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嬌
張家口市懷安縣長勝小學
教育家呂叔湘說:“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有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方法交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受益一輩子。”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往往注重對教法的研究,而忽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這是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不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現在培養的學生,將要面對的是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充滿激烈競爭的21世紀。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僅僅掌握現有的課本知識是不夠的,還必須使他們受到科學的思考方法的訓練,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我在這里談一點粗淺的認識與同行共勉。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開拓思維的前提,是入門的向導,更是推動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營造活躍而和諧,緊張而愉快的氛圍,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濃厚,就會渴望了解新知中形成氛圍而愛學習。我針對學生這個群體富有活力的特點,研究每個學生在智力方面的愛好,根據學生的愛好特點,向他們推薦最喜歡學科的書籍資料,讓學生閱讀,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解答。活動形式多樣,人人爭當主人。通過多種競賽活動,讓他們智力的潛能得以展現,百花齊放,豐富擴展學生的學習背景。在活動中,學生也找到了許多跟教材的接觸點,因而也激發了學生學習教材的主動性。只要加強對學習興趣愛好的引導,給他們正確的方法,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就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當然作為教師只有不斷更新知識,及時掌握學科知識發展的動態和前沿,才能使學生樂于參與你的課,愛聽你的課。
早在兩千多年前,古人在《禮記.學記》一文中就說過:“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意思是說,會學的人老師教的很省勁,學生學習還事半功倍,反之則會埋怨老師。
從某種程度上講,教師發揮主體作用,優劣的標準就是看課堂上學生主體作用發揮得如何。為了確保學生主體的發揮作用,在教學設計時要遵循下列兩條規則:一是一定給學生的活動和發表意見留下足夠的時間;二是凡是學生說出來做出來的,教師是不能包辦代替,從而為他們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和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留下廣闊的天地,而使課堂教學輕松、活躍,也使學生獲得成功,有了成功感,更加堅定了在課堂上讓學生當好“主角”的信念。達到創設情境滿足學生主動參與,勤于思考,自主學習的要求。
學生個性的差異形成了學生學習方法的差異,要根據性格特征,思維特征,智力特征和學習類型的不同分類指導。如動覺型學習者,喜歡活動中學習:群體互動型學習者,偏愛討論法,以交流意見來學習;外向型學習者重交流喜歡發言。以上類型各有弱點,要針對性的矯正,分類指導,從而形成每個學生科學地學習方法。
現在的學生,就在其內在的智力因素而言,彼此的差距并不大,即使承認智力因素的差別,但也必須看到不是所有的智力都能轉化成學習成績和進步。那為什么在相同的教師教學學習環境下,其結果又差別較大呢?究其原因在于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差別較大。對學生來說就是克服困難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少年的精神世界里,這些需要特別強烈”。教師不僅要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強烈愿望,還要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因為只有這種學習中獲得的成功,才會產生強大的內在動力,以爭取更大的成績。
無論這個群體中學生的成績如何,教師讓他們做的每一件事,都感到一種自豪感、成就感、幸福感。即使是失敗和錯誤,也要找出積極的成分,加以認可,給予鼓勵。讓學生找到自信,讓這種感覺成為他們繼續努力的動力之源,變為自主學習的一種無形的規則。如課前三分鐘給每個學生成功的機會,給每個學生微笑,讓每個學生都看到希望,用我的鼓勵和引導喚起他們向上的愿望。
人生中最不可估量的力量就是情感的力量。我始終相信學生,引導學生自覺的、刻苦地學習。一種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賦予他們真情實意,使他們感到自己的進步,就像給親人帶來喜悅一樣,給自己的老師帶來喜悅。讓他們感到這是一種其他任何東西都代替不了的高尚情操。應該說,每個學生都渴望用自己的進步帶給家人快樂,但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辦到這一點。作為教師,要和學生做朋友,學會和他們一起分享快樂和憂傷,成為學生愿意和你傾吐一切的好朋友,“快樂著你的快樂,悲傷著你的悲傷”,及時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撥開遮住他們心靈深處的陰霾,和家長聯系起來,構成一道愛的防護墻。我經常和學生談心,建立心靈對話溝通,讓他們在愛的呵護下,始終感受到一種無限的溫暖,保持樂觀精神。
總之,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探究合作的過程,而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是充分體現學生個人情感體驗,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創新的過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養成了,獲得知識的途徑就不斷增加了,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就會有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