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雅青
(福州大學 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2)
邊界消解
——藤本壯介的建筑實驗研究
龔雅青
(福州大學 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2)
作為日本新生代的建筑設計大師,藤本壯介在詮釋建筑邊界的弱化和消解,有著自己的獨到理解和方法。文章通過與同時代日本建筑師對“邊界消解”的不同見解與藤本壯介的理念進行對比, 彰顯藤本壯介在處理建筑與環境關系的方法以及其建筑設計理念的獨特魅力。
藤本壯介;邊界消解;終極木屋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談到藤本壯介對建筑“邊界消解”的理解,就不得不從他所處的生活之地——北海道說起。出生于北海道的藤本壯介,在很小的時候,就經常于森林般的北海道的自然環境中玩耍嬉戲,優美的自然景觀以及繁茂的林木景色,對藤本壯介成年后的建筑設計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基于此,他提出了未來建筑應當像“森林一樣的建筑”,他認為,人們現代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從大自然的“巢居”和“穴居”中繁衍出來,只有回憶過去的生活方式,才更有利于我們尋找建筑設計的創新點。因此,要讓建筑回歸自然,融于自然,從而達到原始人類“巢居”“穴居”的原始狀態,“邊界消解”是其重要的途徑之一。以下是藤本壯介關于建筑“邊界消解”的三個方法論。
(一)功能的退讓
首先,在大多數的建筑設計作品中,他并沒有對建筑空間的功能進行明確的定義。在他看來,房屋不是一個死板的盒子,更是一道風景。在當今的社會中,個性化差異越來越凸顯,每個人對空間功能形式的需求都是不一樣的,因此,應該在空間中給人們提供更多選擇的機會,讓人們可以自由地選擇在空間中的使用方式,自由定義每一個角落,定義每一級臺階的功能。通過非明確的功能定位,達到其建筑邊界的模糊,弱化建筑的邊界感。
(二)空間的曖昧
藤本壯介曾經說過:“如果能產生一種同時既疏離又聯系的動態秩序,那么我們就能實現豐富的建筑體驗。如此,所有的建筑都可以被認為是‘單一房間’。所有的空間同時既分開又聯系”。 藤本壯介認為,曖昧空間就是既存在著聯系又彼此之間獨立,通過這種模糊感來打破原本明確剛性的建筑空間功能。而這種“模糊”最先表現出來的是在建筑空間上“功能的模糊性”,藤本壯介通過前期建筑設計在功能性劃分的不確定性,來達到這種模糊性,讓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定義空間功能,從而達到空間的多功能性,即空間的曖昧。這種模糊性表現出來的另外一點是:建筑空間主從關系的模糊性,即使得建筑的使用者對于該建筑的認識、體驗和選擇更加的深入,空間的多樣性進一步得到豐富和增強。(圖1)

>圖1 藤本壯介 蛇形畫廊

>圖2 藤本壯介 HOUSE N

>圖3(a) 妹島和世 瑞士的勞力士學習中心(Rolex Learning Center)

>圖3(b) 妹島和世 NEW MUSEUM 紐約

>圖4 妹島和世 金澤21世紀美術館

>圖5 隈研吾 竹屋

>圖6 隈研吾 GC口腔科學博物館
(三)場所的開放
藤本壯介所設計出來的建筑特別注意人、建筑以及環境三者之間的互動,他所給人詮釋的是:建筑體不僅僅是一個容納人們生活起居的大容器,它還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一個能夠與人,還有社會環境,以及大自然之間相互產生作用的整體,是一個具有生命的特征的結構。因此,建筑空間要和外部所處的環境進行以下幾種的開放交流:有信息,有能量,還有物質的交流,通過相互之間的關聯,建立起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傊?,通俗的說,藤本壯介所設計出來的建筑,其深刻的內涵是:建筑與環境作為一個統一體,建筑師不要刻意將其二者割裂開來,而是要有意識地讓它們成為一個整體,甚至要讓人感覺它們就是渾然天成地相互融合和滲透,達到場所開放性的目的。(圖2)
(一)白色曖昧——妹島和世
在日本還有其他的建筑設計師對“弱化邊界”這一課題有著自己的見解,這其中就有日本近代著名的女建筑設計師——妹島和世。她的其設計靈感和概念源于在日本較為傳統的審美意識:消隱。她對于建筑設計的理解是拒絕非黑即白的明確性,無論是在建筑功能、形式等方面,追求模糊是她設計作品的一個原則。通過打破原來一些較為僵化刻板的設計理念,讓設計隨性而發、隨感而悟,讓人們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和全新的建筑體驗。同時,她的設計風格里面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穿透性”,她的建筑作品中大多運用玻璃來作為其外墻立面,讓建筑感覺輕而且飄浮,達到建筑與環境達到高度的融合,展現給人們一種沒有封閉的、通透的建筑空間感,因此,人們把她的作品稱為兼具流動性的與穿透性的建筑空間。(圖3)
妹島和世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遵循的三個原則:
1、建筑設計方法的不確定性;2、建筑體功能的不確定性;3、建筑形式的不確定性
所謂設計的方法的不確定性,在妹島和世對自己的評價說“我的設計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不斷尋找新的可能性,使自己不斷接受新事物”。她設計的金澤21世紀美術館就能很好體現了這一原則:低矮的圓形建筑,360度透明開放的玻璃幕墻,將室內外和室內空間邊界模糊化,從而被使用者理解成穿透、流動的建筑。(圖4)
功能的不確定性,是從建筑體的微觀角度來說的,妹島和世通過針對人的基本欲求和日常需求的分析,來定位業主的日常生活愛好,且將業主所喜歡的某段生活經歷及片段作為其構思的源泉,從而來定義空間功能,達到空間功能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
最后,是她的建筑作品的建筑形式的模糊性,她的作品的形式一般都是一些樸實的圓形、方形,或者是一些圓形與方形組合的形式,然而,在建筑體的外立面上大都選擇玻璃或是其他的透明體,建筑體的內部大量的使用了反光的建筑材料,以此來削弱建筑的體量感,營造建筑的輕盈感。
(二)負建筑——隈研吾
沒有深入了解隈研吾的人,看到他作品第一眼的感覺是,他的設計風格多樣,變化無窮,沒有一個核心理念來詮釋他眾多的設計作品。但是,究其根本,你會發現,“建筑的消退 ”是其建筑設計的核心原則,也是基本原則。
多年以來的建筑設計實踐里,隈研吾開創并發展了一套屬于自己的建筑設計理論。他提出了一個“負建筑”的設計理念。他認為,所謂的“負建筑”并不是一個建筑設計的敗筆,相反,他所提出來的負建筑指的是一種最合適的建筑,即保持建筑的傳統性、自然性和透明性的基礎上,真誠地為人們服務的建筑。他提議在城市里都建設一些對大眾開放的、體量較小的公共性建筑,向民眾開放并展示,實現建筑體所真正的透明特性。
在實現其“消隱建筑”理念的過程中,可以總結出以下三個方法論:
第一,運用材料在建筑外表進行重復的柵格化處理,使得一天中,陽光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產生富有韻律的投影,順著陽光望去,能夠感受到材料的自然肌理,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
第二個方法是隈研吾對于建筑材料的運用,在這方面,他自己有著獨到的見解,他反對現在建筑運用現澆混凝土的方式來作為建筑材料,他認為建筑形式應當是不顯眼的,材料的運用應當因地制宜,長城腳下公社—竹屋便體現了這一理念。(圖5)
第三,建筑構造方式的微?;?,隈研吾曾經:“我希望創造一種飄動的微粒一樣的狀態,與這種狀態最接近的東西是彩虹”。在他的建筑創作中,他不斷的重復使用某一構件,而這些被重復運用構件就是稱之為“微?!?。基于他對建筑設計的理解,通過運用這些 “微?!眮磉_到增強環境和建筑之間交流的目的,創造出一種模糊的、靈動的建筑輪廓,最后,配合一些光線以及角度等元素,削弱建筑和環境的邊界,追求環境與建筑二者的渾然天成的樸素感。(圖6)

>圖7(a) 藤本壯介 HOUSE N

>圖7(b) 藤本壯介 HOUSE NA

>圖8 藤本壯介 終極木屋的模數關系

>圖9(a):藤本壯介 終極木屋

>圖9(b) 藤本壯介 終極木屋

>圖9(c) 藤本壯介 終極木屋
相較之妹島和世這位設計大師對邊界消解的理解及設計方法論,藤本壯介尋求與自然的徹底融合似乎更能打動我,相較之隈研吾運用各種材料這對“邊界消解”進行詮釋的設計方法論,藤本壯介尋求邊界的弱化、空間的曖昧更具有說服力。
藤本設計的建筑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輕盈”和“曖昧”,通過弱化建筑邊界的存在感,不僅僅“打通”了建筑墻面,還大膽地將建筑樓板“打通”。大面積的開窗,將建筑外景最大限度地引入室內,挑戰了空間的私密性,實現了建筑的徹底通透,建筑內不同功能空間保持著視覺的連續性,這也因此成為他建筑的最大特點,從他的作品house N和house NA,便可以看出他這一特征。并且,作品十分簡潔沒有冗余裝飾,但卻能夠構成完善的功能體系,這個功能體系并不是一套固有的模式,可以根據使用者的心情而定義和使用,空間的靈活性得到最大的詮釋,使得空間也具有獨特的氣質。(圖7)
但是,關于藤本壯介的設計究竟是”宜居的建筑“還是”藝術裝置作品“的爭論從未停止,一部分學者認為他的作品就是藝術精品,所以說他就是一個藝術家,而還有一些學者認為他首先是一個建筑師的身份,然后,在此基礎上才是他在建筑創作和關于建筑藝術的探索。不得不說,藤本建筑的一些作品其手法過于極端,對徹底的通透性的追求,使得建筑的隱私性極差,多維度講究空間的靈活性,使得空間的實用性也并不強,但是,通過降低舒適度或者使用性來凸顯概念也不是“錯”,這只是一種選擇。
在日本熊本市郊區的一片密集的樹林中,有一座用木頭做的小房子,它很隱秘,只有在晚上,從它的窗戶中隱隱的射出的淡淡燈光中,人們才會發現它的存在。小屋建成時間不長,卻仿似在從這片密林存在起就出現了一般,一切都是那樣和諧——這便是藤本設計的“終極木屋”。它看上去并不是一個房子或者一個通常意義上的建筑,而是利用350mmx350mm的木材為原料,通過木材直接的相互搭接、疊放形成的一個空間,空間中兼具天花、地面、墻面及門、窗戶等,形成一個簡單卻又豐富的建筑空間。在這里沒有地板、天花板以及墻壁之分,地板可以是天花板也可以是墻壁,等待著居住者去發現和探索。人們可坐、可躺、可靠,亦或在立面上使用自己的筆記本,在空間中尋找適合你的位置。(圖8)
建筑三維地分布在密林中,人三維地分布在建筑空間中,并在一系列感知的影響下,人們自覺地、主動地進行功能區的認知、使用,不受傳統意義上建筑設計在功能區的明確劃分和限制的束縛,通過建筑材料結構的隨機層疊,使用者能夠自發地探索到這些堆積出的結構里的不同功能,達到功能上的模糊性與不確定性,從而使得人們可以自己去探索其中的奧妙,體驗這個建筑的與眾不同之處。
與人們早已適應的那種建筑結構、功能明確劃分以及被完全分裂的建筑與環境關系的理念完全不同,藤本壯介的設計理念和方式方法,甚至可以說是叛逆性的。而這正是藤本壯介所要表達給人們的:通過一種設計方式,代替空間功能所需要的多種普通和常規意義上的手法,來實現各種功能,實現弱化、消解建筑邊界這一理念。終極小屋,就是對他設計思想及理念的完整詮釋。(圖9)
當下城市化高速發展,冰冷的混凝土大樓覆蓋了大地的衍生物,人們越來越傾向回歸自然,回歸本真,藤本壯介秉持“回到過去,回到自然,回到原始”狀態的設計理念,不斷尋找新的設計方式來踐行他“未來原始建筑”的理論。弱建筑的概念、邊界的消解、功能的退讓、空間的曖昧關系等都成為其建筑設計實驗的方法,使得他的設計作品充斥著曖昧、多樣且模糊的典型特征,形成他自己獨特的思考和創新方式,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建筑風格?!?/p>
[1] 馬躍峰,李媛.空間的相關性演繹——探討藤本壯介非線性思維下的弱建筑[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 2015(1).
[2] 劉文.模糊邊界——日本禪文化在建筑中的演繹[J].建筑與文化,2013(07).
[3] 孫坤.妹島和世建筑設計的解讀及啟示[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4] 李倩.日本當代建筑空間特性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2.
[5] 隈研吾:材料讓建筑“消 隱 ”[J] 城市環境設計,2010(06).
Boundary Disappear: Sou Fujimoto’s Research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GONG Ya-qing
( Xiamen Academy of Arts and Design,Fuzhou University,Xiamen 361002, China )
By contrasting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Boundary disappear’ of the contemporary Japanese architectures with the design idea of Sou Fujimoto,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manifest Sou Fujimoto’s method of dealing with relation 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besides his unique charm of architecture design concept.
Sou Fujimoto;boundary disappear;final wooden house
TU
A
1008-2832(2017)01-0085-03
檢 索:www.artdesign.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