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婷
烏魯木齊縣規劃建設局
編制縣域內建設綠色建設類項目環評探究
李文婷
烏魯木齊縣規劃建設局
當前,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應當展開對建設項目環境評價基本環節和要點的研討,形成對建設項目環境評價工作的支撐,從而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但在具體的環評文件編制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因此,為了更好地做好環評工作,為編制其他類別的環評報告扎實基礎,在此分享一些應該注意的問題和實際工作經驗?;诖?,文章就編制縣域內建設綠色建設類項目環評進行分析。
縣域內建設;綠色建設類項目;環評編制
1.1 建設項目的基本情況
建設項目環境評價應該包含最基本的情況,并要以盡可能簡潔而翔實的語言對基本情況進行描述,力爭信息不出現遺漏和錯誤。建設項目基本情況應該包括項目規模、項目功能、配套設施變電站、垃圾房、應急避難所、車庫、發電室、項目位置等諸多信息要對項目周邊建筑物有準確的表述。建設項目環境評價還應該對周邊的環境敏感區域和生態重點區域加以標注并說明保護等級、敏感區規模、生態區大小對距離、高程、氣候、生態等各要素有較為準確的說明。建設項目環境評價應該重點對項目水體和周邊水系進行說明要對水系的寬度、深度、流速、流向、流量進行說明并附上水系在運輸、灌溉、泄洪、美化等方面的功能定位。在建設項目環境評價的敏感區域和重要地點進行全面的現場調查,將經過細致核實的資料和現場照片以附圖和附件的形式添加到建設項目環境評價的材料中。
1.2 建設項目的工程分析
建設項目環境評價中應該對工業項目的工藝和流程有著全面的掌握通過對生產、運輸、流程的了解形成對污染物產生情況的全面控制特別對污染物濃度、生產方式、污染物排放量、污染物排放方式等主要過程加以說明,以利于項目建設中對污染的控制。對于非工業生產項目,應該對用水量和排水量進行控制要在廢水量、處理方式、污染物濃度控制等方面進行詳細標注。對于建設項目中敏感點和重點區域應該做好水資源、空氣、噪音方面的控制措施并在環評中予以重點標注。
2.1 版面問題及圖件附件要求
從目前評審和審批來看,綠色建筑項目對圖件的要求越來越高,首先體現在報告中必須附有建設項目所在地的城市發展區域規劃圖,其次項目平面布局圖中要明確標出擬建項目與周圍建筑物的位置關系、距離等。附件方面:附項目供暖協議、項目選址意見書、項目規劃許可證、項目用地批準書、發改委和經貿委等立項批復文件等。2資料收集或調查方面經驗(1)城市區域規劃圖件必須收集(項目建設場地性質的變更越來越頻繁,一些原有工業用地由于企業的搬遷或轉產等,逐漸轉變為居住或其它用地,在不加調查、處置的情況下,過去的工業用地,特別是存在污染的工業用地在轉變為居住地時,其功能和規劃發生變化,因此存在著潛在的環境影響,可能會對未來居住人群的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2)評價的內容、性質。(3)立面圖、總平面圖、效果圖等最好附在報告中、平面布局圖、衛星圖、現場勘察圖、地理位置圖、區域位置圖、城市發展規劃或區域發展規劃圖等必須圖件。(4)經濟技術指標:烏魯木齊市城市綠化管理條例(2002年修正)中的規定:新建、擴建、改建居住區和單位的綠地率不得低于35%。(5)供熱公司以及供熱負荷及協議。注意空調供熱時要考慮夏季供冷的負荷以及排水。地下水源熱泵要考慮冬季供暖夏季制冷的負荷,以及地下水源熱泵所帶來的環境影響。(6)所在區域所依托城市基礎設施的運營情況以及可依托性。(例如城市下水管網、污水處理廠、集中供熱等)。
2.2 總量控制
為進一步規范“十二五”期間建設項目環評文件中主要污染物排放的總量核算工作,很多地方按國家環保部細則編制了地區核算細則,如上海市環境保護局制定了《本市“十二五”期間建設項目環評文件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核算細則》(滬環保評[2012]409號)。根據新要求,目前環評文件中總量控制章節需包括以下內容:首先簡述國家和上海市的總量控制相關要求;其次明確項目廢水、廢氣排放種類,以及應列入總量控制范疇的污染物名稱;再次概述本項目擬采取的提高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等措施;然后填寫項目總量控制指標統計表,明確本項目總量控制污染物的新增量、“以新帶老”削減量、本項目實施后總項目(現有項目與本次新實施的項目合計)最終新增的污染物總量;最后明確項目平衡總量指標來源。
2.3 風險評價
風險評價在環評中越來越受到重視,環保部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影響評價管理防范環境風險的通知》(環發[2012]77號)和《關于切實加強風險防范嚴格環境影響評價管理的通知》(環發[2012]98號),要求對建設項目進行風險復查,風險章節進行回顧分析、進行全過程評價,并加強預案聯動性,加強涉及風險內容專章(專節)的編寫規范性。
2.4 施工期環境影響
施工期建設項目對周邊的影響主要包括噪聲、廢氣、污水和固體廢物等。在影響分析時,應按施工階段的先后順序和施工區域的劃分說明施工內容、施工方式、施工器具、工程量(如土方量平衡)、施工周期及計劃進度;提出減緩措施時除考慮污廢水(泥漿水、生活污水)、廢氣(揚塵、排放廢氣)、噪聲(各類施工噪聲)、固體廢物(渣土、廢物料及生活類垃圾)外,還應分析施工順序、施工節點等內容,這方面的優化同樣可以減輕環境影響;道路項目建設時慎提“隔音屏障”、全封閉式運輸等;土建項目是否使用“商品混凝土”應視具體情況;應注意“禁止夜間施工”措施的適用范圍,不是任何項目所必須提出的措施。
總而言之,完善公眾參與工作與重視報告中編制內容與建設項目實際建設內容的相符性是今后工作的發展方向。
[1]侯可斌,李衛波,李楠,邱大慶.新時期現有工業園區規劃環評編制思考[J].環??萍?,2016,02:34-37.
[2]蔣勇翔.談環評實際工作中固體廢物環境影響評價的編制[J].能源研究與管理,2015,0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