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創意

Tara藝術劇院獲倫敦建筑大獎年度項目設計獎 | 近期重新開業的英國倫敦Tara藝術劇院,是隸屬于英國歷史最為悠久、聲望斐然的跨文化戲劇公司Tara Arts的最新的頂級藝術劇院。由Aedas文化藝術團隊設計,該項目于近日榮獲去年倫敦建筑大獎年度項目設計獎。全新改造的Tara藝術劇院融合國際與地方風格,為英國首家跨文化劇院打造富于靈感的創意空間,成為東西方藝術的橋梁。劇院的設計融合東方元素,致敬其在管理和產權方的亞洲淵源,并突顯Tara劇院在英國劇院行業獨一無二的特質。設計還融入了在印度被視為“生命之樹”的菩提樹圖案,樹木下的蔭涼也象征著社區的凝聚。




長時間曝光照片記錄船槳的運動軌跡 | 該作品名為《軌跡曝光》。光的軌跡簡單地漂浮在水面上方,以奇怪的造型干預著周圍的自然景觀,攝影師斯蒂芬·奧蘭多拍攝的霓虹燈路徑傾斜相互交叉著。藝術家將LED燈安裝在皮劃艇雙槳上,長時間曝光照片呈現出劃槳如水流般的運動軌跡,仿佛記錄下游船的旅程節奏。飄渺的光線是LED燈所記錄下的船槳運動軌跡,通過長時間曝光照片便可以產生作品的效果。奧蘭多說:“我的目標是及時捕捉一個瞬間,告訴人們船槳的運動是多么美妙,我想讓人們看到我的照片,并且想象自己就在這整個運動過程中。”

用紙板箱為日本優良設計獎獲獎作品搭建展臺 | 作為防災設計展的一部分,日本id股份有限公司設計了一間由特制紙板箱組成的展示廳。這次展覽在東京澀谷區的Hikarie大樓中舉行,是id與AXIS合作項目的一部分,展覽主要展出了多個主題與救援物資和災害準備相關的G-Mark日本優良設計獎(Japan Good Design Award)獲獎項目。展覽按照“sonaeru設計(sonaeru是日語中“準備好”或“準備”的意思)”的廣泛概念進行組織,具體說來,id在空間中設置了一系列完全相同的紙板箱,用來展示G-Mark日本優良設計獎的獲獎項目。


妹島和世的蘇邁達葛飾北齋美術博物館 | 蘇邁達葛飾北齋美術博物館近期完工。建筑由妹島和世操刀設計。坐落于東京墨田區的這座高4層建筑,將收集展覽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的超過1800件作品。選址于此的原因之一,是因為這位大師在200年前曾居住在墨田區。這座美術博物館將作為葛飾北齋作品的永久展示館,以此來延續大師與該地區之間的關系。除此之外,這里還會不定期用作其他臨時性展覽的空間。斜面切削的設計手法,讓建筑具有反射屬性的立面將自然光引入室內畫廊空間,這暗含著“葛飾北齋偉大的光輝”。這種棱角分明的幾何形式也延續到室內空間的通道設計上。



迷你冰箱
設計師Jae Young Kim設計的一款迷你冰箱Ooino,獨特的外觀超脫你對冰箱本身的認知。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車的普及,外出活動的安排也越來越多,對于食物的保存和品質,也成了人們關注的一部分。Ooino冰箱就是提供這些作用,方便食物飲品的保存和移動。在它的木制門板上可以看到各種開關提示,門鎖設置、內照明開關、溫度控制、殺菌,以及快速冷卻。針對不同的食物可以選擇不同的溫度儲存。采用支架式的充電方式,家中放置在上面即可充電,外出拿起即可出發。

手工吹制懸掛燈
這組名為Futura的燈具是一組全新的手工吹制懸掛燈系列,三種顏色奇特的燈具加上不同色澤的金屬環作為飾面。特別的手工吹制過程使玻璃吊燈的上半部呈透明狀,而底部則呈現其亞光色。白色、煙熏色和琥珀色的玻璃燈罩與燈具上不同色澤的金屬環形成反差,更能突出這款燈具奇特的視覺效果。通過同一盞玻璃吊燈的透明面和亞光面,照射出兩種不同的效果,兩者結合在一起營造出一份安詳和諧的氛圍。


木質刀具
Sven Regener設計的一款獨一無二的木質刀具,高抗菌的木質結構與鋼具的完美結合,非常適合家庭廚房使用。這款刀具的原材料取自德國森林的槐樹,這種硬木非常適合作為家庭廚具的原材料,高濃度的單寧酸具有自潔和抗菌效果。

光明節燭臺
ALEF OBJECTS是一家來自于特拉維夫市的工作室,他們打造的日常用品與設計均以希伯來字母為基礎。恰逢光明節,該工作室最近推出了一款名為“OY DEER”的枝形燭臺,彎曲的鹿角相互交織形成了九個燭臺分支,成為了這個猶太教節日的完美裝飾。


SHU SHU鉛筆刀
設計品牌SHU SHU與日本生產商KAKURI合作開發出了一種新奇的削鉛筆工具,能把你鈍挫的鉛筆快速磨尖,如刀劍一般。這款名為“SHIN”的鉛筆刀形似磨刀石,成功將這種日常任務變為一種冥想實踐,重復打磨鉛筆頭的動作會讓你漸漸陷入沉思、汲取靈感、實現內心的平靜。

花灑手套
給寵物洗澡絕非易事,設計師Daniel lentz想出一個好點子,讓你重新Hold住大局。他設計了一款集花灑與擦澡器為一體的手套。這只手套可調節大小,套入后只要彎曲手指,按下掌心的按鈕,即可控制水流開關。


熱足器
冬天的保暖措施做得再好,要是腳底板冷得不行也壓根不會覺得溫暖,所以擁有一款熱足器是多么的重要!MOOD熱足器整體為陶瓷制暖器,可以將雙腳全體放入機器內,感受溫暖的吹風。機器采用循環吹風機制,注重送風的效率。MOOD熱足器送風的溫度約為45℃,屬于不論在學習還是工作中都會覺得舒適的溫度。夾層里帶有活性炭,對腳部還有脫臭效果。

阿姆斯特丹|Oersoep
阿姆斯特丹Oersoep是Nowadays的一部分。Nowadays是阿姆斯特丹Nieuwendijk和Damrak 的一項復興計劃,由RAMSA連同Rijnboutt設計。Astists Arno Coenen、Iris Roskam、Hans van Bentem等建筑師攜手共同完成了Oersoep項目不同的建筑組成。該藝術創作展示了450m2的玻璃馬賽克,彰顯出阿姆斯特丹方方面面的獨特個性。地板是由傳統的意大利水磨石做成,圖案設計很像考古挖掘。墻面是由手工瓷磚打造,墻上的27種符號帶著金子般的光澤。

邁阿密|引言迷宮
在今年的邁阿密海灘美術館展覽上,由TOLETPAPER創作的作品《引言迷宮》亮相展會,作品展現了浪費、憤怒、性別歧視等元素。該作品由同屬TOILETPAPER的莫瑞吉奧·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和皮耶爾保羅·法拉利(Pierpaolo Ferrari)共同構思,參與創作的還有意大利知名品牌Gufram和Seletti。作品包含三個令人難以置信的超現實場景,有彩色的壁紙、家具、吊燈、錫罐,金黃色的窗簾以及用紙張做成的廁所。

首爾|貝浩登畫廊的少女心
日本新波普(Neo-Pop)藝術家mr.將首爾的貝浩登畫廊(Galerie Perrotin)變成了一片沉浸式天地,畫廊里到處都是他的新作品。這場個展名字叫做“黃昏下的東京:我心里的痛(Tokyo, the City I Know, at Dusk: It’s Like a Hollow in My Heart’)”,將從現在開始一直展示到2月18日,藝術家用千變萬化的多面創意空間將游客們重重包圍。作為Takashi Murakam的門徒和藝術公司Kaikai Kiki的創始人之一,mr.在這里敞開了心扉,讓畫廊里的游客得以窺視他那隱秘而又富有想象力的內心。他的思想來源于許多方面,包括Robert Rauschenberg的組合藝術和意大利的窮人藝術運動。

蘇黎世|首款交互式3D吊燈
來自瑞士蘇黎世的NDF設計工廠設計師Leonardo Novella的新作POVLAMP是世界上首款可用智能手機控制的吊燈,可謂在數字時代背景下照明行業的革命性突破。這款交互式的頂燈可由智能手機控制,利用三維投影技術制造出燈罩的效果。

瑞士|ME大樓
Dominique Perrault Architecte/Steiner聯合團隊承接的ME大樓項目為洛桑理工機械工程學院院館改造項目之一??茖W技術在其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實現了工業化預制模塊、數字化自動分析系統等前沿科技和交通流線構造、結構網格設計等的完美結合,讓ME大樓成為該校建筑中一座新的里程碑。或開或合的百葉窗扇、交錯起伏的金屬框架、如編織般富有韻律的金屬網立面、以及入口處的框架嵌板結構,使其成為校園中一個層次豐富、充滿了矛盾和統一的亮眼存在。

法國|綠色市政空間
這座位于法國某市政公園內的綜合型辦公建筑Atelier du Pont仿佛是一件大地藝術作品,建筑師巧妙地將其與周圍的草地、綠樹,以及老市政廳建筑相融合,采用優美舒展的曲線造型,以金屬板打造立面,營造出輕盈、通透的空間環境,使景觀、歷史建筑與現代建筑達到完美結合。該項目為Herbiers市政廳的擴建部分,由Julie-Laure和設計師Aline Defert及項目團隊共同完成。首層為公共服務空間,基于模塊化辦公原則的上層空間格局非常靈活,交錯的曲線空間成為了過道,連接著建筑內的不同區域,人們在如此連續而順暢的空間內穿行,仿佛身處自然之中。

哥本哈根|N?rrebro 的靈魂
規劃和景觀設計公司 SLA Architects 和 Saunders Architecture 建筑事務所贏得了位于哥本哈根市中心 N?rrebro 區周圍的 Hans Tavsens 公園國際設計競賽大獎。該項競賽的任務是設計規劃公園和街道,并要在水文、生物和社會生態環境體系方面造福于社區。方案叫做“N?rrebro 的靈魂”,包含系統排水區域,以及適合公園的重新定向徑流系統,而且能夠在雨季期間完成凈水過程。這將在該地區形成一個帶有自身小氣候的新環境,并成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

臺灣|SINICA 生態亭
項目坐落于SINICA的景觀生態修復區,主創設計師為Sam Yang和Ally Chang。設計靈感源自景觀團隊與展覽咨詢顧問團隊之間的跨學科交流討論,景觀、建筑和展覽三者模糊不清的界限正是該項目的特點。為了保護場地現存的古樹,新設計的雛形根據與古樹之間的距離生成,轉化成一種生態有機的平面——涼亭,被周圍的綠色植被包圍。這樣的氛圍,延續了室內庭院的知覺感受——人們不僅可以感受綠色植被環繞下的安寧,更是一種視覺由內到外的延伸,帶給人一種身臨自然博物館的體驗。通過改變透明墻體的連續性,內外空間模糊的界限讓人們更愿意徜徉其中。
2016.12.23-2017.02.16 | 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
作為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2016年最后一個展覽,“天女散花:李磊藝術展”重磅推出。此次展覽是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當代藝術家個案研究系列”的最新成果,由中國民生銀行、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主辦,上海當代藝術館、上海明圓美術館協辦。展覽將通過“天女散花”這一主題,以類似“戲劇”的形式將李磊五年來的藝術創作進行集中呈現。
李磊是中國抽象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多年以來,李磊在靜態抽象語言探究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藝術家對材料及“原物”的掌控與重組能力,將非視覺感官的藝術語言與方法以李磊化的視覺方式融于多變的時態空間之中,形成獨特的空間敘事、空間抒情、空間思辨的藝術綜合體,力求推演出21世紀中國當代藝術的全新表達。
此次展覽以佛學典故“天女散花”為切入點,以“生”與“死”的表現為內容,借由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寬大而前衛的藝術空間,通過繪畫、雕塑、裝置、表演等方式討論“生命的存在與消亡”“時空的轉換與折疊”“意識與物質的互文與轉換”“抽象與具象的對話與因果”等命題,展現李磊近五年來的藝術思考與實驗,是一個集思想性、學術性與觀賞性于一身的大型展覽。
此次展覽策展人柳淳風介紹:“本次展覽是希望對傳統的靜態抽象元素進行演繹變幻,建構一場靜謐而又暗涌的戲劇場域。公眾的情緒可隨展覽空間與作品交匯產生變化,在激昂﹑喧囂﹑糾結﹑彌漫和沉思間穿梭。展覽充分利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多面的空間,展現李磊在創作方法和視覺本體方面的探索,并于空間思索與空間敘事中最大限度的捶打“天女散花”這一主題?!崩罾趧t希望把此次展覽做成一部“戲劇”:“戲劇是人類的游戲,是對理想與未知的情緒性模擬。因此戲劇是非真實的,可以說一切藝術都是非真實的,這就決定了我們在做這部‘戲劇’時可以想入非非,可以上天入地,可以打破現實時空的邏輯與情緒的藩籬。我們可以通過重新設置空間關系和情緒節奏來構建屬于我們控制的特定空間的思想和情感張力”。








2016.10.07-2017.01.11 | 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艾格尼絲·馬丁在其藝術生涯中,用超過四十年時間創作了一系列由條紋和格子組成的靜謐風格極簡繪畫。她關注線、面、色調和比例的微妙關系,并利用這些元素創作出既微妙復雜又惹人注目的作品。此次回顧展帶觀眾追溯藝術家藝術創作經歷和這一時期的產出作品,包括她1950年代的生物形態抽象作品,她標志性的格紋構圖繪畫,還有她生涯末期的作品。這些陳列作品沿著艾格尼絲的藝術實踐軌跡,探索藝術家奇異的視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