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怡,潘華峰,葉曉憲,林鐘宇,趙金媛
(1.廣州中醫藥大學脾胃研究所,廣東 廣州 510006;2.廣州中醫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基于PEST分析法的“互聯網+家庭醫生”服務模式研究
李思怡1,潘華峰1,葉曉憲2,林鐘宇2,趙金媛2
(1.廣州中醫藥大學脾胃研究所,廣東 廣州 510006;2.廣州中醫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簡要闡述“互聯網+家庭醫生”醫療服務模式,運用PEST分析方法,從政治、社會、經濟及技術四個方面分析“互聯網+家庭醫生”模式所面臨的情況及模式的發展潛力,總結以上四個方面對“互聯網+家庭醫生”模式構建戰略的影響,為“互聯網+家庭醫生”模式的構建提供可行性建議。
家庭醫生;互聯網+;宏觀環境分析;醫療服務
隨著社會發展及我國老齡化的加速,傳統醫療服務模式不能滿足居民不斷增長的醫療服務需求,在移動醫療發展迎來熱潮的背景下,提出構建“互聯網+家庭醫生”模式。筆者運用宏觀環境(PEST)分析法,從政治、社會、經濟及技術四個方面把握“互聯網+家庭醫生”模式的宏觀環境,為“互聯網+家庭醫生”模式的構建提供可行性建議及有效評價。
目前,在我國老齡化社會背景下,老年人最迫切需要的社區醫療服務主要包括就近醫療和建立家庭病床,二者分別占總社區醫療服務的58.64%和16.97%,說明現階段老年人需求的醫療服務體系以家庭照料和社區衛生服務為主[1]。截至2016年一季度,天津市某縣已逐步實現家庭醫生全覆蓋。其27個鄉鎮共有13.5萬戶,43萬人,接近50%的家庭和人口接受家庭醫生服務,家庭醫生等基層首診就診達到71萬人次,家庭醫生定向轉診共計1008人次,減免困難群體各項費用累計超過70萬元。該縣已全面實現家庭醫生定點首診及雙向轉診,并根據依從性、醫療需求等按照時間進度及人群覆蓋順序,按照不同階段、步驟實施家庭醫生服務[2]。說明家庭醫生服務模式符合我國現階段基層群眾的醫療需求,并可有效改善困難群體醫療狀況。但我國家庭醫生服務的覆蓋率還不高,根據上海市某社區居民調查,該社區真正接受過社區轉診服務的居民為14.4%[3],我國家庭醫生模式有待進一步改善。由于各種因素的限制,目前基層醫療機構存在服務能力偏低、缺乏實用型人才、難以引進高素質人才、基層衛生人才待遇低、人才流失嚴重、缺乏適宜的人才競爭力提升模式等問題[4],居民對基層醫療服務水平缺乏信任。
2.1 政治環境:國家鼓勵支持家庭醫生服務
近日《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關于進一步推廣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經驗的若干意見》總結出新一輪醫改八個方面的成熟經驗中,重點闡述了體制和機制方面的改革經驗及要求,包括建設分級診療制度并明確提出對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推進[5]。2016年5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模式的轉變、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實行、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作用的強化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首要任務及維護人民群眾健康的首要路線。深化改革目標是到2017年達到30%以上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其中對重點人群的簽約覆蓋率達到60%以上;到2020年基本實現全覆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6]。國家一系列推進家庭醫生服務政策的出臺,標志著我國對家庭醫生服務的鼓勵和支持,預示著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模式向家庭醫生服務模式的轉變。
2.2 經濟環境:前期改革奠基家庭醫生服務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從經濟總量看,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到2014年增長了約175倍。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約86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了約74倍[7]。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表現為人民群眾更加關注生活質量[8],這意味著我國醫療服務將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從深化醫療改革的成果方面看,我國個人衛生支出在衛生總費用中占比持續下降,由40.4%下降到 30%以下,而人均預期壽命比2010年提高了1.51歲,人民健康水平整體優于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獲得了較高的投入效率[5]。以上數據表明,通過經濟改革、醫療改革等,我國的社會投入使衛生投入獲得了良好的基礎,驗證了我國醫改政策的正確方針及其有效實施,為推進家庭醫生服務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2.3 社會環境:多種現狀提示醫療服務模式需改進
目前,我國老齡化趨勢明顯,據統計,2010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總數達到1.45億,占總人口的11%,2020年老年人總人口將占15.16%[9],根據預測,到2050年由于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將導致門診及住院費用分別增長到2000年的1.3倍和1.4倍[10],這將給我國現有的醫療服務模式帶來巨大的挑戰。在醫療需求方面,我國老年人需求未得到全面有效滿足,劉國恩[11]等認為,在老年人醫療服務狀況方面,我國城鎮和農村存在明顯差別,農村老年人的醫療服務需求未得到有效滿足,同時還存在地區差別,東部老年人醫療服務利用情況因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而明顯好于西部[12]。我國社會除存在人口老齡化及醫療需求大而未得到有效滿足等問題外,還存在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如云南省目前分級診療制度存在著醫療資源配置優化程度低、結構不盡合理、基層醫療薄弱等問題[13];西安市衛生資源分布存在明顯不均且向經濟水平較高的地區傾斜[14];河南省護理人力資源配置明顯不足,截至2014年,該省醫護配備比為1∶1.01,與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倡的醫護比(1∶2~1∶4)仍有較大距離,也未完成國家“十二五”目標[15]。老齡化、醫療需求未得到有效滿足、資源配置不均等社會問題,提示我國目前醫療服務模式需要進一步改善。
2.4 技術環境:移動醫療技術提供成熟可行性
隨著數據庫技術的完善,強大的數據庫系統能滿足醫療信息服務大數據管理的存儲需求[16]。在移動醫療平臺方面,健康信息化數據流已逐漸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作為起點和終點。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配合移動式健康檢測設備,可獲取監測數據,并傳輸至數據庫或云端,經分析得到健康評估結果,并反饋相應的健康干預內容給用戶。國內互聯網公司也相繼進入移動醫療市場,通過云技術構建智能健康平臺、推出網上掛號繳費等全流程移動服務,提供藥物配送等服務。我國各級政府已積極推出多項健康服務信息化方案,如浙江省寧波市某醫院使用國內首個掌上移動醫院平臺,還有智能導診、健康檔案等功能,臨床工作人員還可通過云技術醫療平臺遠程接入,實現醫療移動辦公[17]。可見,我國醫療不論是數據庫、移動平臺還是云平臺都具備成熟的技術基礎,為構建家庭醫生網絡服務平臺提供了可行性。
3.1 強化政府指導,構建“互聯網+家庭醫生”服務平臺
根據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意見》提出的建議:強化政府指導,構建“互聯網+家庭醫生”服務平臺,實現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模式向家庭醫生服務模式的轉變;利用我國目前良好的經濟基礎,改善醫療服務模式,從而更好適應老齡化社會,滿足人民群眾隨著經濟發展日益增長的醫療服務需求;利用互聯網平臺達到優化資源配置的目的。該平臺以實用、便捷、資源豐富等特點吸引更多家庭醫生簽約,擴大家庭醫生就診范圍,更大的發揮家庭醫生的作用。同時,該平臺具有慢病管理服務。慢病患者可通過該平臺定時向家庭醫生咨詢,并提供在線掛號、繳費,以及送藥上門等服務。醫生可根據病情變化調整診療方案,為患者提供全面、優質診療服務。
3.2 加強人才培養,完善人才激勵機制
加強基層衛生人力資源管理,解決基層衛生人才問題,已經成為衛生發展當務之急[18]。為改善當前我國醫療服務模式存在的基層衛生人員缺乏、人才流失等現狀,需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探索適宜的人才競爭力提升模式,加強人才培養,提高基層衛生人才待遇,從而引進和留住高素質人才,培養實用型人才。同時,通過構建“互聯網+家庭醫生”服務平臺,將國內外最新醫學診療技術及時傳遞到家庭醫生手中,提升家庭醫生診療水平,拓展家庭醫生事業。家庭醫生可在線提問診療難題,與國內外專家交流互動,多方聯合會診,盡快完善診治策略,提高臨床療效。家庭醫生利用“互聯網+家庭醫生”服務平臺動態監測社區人員病情變化,患者病情緊急可通過該平臺及時將患者轉至上級醫院治療。通過平臺中大數據分析,可掌握我國社區衛生防控情況,為衛計委的醫改政策提供循證依據。通過該平臺,可優化我國醫護資源配置,提高家庭醫生診療水平,增加人民群眾對基層人才水平的信任,從而更有利于推進我國分級診療制度的建設。
3.3 拓寬服務渠道,打造“互聯網+家庭醫生”服務模式
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為滿足居民不斷增長的健康需求,移動醫療以其便攜性、互動性、隱私性、實惠性等特點迎來了發展熱潮,結合老齡化等社會問題及需求,在當前醫療模式的基礎上,拓寬服務渠道,打造“互聯網+家庭醫生”服務模式。該模式強大的信息化功能使得居民獲取健康咨詢及享受服務更加方便,既滿足了健康需求,又可有效優化衛生資源配置,改善醫療健康服務可及性。可從使用群體的角度拓寬服務渠道,針對不同群體提供不同功能,如針對專科醫生,建立專科專病大數據,使專科醫生及家庭醫生可通過疾病管理開展相關臨床科研工作,通過科研不斷提高臨床水平;針對家庭醫生,開通與專科醫生、患者雙向溝通渠道,與專科醫生進行學術交流及共同制定診療方案,與患者溝通及時了解病情變化,提高診療針對性及患者信任度;針對患者,開通線上溝通渠道、線下科普學習渠道,通過溝通及學習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程度從而提高患者依從性,保證臨床療效。
由于國家政策及前期經濟改革為家庭醫生服務提供了政策支持及經濟基礎,同時移動醫療技術提供成熟可行性及社會對醫療服務模式的改進需求,因此,構建“互聯網+家庭醫生”服務平臺是可行的。
[1]徐 蔚.我國城市社區老年人健康狀況評價及醫療服務需求調查[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9A):2846-2849.
[2]王 釗.天津市薊縣家庭醫生服務模式的實踐[J].衛生軟科學,2016,30(9):24-26.
[3]計光躍,胡立安,史明秀,等.上海市某區分級診療制度實施現狀分析[J].中國衛生資源,2016,19(4):315-318.
[4]劉恒旸,鞠永和,王靜成.分級診療視域下城鄉衛生人才競爭力協同提升的現狀與思考[J].中國全科醫學,2016,19(28):3409-3412.
[5]李海楠.醫改再上路:經驗推廣推動醫改走向縱深[N].中國經濟時報,2016-11-16.
[6]國務院,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關于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意見[J].國務院公報,2016,(30):67-71.
[7]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5[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
[8]宋冬林,姜 揚,鄭國強.民生財政支出的幸福評價——基于CGSS(2012)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56(6):96-104.
[9]郭文斌.老年人生活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J].社會科學家,2008,2(2):666-681.
[10]王文潔,張拓紅.醫養結合需求與醫療資源配置的關系淺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6,(9):651-653.
[11]劉國恩,蔡春光,李 林.中國老人醫療保障與醫療服務需求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11,(3):95-107.
[12]向 前,譚 劍,許 軍,等.基于供給需求理論的老齡化人口衛生服務的探討[J].醫學與哲學,2016,37(9A):61-63.
[13]呂金平,張瑩瑩.把優質醫療資源真正下沉到基層[N].人民政協報,2016-11-16.
[14]沈 遲,陶星星,董琬月,等.利用集中指數評價西安市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5,8(1):69-73.
[15]王 璐,閆夢青,陳全州,等.“十二五”期間河南省衛生資源配置的公平性分析[J].中國衛生資源,2016,19(5):380-385.
[16]李 瑩,翁蘇湘.面向社區衛生服務的醫療信息服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J].中國醫院藥學,2016,(36):201-202.
[17]郭 清.中國健康服務業發展報告(2013)[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
[18]胡 葉.基層衛生人才現狀分析與發展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2013,8(5):107-109.
(本文編輯:鄒 鈺)
Research on “Internet+Family Doctor” service model based on PEST analysis
LI Si-yi1,PAN Hua-feng1,YE Xiao-xian2,LIN Zhong-yu2,ZHAO Jin-yuan2
(1. Institute of Spleen and stomach,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China;2.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Guangzhou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China)
It briefly states “Internet+Family Doctor” medical service model. It analyzes the situation and modal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Internet+Family Doctor” model faced from four backgrounds of politics,society,economy and technology by PEST analysis method. It summarizes strategical influence of the above 4 aspects to “Internet+Family Doctor” model. So as to provide feasible sugges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et +Family Doctor” model.
family doctor;Internet+,PEST analysis,medical service
2017- 05- 03
10.3969/j.issn.1003-2800.2017.09.002
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課題:互聯網+家庭醫生移動醫療智慧、中醫服務模式研究(2016GZGJ07);四川醫事衛生法治研究中心2016年度項目:互聯網+家庭醫生移動醫療服務模式研究(YF16-Q17);廣州市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研究基地2016年度課題;廣州市社科聯羊城青年課題(16QNXR16);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創新互聯網+實驗室中醫藥教學移動共享智慧平臺探究(16SY008);廣東省知識產權局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創新驅動下專利技術支撐廣東省中藥產業新發展戰略研究(GDIP2016-G3);廣東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2015A070703015)
李思怡(1994-),女,廣東深圳人,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醫藥防治胃癌前病變研究。
潘華峰(1965-),女,四川瀘州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醫學教育與管理研究。
R197.1
A
1003-2800(2017)09-0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