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棟清
【摘要】 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的集成化和信息網絡化的不斷發展。信息化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管理,科學技術計算以及生產控制等方面大力應用信息技術。管理領域應用信息技術已發展成為專門的“管理信息系統”。信息技術、信息系統和信息作為一種資源已經不再是僅僅支撐企業戰略,而且還有助于管理者決定企業戰略。企業信息化已然成為不可阻擋的必然趨勢。如何管理好、處理好、應用好信息系統,成為了現代企業共同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就管理信息系統在企業的應用現狀問題,作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 管理信息系統 企業管理 應用
一、管理信息系統的概念
管理信息系統,是一個以人為主導,利用計算機硬件、軟件及其他辦公設備進行信息的收集、傳遞、存貯、加工、維護和使用的系統,是企業管理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相融合的產物。它可以把相對復雜的管理流程通過計算機系統來完成,從而使管理過程更加簡便、易于操作。管理信息系統不僅是一個能向管理者提供幫助的基于計算機的人機管理系統,而且也是一個社會技術系統。管理信息系統通過對整個供應鏈上組織內和多個組織間的信息流管理,實現業務的整體優化,提高企業運行控制和外部交易過程的效率。
二、管理信息系統的特點以及在企業中的作用
2.1管理信息系統的特點
1.面向管理決策。管理信息系統是繼管理學的思想方法、管理與決策的行為理論之后的一個重要發展,它能夠根據管理的需要,及時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幫助決策者做出決策。2.綜合性。從廣義上說,管理信息系統是一個對組織進行全面管理的綜合系統。一個組織在建設管理信息系統。3.人機系統。管理信息系統的目的在于輔助決策,而決策只能由人來做,因而管理信息系統必然是一個人機結合的系統。在管理信息系統中,各級管理人員既是系統的使用者,又是系統的組成部分。在管理信息系統開發過程中,要根據這一特點,正確界定人和計算機在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發揮人和計算機各自的長處,使系統整體性能達到最優。 4.與現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結合的系統。只簡單地采用計算機技術提高處理速度,而不采用先進的管理方法,管理信息系統的應用僅僅是用計算機系統仿真原手工管理系統,充其量只是減輕了管理人員的勞動,其作用的發揮十分有限。管理信息系統要發揮其在管理中的作用,就必須與先進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結合起來,在開發管理信息系統時,融進現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5.多學科交叉的邊緣科學。管理信息系統作為一門新的學科,產生較晚,其理論體系尚處于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研究者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應用數學、管理理論、決策理論、運籌學等相關學科中抽取相應的理論,構成管理信息系統的理論基礎,從使其成為一個形成一個有著鮮明特色的邊緣科學。
2.2管理信息系統在企業中的作用
管理信息系統在企業管理各項事務中普遍的應用,促進了企業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具象的來看,企業管理信息系統正在承擔著三個重要的戰略作用,1)參與市場競爭的工具;2)對企業運作機制和結構的影響;3)促進內部革新的催化劑。
三、管理信息系統應用中的若干問題
1. 缺乏對企業實際情況的了解,管理信息系統盲目開發。實事求是地分析企業當前的實際情況是企業開展管理信息化的基礎。系統不是建立在自身迫切需求上,必然造成資源的浪費;在使用中也必然是應付差事,不能真實有效的利用好系統本身的指導決策作用。 2. 管理基礎薄弱。管理信息系統的基礎是數據管理規范化、業務過程規范化和信息處理規范化。由于有些企業自身管理水平不高,管理進程隨意性比較大,企業的生產、銷售、供應、財務管理信息系統互不連通,互不兼容,存在“信息孤島”現象,缺乏統一的標準,導致信息不準確,不能快捷傳輸和共享。3. 人為因素過多干擾信息系統的客觀性。在系統開發過程中缺少使用者、決策者的積極參與,導致系統的開發需求不明確。在企業日常運行當中,管理信息系統受人為因素影響很大。有時為了某一方面的利益領導決策者會施加壓力,造成系統不能夠有效客觀進行下去,從而影響了信息系統的客觀性。 4. 信息系統安全性難以保障。管理信息系統中涉及大量企業機密,在使用過程中尤其依靠網絡的分布式系統,信息的泄密對企業來說損失是不可估量的。在實際使用中信息安全性不可忽視,這就要求有相關的配套技術及設備、人員。
結語:總而言之,管理信息系統帶給企業的不僅是管理方式的轉變,更重要的是通過引入新的管理觀念,弘揚企業現有的優秀文化,革除落后的思維定勢,形成現代化管理理念與優秀企業文化相融合的良好局面。
參 考 文 獻
[1]肖南峰. 企業信息化.[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1.
[2]薛華成.管理信息系統[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3]楊衛紅,曾華.企業管理信息系統在企業中的應用[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3)
[4]劉滿成.論企業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的問題和對策[J].經營管理,2006(4)
[5]楊治,潘俊.管理信息系統實現模式的比較[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