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導引】
“以小見大”,即通過小事可以看出大節,或通過一小部分看出整體。簡而言之,“以小見大”就是通過小題材反映大主題。
以小見大既是一種精細選材的技巧,也是一種深刻立意的技巧,以小見大中的“小”,是敘述、描寫的焦點,是小中寓大、以小勝大的高度提煉的產物,是簡潔的刻意追求。采用這種技法可以避免中考作文中常見的泛泛而談、空洞膚淺的毛病。
技巧一:圍繞主題著眼小材料
以小見大先要著眼于小材料,在審準題的前提下選取小材料。哪些是小材料呢?小材料是指符合寫作主題的,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特定情景下發生的,沒有大范圍的影響力,但又能進行具體描述的小事件、小場景、小角度、小動作等寫作素材。如:
我好高興,終于快到了。穿過這個黑巷子,就是光明了,我看了看手表,“Oh, My God!”距上課只有3分鐘了,此時我才真正明白“一刻值千金”的道理,我真的堅持不住了,又想放棄狂跑,但大風大浪都經過了,可不要在陰溝里翻船。堅持!
“跑!跑!跑!”現在我們都在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因為我們是凡人,為了走在前面,我們必須跑。(選自王瑞霞《跑!跑!跑!》)
作者用詼諧的語言,幽默的筆調記錄了自己的一次“驚險遭遇”——一次因害怕遲到而與時間進行的賽跑。生活中,上學、趕車、上班、約會……為了趕時間而奔跑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也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作者卻從中得到了人生啟示:“為了走在前面,我們必須跑。實現夢想需要奔跑,迅猛發展需要奔跑,激烈競爭需要奔跑。”文章便這樣以小見大,從小事中折射出了大道理。
技巧二:立意從小角度切入
有的同學寫作時立意過于宏大、寬泛,所以只能泛泛而談,內容空洞。以小見大不能貪大求全、面面俱到,立意的角度越小,內容挖掘越深,文章就越容易寫得明確深刻,內容充實。這就要求我們善于從所選材料中選擇一個獨特的角度,發前人所未發,想前人所未想,從而讓其閃爍異彩。如:
他跨進教室,脫下雨衣,全身沒有一點干的地方。他正要把蠟燭分給同學們時,電忽然來了。教室里一片歡呼,他頓時覺得像一盆冷水潑在頭上,比在雨中還要難受。他把蠟燭分給那幾個同學,可他們都說不想要了。一股股寒流向他襲來:“我反正沒錢,你留著自己用吧!”“別硬當英雄了,怎樣?不容易吧!”“留著以后自己用吧!”“哈哈……”伴著笑聲,他手中的五角錢也被那女生婉言要回……他頃刻呆住了。淚,流在臉上,流進心頭。(選自段興霖《雨夜》)
以小見大,滴水就能折射陽光。作者通過對雨夜一個同學冒雨為大家代買蠟燭的記敘,表達了對這位同學的善舉的贊揚和對冷漠者的批評,也表達了對真情和友誼的呼喚,折射出一個時代的主題——人與人之間必須互相關心互相奉獻,生活才會臻于完美。文章似乎沒有寫友誼,但時時處處卻又體現著對友誼的渴求與呼喚。所以,要想寫好文章,留心生活、觀察生活、提煉生活,不可忽視。
技巧三:強化細節,傳神描寫,小中見情
細節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往往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細節便能活化人物形象,揭示或深化主題。我們不妨通過描寫人物的容貌、服飾、語言、表情、動作等來表現人物的職業、性格、心理等。平時留意身邊的生活細節,考場上才能采用化大為小、以小見大的手法,如實地多角度地展現人們酸甜苦辣的生活體驗。像從媽媽的嘮叨中看到她對孩子、丈夫的無限愛意,從某個人并排走路時總靠左行看出其對朋友的愛護等。
技巧四:由點到面,篇末點題,小中見理
從點到面,就是對所寫的點滴小事,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力求透過具體而微的細節,看到事件所體現的本質,從而給所寫的小事一個歸屬。比如從路人亂扔垃圾想到陋習難改、環保之路漫長,從餐桌上的浪費想到資源枯竭、改變消費觀念,從登山的經歷想到成功離不開堅毅的品質等。
技巧五:運用對比,挖掘深意,小中見大
以小見大,就是要用小事展現生活中的美好、善良與美德,并產生震撼人心的力量。鄰里之間、親友之間互相幫助、彼此牽掛的美德不就是由芝麻大的小事和畫面來連綴的嗎?例如莫懷戚的《散步》,本是三代人一塊兒散步這樣一件平常的小事,展現在讀者面前的卻是一幅極其和諧、溫馨、美滿的尊老愛幼的畫面,給讀者以心靈的慰藉,也給我們以審美的愉悅。從一件平凡的小事中挖掘出人生的大道理,由點到面,小中見大,立意便高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