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琳
云南經濟管理學院
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喬 琳
云南經濟管理學院
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有著幾十年的發展歷史,在院校中是一個非常熱門的專業?,F在大多數培養專業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仍離不開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進行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對畢業生掌握專業技能具有重要意義?;诖?,文章就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簡要的分析,希望可以提供一個有效的借鑒,從而更好的促進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
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教育部《關于加強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指出:“學生應在具備必要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傳統的課程體系課程較多、涉及廣泛。在授課中以理論授課為主,理論知識抽象、難以理解,學生厭學,久而久之學生會遠離課堂。另外,高深的理論知識在現場用得很少,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技術操作。教育脫離職業崗位的教學不利于學生就業,浪費了資源,不利于生產技術的提高。因此,院校要分析各專業工作崗位,要認真研究國家職業標準,根據要求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各專業的基本技能與專門技能要求。
2.1 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
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分兩個層次構建:一是較為松散的集團機制。通過邀請相關單位參加職教集團年會和就業工作雙選會,邀請企業技術專家開展學術講座,組織教師赴企業參觀調研等。校方主要解決學生參觀實習、頂崗實習和就業的單位資源問題,企業方主要解決人才招聘和產品宣傳問題;二是聯系緊密的大校園機制,實現學校與行業、企業的深度融合。
在大校園管委會的統一運作下,成員單位結合生產情況及時向學校發布實習項目,選派技術人員或能工巧匠到學校擔任為期一年的兼職教師指導實訓課程,選派技術骨干或生產負責人參與學校專業建設和實踐條件建設,與本專業教師共同制定技能訓練項目與評價標準,共同開展科研課題申報。學校則發揮智力優勢,根據企業需求進行訂單式人才培養,為成員單位開展崗位培訓、職業技能培訓鑒定、蜀水文化講座和成人繼續教育,為對方提供學術科研信息和指導咨詢服務,選派中青年教師到企業從事為期一年的工程實踐,共同實施技術革新和技術改造。
2.2 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及創新
邀請職業教育專家和行業、企業技術專家與專業教師共同研討分析典型工作任務和崗位職業能力需求,確定技術技能培養目標,構建項目化課程體系,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對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進行系統設計。并根據課程建設的需要,對實訓條件、師資隊伍等人才培養保障條件進行系統設計,最后經人才培養合作工作委員會年會審議批準后形成《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該人才培養方案立足于對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創建了“一條主線、三層對接、五項提升、進階入崗”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即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實訓環境與生產環境對接,頂崗單位與就業單位對接。依據主要就業崗位設計了水電廠電氣運行、電氣一次設備安裝與調試、電氣二次設備安裝與調試、電氣工程初步設計(擴大)和電力工程管理五個項目化教學課程,有針對性地提升專項職業技能水平。一年級學生通過進入大校園參觀與體驗,了解水利水電行業及就業崗位相關情況,初步識崗;二年級學生通過項目化課程和專題講座,強化職業技能訓練,獲得該職業應有的行業通用能力,逐漸近崗;三年級學生通過廠中校和校中廠針對就業崗位群開展的崗位職業能力專項訓練,努力入崗;畢業前夕通過5個月的頂崗實習,達到頂崗要求。
該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全程體現了“企業參與、多方論證”的指導思想,體現了校企共育共管的人才培養新要求,更符合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培養需要。
2.3 師資隊伍建設
在師資隊伍建設上,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提出“專兼結合,專任教師重在教學能力與實踐能力提升,兼職教師重在教學能力提升”的師資隊伍建設思路。通過“臺階式督導,進階式提升”方法提升教學能力,通過“項目導向”措施提升實踐能力,通過“提升技能”考核激勵機制提升技能等級。同時,針對教師成長,學院制訂10+1行動計劃之基本能力訓練計劃、教學成果展示計劃、科研成果累積計劃及骨干人才成長計劃,著力打造雙師團隊。下企業實踐教師比例達到54%,外出進修、培訓達到100%。
2.4 雙化基地建設
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按照“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的建設思路,著力推進“雙化型”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即企業化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和課堂化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將企業化的典型要素如崗位、規范、標準、文化等植入校內實踐教學;將企業的相關標準融入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將企業的“7S”管理規范應用于校內實踐基地管理,創設真企業工作環境,建設企業化校內實踐教學基地。
通過“雙化”型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實現教學組織過程和生產實施過程的“重疊”,實現教學評價標準和企業崗位規范的“統一”,實現教學課堂和生產一線空間的“互換”,推動“雙主體”培養。以“7S”管理規范引領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7S”即生產活動中的“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素養(Shitsuke)”“安全(Safety)”“節約(Save)”,其核心和精髓是素養,通過標準的制定和規范的實施,提高教師和學生的職業素質,切實實施符合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的典型崗位的學生輪崗實訓。
綜上,高等教育是我國工業化和生產社會化、現代化的重要支柱。因此,需要以校企合作、“雙化”基地建設保證人才培養質量,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意、創業能力,辦出本專業的特色。
[1]徐雯雯,郝濤,趙翔.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方案研究[J].山東工業技術,2016,08:293.
[2]尹四倍.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卓越技師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與實踐[J].職業,2016,1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