位置,分屋頂、墻面、垂直、雨棚等標識,或者與相近的空間風格統一,整體分層搭配,避免繁雜錯亂,避免空間廣告嚴控超立面標識超過建筑12%;實用型分為實用型、休憩型、服務型、保障型四種設施,實用型則以服務半徑來設置,休憩型則可結合其他構筑物,服務型包括書報亭、早餐亭等,服務型宜結合人流停留區設置,與周圍景觀協調一致,保障型包括配電箱、管線、消防栓、隔離欄等,根據規劃集中設置,保持良好維護;美觀型主要強調街區文化特征和自然環境特征,具有藝術和時代感染力,滿足人們的視覺和體驗感受。
綠化景觀的更新改造是生態文明的延續,更多的是設計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要研究的綠化景觀不僅僅單一的植物設計,包括生態、綠色、低碳這三個核心概念,是從生態學的角度研究街區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實現超越街區的可持續發展。那么如何從微觀的角度實現街區有機更新的目標,首先設計應尊重自然,保護原有街區內部的生態要素,構件穩定的生態模式;其次因節約資源,全壽命周期的高效利用;再者應滿足使用者,遵循一定的美學,注重功能性、地域性和文化性;最后整體應該遵循時效性。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設計模式,需要深入研究街區生態要素的組成內容,以街區生態要素的深層次的結構和肌理為基礎,再研究氣候、土壤、植被、水體四要素的組成和特征以及對街區的影響,從而形成超越可持續發展街區改造更新的目標為向導的設計理念。
最后對街區景觀改造提出了四個觀點:把街巷空間改造與環境設計二者結合起來進行綜合研究,提出城市街巷景觀有機更新這一概念;對于街巷的環境設計研究,應以城市宏觀發展模式需求、城市空間環境審美需求以及環境功能形式需求為研究的前提和大背景;城市街巷是城市空間的一部分,它具有城市空間某些特征而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交通性質的空間;城市街巷既滿足交通建筑及道路功能屬性要求,又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環境,所以城市街巷除了交通組織外,還要體現其空間環境的藝術性和獨特品格,再此提出街區的概念,實現街區的有機更新改造。
本論文旨在立足科學、合理、有針對性的角度,在景觀學的范圍內調研、分析、歸納與綜合思考登出研究成果,以豐富和完善我國街區景觀改造的理論體系,為景觀工程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由于本人學識有限,論文難免欠缺深度與廣度,欠妥之處,懇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1]劉杰.淺談城市道路人性化設計[J].低碳世界,2015(11),228~230.
[2]郭瑞霞,侯學敏.淺談某市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的規劃設計[J].科技信息,2012(5):511.
[3]江婷.街巷有機更新的研究與實現[J].現代園藝,2015(4):87.
[4]孟春芳.關于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設計的思考[J].江蘇建筑,2008(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