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俊昊
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
“一帶一路”框架下國際產能合作路徑探析
邵俊昊
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結合“一帶一路”倡議與國際產能合作的意義進行了研究,認為兩者是一種互為動力、互相促進和共同提高的關系。盡管當前“一帶一路”沿線國際產能合作已呈快速發展之勢,但也存在不少各種各樣的問題。從國際產能合作長遠發展角度考慮,作者結合自投身國際產能合作以來的所歷、所見、所聞進行了思考,圍繞“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國際產能合作路徑探索分析,提出了相關看法和建議。
“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產能過剩;產業升級
自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復蘇持續乏力。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近年來客觀上受到外圍環境的下行壓力增速亦逐漸減緩。從外部來講,中國傳統要素稟賦所造就的“世界工廠”模式已不能完全適應新時期世界經濟的客觀情況。從內部來看,長期粗放型發展導致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已不容忽視,低端產業亟待升級,“供給側”急需改革。在此背景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我國今后對外開放擘畫了新思路,指明了新方向。2015年5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業合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與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開展產能合作。至此,“一帶一路”倡議與“國際產能合作”互為動力、相互促進,開始迸發出巨大的活力!
國際產能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抓手,同時“一帶一路”倡議又是國際產能合作的重要載體。國際產能合作的規模、質量直接關系到“一帶一路”建設的成敗。因此,建設好“一帶一路”的前提,就是要充分認識與理解國際產能合作的主要內容和路徑,這對于經濟新常態下中國轉變增長方式、帶動傳統產業升級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根據國務院《意見》,鋼鐵、有色、建材等12個行業被作為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重點領域。“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了未來五年國際產能合作的規劃,即以上述12個行業為重點,采用境外投資、工程承包、技術合作、裝備出口等方式,開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推動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而“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和地區將是重點合作對象。放眼未來,我國的國際產能合作還應形成有全球產業布局的新格局,在廣度和深度上有新的突破。
目前,“一帶一路”沿線許多國家和地區尚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早期階段,對基礎設施現代化和工業化建設有很大需求。經過幾十年自主創新和消化吸收,我國已具備性價比極高的工業裝備和優質產能,而且基本都能自成體系。因此,推進與這些國家的產能合作可以充分發揮二者互補性優勢,其前景之廣闊、潛力之巨大、影響之深遠,足以讓我們對中國經濟的持續繁榮充滿信心。為更好地實現這一宏偉規劃,國家層面應當做好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引導企業有序“走出去”,積極參與境外基礎設施建設和產能合作,在全球范圍內配置產能要素,加快我國產業集群在全球范圍內的科學布局,通過工程承包、裝備制造出口、對外投資等上下游聯動的合作方式,重點推動我國產品、產能、技術、標準和服務“走出去”,逐步建立以我為主的區域乃至全球產業價值鏈體系。
(一)政府層面
1.做好頂層設計,科學統籌、合理規劃
在引導企業有序“走出去”的過程中,政府應當科學引導我國優質產能要素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乃至全球范圍內得以優化配置,積極推廣中國規范、標準進入更多的國家和地區,順勢加快我國產業升級和“供給側”改革,為增強我國經濟發展質量,提升可持續發展水平奠定基礎,同時也為建立以我為主的全球產業價值鏈體系創造條件。
2.加強理論引導,避免理解偏差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文化各異,即使細小的生活習慣,也有可能大相徑庭,遑論國際產能合作這一頗具深度的概念?因此,國家應指定熟悉全球不同國家文化差異的專家們或機構深入研究“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等這些概念在全球范圍內的表述和詮釋方法。譬如對于“一帶一路”的主要語種翻譯就應當在充分研究之后以統一口徑對外宣介,以避免理解混亂。再譬如,“一帶一路”概念提出之初,部分媒體多用“戰略”一詞,就讓一些國家對該倡議產生了提防甚至抵觸心理。由此可見政府加強理論引導的重要性。
3.實現互惠互利、共建共享及協同發展
“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國際產能合作不是一方的“獨角戲”,而是建立在雙方或多方有強烈合作意愿基礎上的協同配合。政府需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意識到通過與中國開展產能合作可以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如此產能合作便有了良好開端。當今世界,各個國家經濟聯系空前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市場,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則可借與中國開展產能合作實現自身快速發展,從而實現中外長期融合發展。
4.整合相關部門和機構力量建立風險防控系統
縱觀世界歷史,人類文明始終與危機和沖突相生相伴。“一帶一路”沿線涉及國別眾多,其中許多國家和地區因宗教種族、政治體制、貧富不均等問題存在或大或小的政治和安全風險。有意進入或已進入到相關國家的中國企業除了其自身應具備風險防范意識外,政府層面還應整合相關部門和機構力量建立國家級的風險防控系統。該系統應當對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在內的全球所有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債務、履約、治安等要素進行定期科學評估,通過外交、行政、金融等手段向我有關企業提供系統性風險預警,并對違反風險預警的企業采取適當懲戒措施,以最大限度避免因風險防控不到位而造成的經濟損失。
(二)企業層面
1.增強融合發展理念,實現中外合作共贏
縱觀企業“走出去”歷史,我們經歷了從勞務派遣到施工承包、從設計建造到EPC總承包,再到近年來因一些國家缺少建設資金而出現的EPC+F模式。盡管這其中已經有一些中國元素和設計“走出去”的案例,然而在提高所在國參與度實現中外合作共贏方面仍有空間可挖。如前文所述,所在國的積極參與能更好地推動彼我之間的產能合作。因此,在“一帶一路”和國際產能合作大背景下,企業應當增強融合發展理念,更多參與項目后期運營,通過BOT、PPP等模式實現與所在國的深度合作,同時向他們展示中國技術和標準的強大優勢,與所在國合力推動國際產能合作。
2.苦練內功,提升核心競爭力
企業“走出去”與“一帶一路”國家開展產能合作,面臨的不僅僅是許多機會,同時還有不少的挑戰。這些國家從政治體制到法律法規,從發展水平到文化習慣均各有不同,與我國實情更是差異明顯,這就給即將或已經走出去的企業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有關企業應苦練內功,不僅要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技術實力,保持其核心競爭力,還要全面并充分了解所在國法律法規、標準規范乃至人文風俗,贏得所在國政府及企業的信任,這對于推進彼我之間的產能合作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3.銀企攜手,創新手段,提供最優方案
推進國際產能合作離不開我國金融機構的參與。目前,“一帶一路”沿線許多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仍然不高,對工業化和城市化充滿期待,也十分愿意接納我國的產能裝備以促進本國經濟快速發展,然而資金的缺乏卻成為最大障礙。鑒于此,金融機構應與企業攜起手來,系統研究不同國家的具體情況,創新融資手段及擔保方式,有針對性地向各國提供可以實現互惠共贏的項目融資方案,為推進彼我產能合作保駕護航。
4.強化風險意識,建立防范預案
如前文所言,“一帶一路”沿線的許多國家存在或大或小的政治和安全風險。從我國整體利益出發,有關企業應當切實強化風險意識,彌除僥幸心理,根據我國政府針對所在國做出的系統性風險評估和預警提示主動制定環境及項目風險防范預案,未雨綢繆,盡最大可能避免或減少因所在國風險而給自身造成的損失。
5.尊重所在國風俗習慣,通過產能合作加深彼我友誼
包括“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國際產能合作說到底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彼我國情文化不同、風俗習慣迥異,沒有優劣之分、更無好壞之別。我們投身國際產能合作的每一個人、每一家企業不可對所在國的風俗習慣、人文環境評頭論足、說三道四,始終都要秉持“理解、尊重、包容”的理念與對方交流、相處、開展合作。只有這樣,我們自己方能得到對方的尊重,我們的產能裝備優勢才容易得到對方的了解和認可,這是推進國際產能合作的“催化劑”。
“一帶一路”和國際產能合作是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各國加強貿易保護的大背景下,我們向世界提出的旨在促進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這一宏偉規劃的實現需要縝密的頂層設計以及科學嚴謹的推進措施。鑒于此,希望以上的一些看法和建議能夠為“一帶一路”框架下國際產能合作的相關參與方帶來些許裨益和啟發。
邵俊昊,出生年月: 1979.5.10,性別:男,民族:漢,籍貫: 陜西寶雞,職務:國際事業部中東非洲部副總,職稱:經濟師,學歷:大本,單位: 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