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靜
(上海健康醫學院外語教學部,上海 201318)
?
中醫文獻及文化負載詞英譯歷程
田 靜
(上海健康醫學院外語教學部,上海 201318)
文化負載詞是一國語言系統中最能體現文化專屬性和民族特色的詞匯,中醫理論屬于古老而又獨特的中國文化,其中包含了大量中國文化負載詞。本文將對現有的中醫文獻英譯作品進行分析,總結中醫藥文獻翻譯的發展歷程及其文化價值。
中醫文獻;文化負載詞;英譯;發展歷程
自1736年第一部中醫文獻英譯作品出版以來,中醫文獻的英譯已有200余年研究歷史,本文依據中醫文獻英譯發展歷程中各時期的翻譯特點,將中醫文獻的英譯歷程劃分為多個歷史時期,然后通過對每一時期的中醫文獻英譯作品進行總結分析,以時間為經,譯本為緯,對東、西方古今中醫文獻英譯進行對比,初步總結出中醫文獻英譯方法和策略發展的演變脈絡。通過文獻閱讀和總結,本文將中醫文獻的英譯歷程分為四個主要歷史階段:中醫文獻英譯的起步階段(18世紀中葉—19世紀末)、中醫文獻英譯的緩慢發展階段(20世紀初—20世紀中葉)、中醫文獻英譯的理論初探階段(20世紀中—20世紀末)、中醫文獻英譯的理論爭鳴階段(20世紀末至今)。
18世紀中葉—19世紀末是中醫文獻英譯的起步階段,受西學東漸和中學西傳的時代背景影響,這一階段有4部中醫文學英譯本應運而生,包括:《中華帝國全志》英譯本《脈訣》、《本草綱目》、《補注洗冤錄集證》(英國漢學家翟里斯譯)以及《醫林改錯》臟腑部分和中醫導引氣功著作(英國傳教士德貞譯)。通過分析這幾本中醫文獻及其英譯本,總結出這一階段的特點:第一,就譯者而言,這一階段的譯者全是熱愛中國文化或致力于中國文化研究的外國傳教士和漢學家。第二,就翻譯的文獻類型而言,這一階段所翻譯的主要是中醫本草、脈學、法醫、臟腑、養生學等方面的著作,其目的主要是促進西方醫學在中國的傳播以及擴大藥物使用范圍,此外也不乏有譯者受到中國文化或對中醫知識的熱愛和推崇等因素的影響。第三,就翻譯內容和結果而言,這一階段的英譯多為介紹性翻譯且翻譯較為隨意,大多都僅翻譯出了原文的內容而并不注重形式的統一。此外,鑒于譯者對中醫知識和文化的理解有限,省略或錯譯等情況也多有出現。第四,就翻譯方法和特點而言,翻譯大多采用節譯或編譯,在文中夾雜注釋或評論。受時代背景的影響和譯者身份的束縛,異化和歸化兩種翻譯方法同時存在。音譯、意譯、直譯、釋譯等翻譯策略靈活使用,大部分的中醫文化負載詞都采用音譯法處理,保留拉丁化譯法。
20世紀初—20世紀中葉是中醫文獻英譯的緩慢發展階段。這一時期,中國環境曲折動蕩,中醫受到了西醫的強烈沖擊,中醫科學化成為流行趨勢。這一階段的中醫文獻英譯著作包括《本草綱目》、《救荒本草》(英國藥學家伊博恩譯)、《黃帝內經·素問》(美國醫史學家威斯譯),其特點主要包括:第一,就譯者而言,既有西方醫藥學研究者也有中國學者,但仍以西方醫藥學研究者為主。第二,就翻譯的文獻類型而言,在戰爭時代背景下,這一階段所翻譯的主要是中醫本草、理論奠基類著作等以滿足當時中藥科學研究的需要。第三,就翻譯內容和結果而言,由于西方藥學研究方法的引入,此時的譯者大多從西醫的藥理學、現代植物學、營養學等角度對中藥進行鑒定和分析,中醫文獻中所包含的醫學、文化內涵有很大一部分缺失,譯文中無法找到傳統中醫藥理論體系。雖然受到翻譯條件和譯者知識結構等因素的束縛,譯者對中醫學的理解十分有限,但是文中引用的大量中文參考文獻也表明譯者有意識地希望保留和重現中醫文獻中的醫學內涵和文化價值。第四,就翻譯方法和特點而言,這一階段的翻譯大多采用節譯,并附有夾注和腳注進行補充。翻譯方法以歸化法為主,譯者在翻譯中大多采用西醫學術語表達中醫學概念且保留了拉丁化譯法。
20世紀中葉—20世紀末為中醫古籍英譯的理論初探階段,此時正處于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時期,中醫學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重視和扶持,中醫的針刺麻醉法成為對外傳播的先導,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中醫熱”、“針灸熱”。這一階段的中醫文獻英譯包括《內經》、《難經》、《傷寒論》、《洗冤集錄》、《醫學源流論》、《瀕湖脈學》、《金針》等共計7種11部中醫文獻的英譯本,其特點大體如下:第一,就譯者而言,國內譯者開始逐漸增多,發行并出版了中國人獨立譯制的中醫文獻著作《傷寒論》(羅希文譯)。第二,就翻譯的文獻類型而言,基于中醫學理論和臨床研究的需要,這一階段的文獻翻譯集中在中醫理論奠基著作以及針灸、脈學、個人專著等臨床文獻方面。第三,就翻譯內容和結果而言,譯者更加注重中醫文獻的醫學理論、臨床價值、歷史和文化內涵,在翻譯過程中也更加注重挖掘文字背后的醫學理論,將其同現代臨床或其他醫學知識緊密聯系在一起,以重現其歷史文化價值。第四,就翻譯方法和特點而言,本階段的翻譯大多采用全譯,譯者逐漸形成自己的翻譯理論,如:德國醫史學家文樹德就提出從歷史文化的深層內涵闡釋中醫文獻翻譯的思想和理論,加拿大的呂聰明博士在翻譯《內經》時也初步總結并提出了忠實于原文的翻譯原則及歸化和異化并存的翻譯方法。自WTO《針灸經穴命名國際標準》出臺后,這一階段的翻譯多遵循該標準進行。除藥物名外,譯者已經基本廢止了拉丁化譯法。
20世紀末至今的數十年時間為中醫文獻英譯的理論爭鳴階段,這一階段,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顯著提升,中醫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這一時期的中醫文獻英譯數量巨增,據統計有30余部譯作在這一階段誕生,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第一,就譯者而言,既包括國內譯者也有國外譯者。第二,就翻譯文獻的類型而言,所翻譯的文獻類型較為全面,不僅包含《內》、《難》、《傷寒》等中醫理論奠基作品,還包括針灸、脈學、婦科、眼科等描述臨床癥狀的專科著作及醫者的個人著作。第三,就翻譯內容和結果而言,有些譯者在翻譯中醫學的經典文獻時著重體現它的醫學價值,有些譯者以西方學習及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的人為受眾,或以對中醫感興趣的普通大眾為譯文受眾,選擇全面展現中醫文獻的文化、歷史和哲學價值。第四,就翻譯方法和特點而言,大多數譯者選擇全譯,而且這一階段各譯者都提出了各自翻譯中醫文獻的翻譯原則和方法,呈現出各種英譯理論百家爭鳴的現象,以魏遒杰為代表的“以原文為導向的”英譯理論與以班康德為代表的“以讀者為導向”的翻譯理論形成了中醫翻譯的兩大流派。這一階段的翻譯以異化為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大多十分重視中醫文化的獨立性和完整性。拉丁化譯法遭到大多數學者的反對,已經基本不再為譯者所采用。
為了有效地推動當下中醫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本文回顧了中醫典籍的英譯歷史,梳理了中醫英譯的發展過程,以史為鏡,歸納總結中醫英譯的成功經驗及其不同歷史時期的特點,查找影響中醫英譯發展的要素并對其進行分析,以期為中醫英譯在文化全球化這一大背景下的發展提供借鑒。
[1] 周義斌,王銀泉.1981年—2010年中醫英譯理論的依據及策略選巧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原中國醫藥學報),2013,(04): 55-109.
[2] 劉彥臣.新世紀中醫跨文化傳播現狀分析[J].中醫藥文化,2014,(06):22.
[3] 高晞.十五世紀W來中醫在西方的傳播與研究[J].中醫藥文化,2015,(06):15-23.
[4] 張登峰,薛俊梅,田楊,等.中醫藥翻譯歷史巧顧與硏究[J].陜巧中醫學院學報,2006,(03):15-37.
[5] 羅磊.10年中醫英譯的研究回顧[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4,(05):410.
History of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loaded word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TIAN Jing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 Health, Shanghai 201318, China)
Cultural loaded words are words that represent cultural and ethnic features in a language system. As a unique and essential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tains many cultural loaded words, this passage analyzes on the existing translated works of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sums up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its cultural value.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Cultural loaded words; English translation; Development
2017-01-05
上海健康醫學院校種子基金人文類重點項目“文化翻譯觀視域下中醫文獻中的文化負載詞英譯研究”(E3-0200-17-201143)研究成果之一
田靜(1987-),女,碩士,助教。
H315.9
B
1674-8646(2017)05-00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