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一八后中國共產黨率先發出抗日救亡號召
□史 鑒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制造九一八事變,武裝侵略中國東北。九一八事變發生后,中國共產黨率先發出了抗日救亡的號召。
9月19日,也就是事變發生的第二天,處在事變第一線的中國共產黨滿洲省委即發表了《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占領滿洲宣言》,指出:“萬惡的日本帝國主義已經將奉天、營口、安東、撫順、遼陽、海城、鐵嶺、長春,還有許多別的大小城市完全占領了”,“這一事件的發生不是偶然的!這一政策是日本帝國主義者為實現其大陸政策、滿蒙政策所必然采取的行動,這一政策是日本帝國主義者為更有力的統治滿洲,侵略蒙古,以致使滿蒙成為完全殖民地的政策”。同時強調,“日本帝國主義者宣傳‘這次沖突是奉天北大營中國軍隊破壞南滿鐵路所引起的。’這是完全騙人的造謠”!這一宣言首先鄭重揭露了事變真相、實質,戳穿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陰謀。
事變發生的第三天,9月20日,中共中央即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事件宣言》。《宣言》指明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變“其顯明的目的顯然是掠奪中國,壓迫中國工農革命,使中國完全變成它的殖民地,同時更積極更直接的實行進攻蘇聯,企圖消滅全世界第一個無產階級的祖國”,發出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東三省”“立刻撤退占領東三省的海陸空軍”“打倒一切帝國主義”等一系列的號召。同日,中共中央還在黨內發出了《由于工農紅軍沖破第三次“圍剿”及革命危機逐漸成熟而產生的黨的緊急任務》,在總結工農紅軍之所以能夠沖破第三次“圍剿”的原因,以及這一勝利的重大意義的同時,指出“日本帝國主義這一次占據東三省,完全不是偶然的事,而是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殖民地政策,與中國國民黨一貫投降帝國主義與勾結帝國主義政策的必然的結果。同時,這一事件,必然將更其加緊各帝國主義對于中國的侵掠,與對于蘇聯的進攻。并且使帝國主義內部(尤其是英,日,美)的矛盾,更其增加。這一件事〔事件〕,將成為世界大戰,尤其反蘇聯戰爭的導火線”,“伴著帝國主義對于中國的加緊侵掠而來的,是中國民眾反帝潮流的高漲,尤其在日本占據東三省之后。東三省的占據,像電火一樣燃燒了千百萬工農群眾的以至小資產階級的反帝熱情,使他們為了中國民族的自由與獨立而斗爭。黨應該特別加緊反帝斗爭,尤其是反日斗爭的領導,以開展反帝的革命運動……在上海等地,現在應該立刻以罷工,罷課,罷操,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尤其是‘工農武裝起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應該是黨目前的中心鼓動口號”,“在滿洲黨要立刻分配干部到南滿各地,中東路,吉長路沿線的農民群眾中與動搖不滿東北軍閥的軍隊中去發動反日斗爭,游擊隊戰爭與兵變”。
9月21日,中共滿洲省委通過了《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滿洲和目前黨的任務的決議》,提出武裝民眾、發動游擊戰爭。9月22日中共中央又專門就日軍侵占東三省作出了《中央關于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洲事變的決議》。中央《決議》詳細分析了日本帝國主義是在怎樣歷史背景下制造這一事變的,其目的是“以軍事和武裝的力量將中國屈服在日本帝國主義的剝削和奴役之下,鞏固他們在滿洲的統治,加倍地榨壓剝削中國的勞苦群眾,以找求本國經濟恐慌的出路,并依據著滿洲的戰略上的各要點,準備反對蘇聯的進攻與帝國主義爭斗市場和殖民地的強盜戰爭,準備直接武裝干涉中國革命的戰爭。所以滿洲事變是瓜分中國為各個帝國主義者的殖民地的開始,是反蘇聯戰爭的序幕,是世界新的帝國主義強盜戰爭的初步”。同時嚴厲譴責了國民黨當局的賣國辱權的不抵抗政策。《決議》指出黨在這次事變中的中心任務是:加緊組織領導發展群眾的反帝國主義運動,“領導群眾〈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暴力政策,反對帝國主義的奴役和侵略,反對進攻蘇聯和蘇區,擁護蘇維埃,武裝保衛蘇聯,反帝國主義的強盜戰爭而爭斗”。《決議》強調“特別在滿洲更應該加緊的組織群眾的反帝運動,發動群眾爭斗(北寧路,中東路,哈爾濱等),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加緊在北滿軍隊中的工作,組織他的兵變與游擊戰爭,直接給日本帝國主義以嚴重的打擊”。
9月25日,正在蘇區抗擊國民黨部隊“圍剿”的毛澤東、朱德、賀龍、彭德懷等聯名發表《中國工農紅軍為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洲告白軍士兵兄弟書》,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的罪惡目的和反動本質,譴責了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的賣國、辱國的不抵抗政策,提出了“以武裝民眾的民族革命戰爭來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的抗日救亡主張。
9月30日,中共中央又發出《中國共產黨為日帝國主義強占東三省第二次宣言》。那時離開九一八事變已經兩個星期了,日本侵略軍在以武力占領沈陽、營口、長春與南滿安東兩鐵路線上的各重要城市,占領吉林、延邊、新民各地,并委任沈陽及其他地方的行政長官,實行對于這些占領區域統治權,并將入侵駐扎朝鮮的大批軍隊調入,公開宣布要把東三省成為獨立國家。同時向青島、天津、北京、葫蘆島、秦皇島各地增兵,而日本全國的軍隊,亦在動員備戰的狀態之中。《中國共產黨為日帝國主義強占東三省第二次宣言》指出:“‘罷工,罷課,罷操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工農,同日本帝國主義宣戰’,已經成為全國民眾的普遍的要求,在市民大會,工廠區域的群眾大會,飛行集會,示威游行,群眾會議以及罷工,罷課等的斗爭中,全中國的民眾都表示了他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堅決。反帝的斗爭現在正像風起云涌般升長起來。這一斗爭必然能給日本帝國主義,以至一切帝國主義以致命的打擊。”揭露國民黨當局“希望國際聯盟,希望美國來主持‘正義’與‘公道’,來干涉日本的武力侵掠”,無異于“與虎謀皮”、“引狼入室”。
11月27日,剛剛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的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發表對外宣言,號召全國人民動員起來,武裝起來,反對日本的侵略。
1932年1月2日,日軍占領錦州,東北全部淪陷。1月15日,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占領錦州,號召民族的革命戰爭的宣言》,號召全中國民眾必須堅決地組織起來、團結起來、武裝起來,打倒投降帝國主義的國民黨,建立工農民眾自己的政權,創造出工農自己的武裝力量,同日本帝國主義舉行民族的戰爭,爭取中國的獨立和統一;號召罷工罷課罷操,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占領錦州!號召民眾“到紅軍中去,進行革命的民族戰爭”“以民族的革命戰爭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與一切帝國主義”“以民族的革命戰爭爭取中國民族的獨立解放”!
日本侵占東北三省以后,又很快在上海發動侵略戰爭,以轉移國際上對中國東北問題的關注,迫使國民黨當局承認其占領東北的既成事實,并把上海變成它進一步侵略中國內地的新基地。經過事先制造一系列事件作為借口,日本侵略軍于1932年1月28日,向上海閘北發起進攻,制造了一·二八事變。蔡廷鍇、蔣光鼐率領的19路軍奮起英勇抵抗。
事變發生前夕,1932年1月27日中共中央向各地黨部發出緊急通知,并發表告全國民眾書,指出:“日本帝國主義派遣大批的軍隊來上海進行著各種挑釁,準備著血的屠殺勞苦群眾,鎮壓革命運動,占領上海”,“我們現在是處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號召工人和一切民眾“必須毫不遲疑的實行罷工罷課罷崗”,“必須每一個人迅速的自動武裝起來,成立義勇軍,組織糾察隊,舉行兵士與民眾的大聯合”,實行“總同盟罷工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上海”!事變發生的第二天,1月29日,中華全國總工會發表宣言,號召上海工人舉行總罷工反對日本帝國主義進攻上海;號召19路軍士兵和巡捕、警士與民眾聯合起來,把槍口對準日本帝國主義。1月31日,中共中央發出《中國共產黨為上海事變第二次宣言》;2月2日,中共中央發出《中國共產黨關于上海事件的斗爭綱領》,江蘇省委發表《告19路軍士兵兄弟書》,鼓勵士兵們英勇抗日,指出只有和工農勞苦群眾聯合起來,才是出路;2月15日中共中央發出《中央為上海事變給各地黨部的信》。
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在上海的地下組織通過工會、學生會和各界抗日團體開展了支援前線19路軍抗戰的工作,動員各界人民群眾組織義勇軍、敢死隊、情報隊、救護隊、運輸隊等積極參加和支援前線作戰。中共江蘇省委領導下成立的上海民眾反日救國聯合會在這一活動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下,19路軍和隨后參戰的第5軍(張治中任軍長)部分官兵,不顧武器裝備和兵員數量遠遠不如日軍等種種困難,頑強戰斗、不怕犧牲,堅持抵抗一個多月。日本侵略軍被迫三易其帥,數度增兵,損傷1萬余人仍無法實現速戰速決的迷夢。最后,中國軍隊在腹背受敵而又無援軍的情況下,不得已于3月1日放棄前線陣地,撤出上海。經中日雙方談判,于5月5日簽訂《淞滬停戰協定》,規定上海和蘇州、昆山地區中國無駐兵權,承認上海為非武裝區,但日本可在上述地區駐兵。5月9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發出《反對國民黨出賣淞滬協定通電》,痛斥國民黨政府的賣國行徑,號召全國勞苦群眾堅決地起來進行民族戰爭,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走狗國民黨政府,保衛中國的領土完整,求得中國的完全獨立與解放。
由于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未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照搬共產國際的指示,推行“左”傾冒險主義和關門主義的方針,提出“武裝保衛蘇聯”的錯誤口號,認為“中間勢力”是“最危險的敵人”,錯失了將中國革命推向高潮的時機。然而九一八后中共中央率先發出了抗日救亡的號召,并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入侵、反對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方面做了大量的實際工作。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推動下,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在全國各地迅速開展起來。

19路軍戰士們在寶山路、虬江路口抗擊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