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群(蘭州文理學院甘肅蘭州730000)
社會服務視閾下社會體育專業實訓模式研究
□楊立群(蘭州文理學院甘肅蘭州730000)
體育是一項復雜的社會文化活動,能夠強健體魄、鍛煉意志。現階段,我國急需大量的體育應用型人才,高校是培養體育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機構,為此必須要加強高校的社會體育專業教學工作。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于社會體育專業教學工作而言,體育專業實訓模式的建立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社會體育專業實訓模式所培養的人才應當能滿足體育產業化的發展需求,能夠對體育事業的進步作出積極貢獻。本文主要研究了社會服務視閾下的社會體育專業實訓模式,供有關人員參考借鑒。
社會服務體育專業體育產業化
高等教育是教育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擔負著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職責。現階段,“社會服務”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與討論。社會服務有社會性服務、生產性服務以及生活福利性服務構成,高校作為鏈接就業單位與學生的學習終端,需要義不容辭地承擔起研究相關專業社會需求的任務。目前,許多高等院校開設了社會體育專業,高校應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社會體育專業教學的質量,促使學生擁有充足的理論知識儲備與過硬的專業技能,能夠在畢業后順利地進入企事業單位,為公眾提供優質的社會體育服務。
1.1、市場對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較高
不少體育機構負責人表示,他們需要“一專多能”的體育人才,即要求體育人才擁有合格的專業本領,同時涉獵其他學科的知識。社會體育專業實訓能夠最大程度地提升學生的體育實踐能力,使得學生成為令學校驕傲、企業放心的實務人才。目前,體育產業化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市場需要大量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企事業單位渴求的是“畢業就能上崗”的人才,因此,高校必須要為社會體育專業學生提供大量的實踐機會,為了實現這一目的,相關高校就必須要積極探討并建立社會體育專業實訓模式,從而保障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的質量。
1.2、與服務社會的需求相接
在高校擴招的背景下,每年都有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生畢業,就業崗位數量與畢業生數量嚴重不對等,高校畢業生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由于畢業生人數過多,因此企事業單位擁有了更多的招聘選擇,就業單位對畢業生的硬性要求較多,綜合素質不過關的畢業生勢必無法獲得企事業單位的青睞。為了讓畢業生更好地滿足社會體育企事業單位的招聘要求,高校必須要致力于培養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高校應當建立有目的性、針對性的專業實訓模式,旨在為學生提供科學的專業實訓訓練活動,使得學生能夠滿足社會服務的需求,促進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綜合能力與社會服務需求的有效對接。
1.3、有利于建設特色社會體育專業
某種意義上,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從事教育行業屬于跨專業就業。應當看到,社會體育專業大學生雖然擁有豐富的體育理論知識,但是對教育理論的了解較少、理解不深,所以未必適合體育教育工作。事實上,社會體育專業學生應當充分利用所學知識,在體育經營管理、外事組織等崗位上站穩腳跟,如此方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專業的特色,為社會體育的發展作出最大的貢獻。若想建立并突出自身的專業特色,使學生充分符合社會對大學生的各類要求,則必須要促使社會體育專業學生順利地走向社會、服務社會。通過讓社會體育專業學生接受實訓,能夠促使學生增進對本專業知識的理解、逐漸強化自身的實踐能力,從而形成自身的專業特色。
為了有效滿足市場對社會體育學生的各項要求,促進體育產業化發展,應當構建社會服務視閾下的社會體育專業實訓基地建設模式。就目前狀況而言,社會體育專業實訓基地可以分為公共實訓基地、校內實訓基地以及校外實訓基地。
2.1、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模式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穩步增長。沿海地區因擁有人才、資源以及交通上的巨大優勢而成為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沿海城市擁有大量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以及公益體育場館,可以利用這些場所來開展針對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公共實訓工作。在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的過程中,教育主管部門應當發揮引導作用,聯合個人或社會團體建立具有功能齊全、設施完善、技術先進以及免費開放的公共實訓基地。
公共實訓基地的面積一般較廣,能夠容納大量的人,因此,相關部門必須要保障實訓基地的絕對安全,全面排除基地存在的安全隱患。公共實訓基地具有公益性與公共性的特征,公益性指的是公共實訓基地是免費的社會體育實訓場所。公共社會體育實訓基地的建立具有頗多的好處,其不僅能夠有效地利用閑置的體育場館,減少資源浪費現象的產生,同時還能夠實現資源的共享,為廣大群眾提供鍛煉身體的場所。公共社會體育實訓基地在教育效益、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等方面都具有積極、重要的意義,有利于學生開展大型的體育公益實訓活動。
2.2、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模式
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成本較低,建設周期相對較短。校內實訓基地對本校學生開放,適合技能訓練與理論教學相結合的社會體育專業實訓工作。校內實訓基地具備提升受訓者社會體育實踐能力的功能,與此同時,基地兼具技術研發、社會服務等作用。建設在高校內部的實訓基地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高校能實時掌控基地的建設狀況,對基地建設計劃進行優化、調整。校內實訓基地的教學管理與組織條件非常便利,教師能夠較靈活、輕松地組織相關社會體育實訓活動。
校內實訓基地可歸為“經營式”與“純教學式”的基地。通常情況下,“經營式”的校內實訓基地可以盈利,一般屬于高校自主營辦的企業,因此,社會體育專業教師可以利用“經營式”的校內實訓基地開展體育健身指導實訓工作。“純教學式”的實訓基地不進行牟利,其屬于消耗型的社會體育實訓基地。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的持續加快,耗時短、操作便利的健身操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歡迎,因此,高校要做好諸如健身操等流行健身項目的實訓教學工作,使得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滿足社會需求。
2.3 校外實訓基地模式
校外實訓基地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一類社會體育專業實訓模式。在社會服務視閾下研究社會體育專業實訓模式,必須要從社會需求角度出發來分析實訓模式的構建目標以及流程。校外實訓基地能夠讓學生體驗到一線社會體育生產、服務以及管理的氛圍,為學生提供逼真的模擬職業訓練環境,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強化自身的專業能力,更好地滿足社會對其專業能力的要求。
校外實訓基地能夠緊密地聯系服務以及生產。由于建設于校園之外,與校內實訓基地相較,校外實訓基地更加貼近現實社會,能夠使久居于象牙塔內的學生感受到真實的社會體育服務環境。校外實訓基地也存在著一些缺陷,最為嚴重的是校外實訓基地較難與高校的教學規律相吻合,基地的實際操作性相對較差。事實表明,校外實訓基地較適合體育組織管理型人才、體育應用型人才以及體育復合型人才的實訓培養工作。目前,國內的高校社會體育專業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模式如下:
(1)“校企合作”模式。近年來,高校與企業合作辦學已屢見不鮮,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同時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校企合作”的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模式指的是相關企業與高校在有效協商的基礎上共同建設實訓基地。一般來講,企業擁有先進的場館設施建設技術與經驗,企業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主義經濟市場中生存,本身就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能夠為企業提供大量的實踐機會。當然,在“校企合作”模式中,企業也能收到豐厚的回報,在于高校合作的過程中,企業能夠獲得高質量、充足的人力資源。現代社會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因此建立“校企合作”的校外實訓基地模式對企業的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2)“委托培養”模式。學校和用人單位簽訂基于法律框架的人才培養協議,結合用人單位崗位的硬性標準與要求,二者共同培養學生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便是“委托培養”模式。毋庸置疑的是,“委托培養”模式能夠實現協議雙方的“共贏”,這是因為“委托培養”模式能夠在無形中對高校進行宣傳,有利于擴大高校的知名度,此外,企業還能獲得高質的人力資源。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社會體育專業就業率也不容樂觀,通過建立并實施“委托培養”模式能夠培養滿足企事業單位工作需求的人才,為用人單位與大學生之間構建一道交流的橋梁,有利于緩解社會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難”的形勢。
(3)“校校合作”模式。“校校合作”模式指的是學校與學校之間的合作模式,該模式的主要形式是兩所及兩所以上學校依據成本分擔、優勢互補以及資源共享等原則來合作建立實訓基地。在“校校合作”實訓基地模式的建立過程中,教育主管部門發揮主導作用,相關合作院校在職責分明、產權清晰的基礎上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集中辦學經費,不斷地優化社會體育專業實訓基地的建設條件,改善基地的建設質量。
3.1、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
無論是何種工作,在其中發揮最關鍵作用的因素是“人才”,高校社會體育專業教學工作亦不例外。當前,部分高校社會體育專業教師的綜合素質較低、表現為理論知識不扎實、專業技能不過硬,不重視對學生開展教學實訓工作,不注重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等。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相關高校必須積極地提升社會體育專業教師的綜合素質,建立一支以“雙師型”為主的實踐教師隊伍。高校可以定期組織針對教師的教育專家講座與專業技能培訓活動,此外,還應當招募校外的體育經紀人、體育俱樂部負責人以及健身教練等體育工作者來為學生傳授社會體育服務經驗。
3.2、改革教學方式
培養應用型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是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實訓工作的主要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高校必須要改革教學方式,不斷地提升實踐教學的質量。高校應當做好實踐教學內容的整合、實踐教學比重的增加等工作,致力于形成模塊有序、層次分明、成效顯著的實踐教學體系。
為了做好社會體育專業實訓工作,高校應當建立校內社會體育專業實訓基地、校外社會體育專業實訓基地以及公共社會體育實訓基地,不斷地強化師資力量、優化實踐教學環節。廣大社會體育專業教師應當注重與企業、學生進行聯系交流,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實際的社會體育服務工作,從而最大程度地促進我國社會體育產業的發展與進步。
[1]王建民.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調查[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5).
[2]周進國.新形勢下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的改革與發展[J].體育學刊,2016(02).
[3]王丹丹,譚軍輝.武漢市高校社會體育專業方向設定的調查與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6(03).
[4]寧文晶,范洪滌,趙維明.淺談社會體育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當代體育科技,2014(36).
G80
A
1006-8902-2017-(02)-LXY
甘肅省體育社會科學研究項目:GST201621。
楊立群(1963-),男,漢族,陜西漢中人,大學本科,蘭州文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社會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