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

一提到吃中藥,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補。然而,用于養生保健的方藥中,可不只補益藥物這一種,還應根據具體情況,當補則補,當瀉則瀉。
藥物養生就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運用藥物來強身健體。它是中醫養生的一種重要手段。千百年來,歷代醫家不僅發現了許多具有養生作用的藥物,還創造了不少行之有效的保健方劑和劑型,積累了豐富經驗。在臨床上,中藥劑型主要有湯劑和制成中成藥的丸劑、散劑及水劑。
這樣的演變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便利,比如大家都比較熟悉的黃連素(鹽酸小柴堿片),治療腹瀉很有一套,是從黃連、黃柏、三顆針等植物中提取出來的,淡黃色糖衣片的“配置”,拯救了眾多出行在外的“吃貨”。由于藥物養生還兼具保養特點,因此它的劑型可比想象中的要廣得多,還包括養生藥茶、養生藥酒、養生藥膳、養生膏方等。
如果把中藥的劑型比作其美麗的外衣,那么,藥物的使用及配伍就是藥物養生的核心。不同的藥物具有不同的藥性,對人體也有著不同的養護作用,這就要通過藥物的配伍(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醫生給開的藥方),發揮扶正固本、補虛泄實、調和陰陽的作用,來調節人體的身體機能,讓人的臟腑功能更加協調,使得機體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治病強身、延年益壽的目的。
舉個例子,補中益氣湯是金代名醫李東垣提出的補益劑,方中黃芪補中益氣、升陽固表;人參、白術、甘草甘溫益氣,補益脾胃;陳皮調理氣機,當歸補血和營;升麻、柴胡協同參、芪升舉清陽。綜合全方,既可補氣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又能夠提升中氣,恢復中焦升降的功能。其實,中藥配伍就像排兵布陣,如若能很好地調兵遣將,將每味中藥的特性盡可能地發揮出來,就可以形成巨大的合力,必能開疆拓土、勢如破竹。反之,若藥物之間相互鉗制,必會影響集體作戰能力。
方藥養生保健雖好,但也要遵循中醫藥的基本理論,合理用藥,這樣才能事半功倍。一提到吃中藥,很多人首先聯想到的就是補,尤其是當下,生活優越了,更是重補輕泄。然而,用于養生保健的方藥中,可不只補益藥物這一種,還應根據具體情況,當補則補,當瀉則瀉。
長期熬夜而肝火旺盛的“白骨精”們,要想滋陰養顏,還要先降火。正如《中藏經》所說:“其本實者,得宣通之性必延其壽”。還有些人天天應酬大餐不斷,形成了痰濕體質,偏偏喜歡吃點阿膠等滋補品補一補,殊不知,不但不能吸收,反而給脾胃增加更多的負擔。
要做到天人相應,順時選藥,即要根據季節及時間的規律選擇用藥。中西醫結合的奠基人張錫純在二十幾歲的時候,患過一種病,就是“于仲秋之月,每至申酉時腹中作脹”。這個申酉時就是下午三點到七點,中醫認為,這個時間在一天中和一年中的秋季對應,是屬金的,主收降。張錫純分析自己是“秋金收令太過,致腹中氣化不舒”,就想到了厚樸,能夠治療胃氣郁結脹滿疼痛等癥,同時藥性能升能降,每天嚼服厚樸六七分。兩天之后,腹脹的問題就痊愈了。
對于一些病因、病機相對較為單純的疾病,只要對癥,中醫的效果也是非常迅速的。另外,還要注重個人體質,因人用藥。為了方便說明,我們再舉一例。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治療一位朋友的腹瀉時,判斷他是正氣不足,如果一味止瀉就會留下后患。所以他就不動聲色地先給患者滋補,等到患者正氣足了,才治療腹瀉,結果一藥而愈。所以說,大家的醫術真的不是吹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