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創業”這兩個字自帶魔力,在“雙創”提出的這三年,它以極強的滲透性進入了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毫不留情地收編了你的身邊人,也許是你無話不說的愛人、親密無間的發小、隔壁工位的同事,或是小區門口推車賣豆腐的阿姨,“一言不合就創業”;它風馳電掣般塑造著城市的面貌,在北京中關村,幾乎每走幾步就有一個“創業”字眼的招牌,大到街道寫字樓,小到一個煎餅一杯咖啡……
創業就像是一個鍍金的萬能前綴,迅速消解著其本有的意義邊界,在野蠻生長中衍生出更加復雜的內涵。于此,局內局外,有人迎合,有人對抗,有人無視。你很難去定義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創業者,即便有千萬篇的文章、評論和自述在表達和探討。但我們試圖去弄明白,在亂象和紛繁之下,創業作為一個龐大群體的選擇,是否依然彰顯出某種共有的底色?如果存在這種底色,身處其中的人又如何看待那些欲涂上底色的“畫筆”?
據界面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11月,我國全年新增創業公司數量較2015年同比驟降76%,VC、PE的投資案例數大幅下滑31.97%。從2015年中開始的創業“寒冬”依然料峭,追風和不理性的泡沫被繼續擠壓;這個龐大群體,如今有誰在堅持,有誰在逃離,又有誰在慨然邁入?
創業像一張試紙,敏銳地考驗著社會和裹挾其中的每一個人。那些我們視之為事件的是另一些人的平凡生活。在宏大的敘事之下,估值、融資、身價、排名之外,我們希望看到事件背后的人和他們流淌的人生。我們為此找到了幾位創業中的“少年”,他們有70后,有80后,有90后,這些創業者個性突出,絕不典型,卻提供給我們一個切口,從中或許可以看到某種處于時代之中的創業群體所共有的、那些支撐他們選擇決斷的關鍵邏輯。
所謂創業之難,不在于它是一座垂直的陡峰,或是波峰波谷大起大落的驚險,而更像是一條莫比烏斯帶。將一根紙條扭轉180°后兩頭粘接起來做成的紙帶圈,如果不在開始旋轉時認清起點和終點,就會忘記來路和去途,在不斷的循環里迷失。從這個意義上看,創業又大抵跟人生并無二致,只是出于不同目的在不同時間的一次選擇。讓他們呈現不同走向和結果的僅僅是他們的底色:他們是誰,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拋棄各種fancy word的包裝,你會在他們身上看到屬于每一個青年人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