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錕琨
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
從數據來看,2017屆高校畢業生總數再創新高,達到795萬,而就業率相比2016屆高校畢業生的83.2%減少了3.4個百分點,成為史上最難畢業季。可以看出,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很嚴重的社會問題,同時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刻不容緩。
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不僅反映大學生個人的價值追求,而且反映了社會的就業價值觀,同時影響著大學生擇業行為。研究大學生就業問題有利于促進國家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發展。
筆者采取問卷調查的形式,得出調查結果,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有了新的變化,變化趨勢從六個視角分析如下:
考研和就業是大學生畢業最主要的兩大選擇,其次還有選擇自主創業、網絡直播、繼承家族企業、出國留學、公務員,有十分之一的大學畢業生選擇不急著找工作,選擇待業。從近些年數據來看,大學生選擇考研的人數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畢業就立即就業的大學生人數持續下降。
1.大學生“考研熱”的原因
(1)國家重視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待遇水平提高。
(2)社會就業形勢嚴峻,知識經濟時代的影響和對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
(3)高校和家長對學生考研的鼓勵,考研帶有從眾心理。
(4)學生未來目標不明確,考研有利于緩解就業壓力,提升自我,研究生畢業求職更有優勢。
近些年畢業生選擇職業的標準開始發生變化,相比以前更加重視個人興趣。按照個人興趣選擇職業,在“95后”的畢業生選擇就業時尤為明顯。像網絡主播、淘寶店主、網絡小說作家、自媒體運營,物流管理經營。雖然他們仍以社會需求為擇業的主要標準,但是數據調查發現,考慮個人興趣為擇業標準的畢業生呈上升趨勢。
根據對本校2018屆即將面臨畢業的1000名學生進行調查,顯示畢業生最青睞沿海地區工作。 畢業生選擇在沿海地區就業的人數占所有地區的比例的64.34%,選擇在中部內陸和西部邊遠地區的就業人數占所以地區的比例分別是28.38%、7.28%。東部沿海地區大多是一線城市,經濟比較發達,所產生的就業機會也比較多,同時就業薪資遠遠高于中西部地區。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沿海地區能夠提供便利交通和舒適的生活條件;還有沿海地區行業集中、信息資源豐富,同行之間便與交流學習,從長遠來看,有利于個人發展。但是即使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所能接納的畢業生容量也是有限的。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沿海地區人才競爭激烈、就業難的發展趨勢。
在對本校2018屆即將面臨畢業的1000名學生進行擇業單位性質意向調查結果數據進行計算可知,選擇國有企業的人數最多,占總人數的37.5%;其次是選擇事業單位,占總人數的28.4%;然后是選擇政府機關,占總人數的12.5%;最后是私營民營企業,占總人數的6.6%。大學生擇業單位性質反映了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畢業生擇業意愿傾向于“鐵飯碗”,不太愿意選擇私營、民企、外企、合資。從中可以得出結論,即使外企、私企制度靈活、發展環境好,但是工作競爭壓力大遠遠大于國有企業、事業單位。而且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政府機關福利較好、工作穩定、假期多、待遇也不錯、很有安全感。
根據調查發現,2018屆畢業生理想月薪主要集中在4800~6200元的范圍內,2017屆畢業生實際月薪為4820元。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大學生薪酬期望是比較合理的,這說明大部分畢業生對現實工資水平還算比較滿意的,有助于減緩就業壓力。但是,并不是所以畢業生都是這么認為的,有一些畢業求職者理想的薪資是13000元/月,有理想是好事,表明自己有一顆上進的心,不滿足于現狀。畢業生如果過分追求高薪,不能正確認識對待社會需求,只會錯失一次又一次的就業機會,造成“低不成高不就”的尷尬境地,不利于個人發展。雖然畢業生有權利提出自己的薪酬要求,從而表達自己的理想訴求以及展現自己的價值,但是這并不具備現實意義,理想的薪酬更多的體現在理念層面。也就是說,畢業生要有與期望薪資相符合的能力或者給公司或企業所能創造的價值相符合。個人能力不僅僅是指是學歷,創造力、專業技能、核心競爭力、工作經驗同樣也很重要。在當前經濟水平和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薪酬期望值13000元/月是很難實現的,薪酬的高低取決于個人對求職單位的貢獻大小,在職場歷練多年的人拿到每月13000尚非易事,更何況是剛剛從學校出來的應屆生。
在對本校2018屆即將面臨畢業的1000名學生進行調查,發現認為工資福利是擇業重要因素的人數占參與調查總人數的33.1%,其次認為就業地區與家鄉距離遠近是擇業的重要因素占總人數的29.2%,最后16.3%、11.3%的大學生分別認為工作環境、個人興趣、會影響他們擇業。可以看出大學生在擇業時考慮的首要因素是薪資待遇,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重視對教育的支出,大學生在校期間每個月生活費在1800元左右,再加上額外的開銷,月薪太低很難維持生活。所以大學生就業選擇更加實際。同時與以往相比,考慮個人興趣的比例逐漸上升,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職業有利于緩解工作壓力,同時工作時更有動力。
有人認為:大學畢業生在擇業時,應該選擇能夠讓自己不斷成長和進步的工作平臺,不應過度看重福利待遇和工作的穩定程度,要在不斷發展中求穩定。千萬不要因為害怕就業,而錯過應屆畢業生就業的最佳機遇期。[1]
現階段,針對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出現的問題,我們需要從以下三個角度去解決:
要形成“尊重知識、科學和人才”的良好風氣,采取有效措施規范大學生就業市場秩序,抵制企業用人通過的“標簽”效應,像:“211”“985”高校畢業生優先或者通過英語四六級者優先,以及暗箱操作,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政府應采取積極的手段,制定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提供及時、真實、準確、有效的就業指導信息,加大對畢業生就業的扶持,尤其是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和機會,從而解決就業問題。
學校在現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一方面可以多組織和舉辦模擬招聘以及就業指導的活動,另一方面為不同年級的在校生提供相應的職業培訓課程,從而使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多層次、多方位貫穿于大學教育的過程中,形成一個完整有效課程教育體系。為未踏入社會的大學生進行基本素質、個性和能力的綜合評估,激發他們對未來的思考、期望,并通過具體的心理測試,引導他們認識自我、思考未來,認清自己的不足。指導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規劃,指導撰寫個人簡歷。對即將面臨求職的應屆畢業生,提供擇業建議和個性化分析,轉變就業觀念,調整求職心態,進行相關的就業心理輔導,傳授面試技巧。學校應該指導學生在擇業時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同時向學生宣傳國家相關就業政策,引導學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鼓勵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到祖國建設最需要人才的地區中發揮自己的特長,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干出一番成就,從而獲得發展的機會。[2]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就業價值觀,但是價值取向一定要建立在正確的三觀上,有利于社會發展。在求職過程中,應該認清自己能力,準確定位,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同時大學生應當充分利用大數據這一分析工具,對自己優劣勢進行總結,以自身興趣愛好為出發點,找到理想的符合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并根據社會需求和發展變化而變化,既有良好的專業素養,同時具備實踐技能,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從而盡早實現人生價值。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大學生應該堅持正確的就要價值取向,不應盲目從眾。通過此次對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的研究,可以看出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存在不少的問題,重視經濟因素和個人發展,而忽視對社會的貢獻等,這些問題有待我們去重視去解決。
[1]侯賽,《真急人“95后”大學生選擇慢就業業內人士提醒:別錯過就業最佳機遇期》,海南日報,2018-01-09(016)。
[2]楊慶實《中國高校學生資助政策體力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