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震雷
衢州學院
創新教育背景下地方高等院校教育管理改革探析
史震雷
衢州學院
由精英化推廣到大眾化是我國高職教育的主要特點,對于管理對象的日趨復雜化以及人才培養目標的高素質的要求,使機遇和挑戰并存于地方高等院校的教學管理的實施過程中,所以我們一定要遵循“以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來進行地方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工作,各個團體和個人要積極的去參與進來,使教學管理體系不斷的得到改進并得到完善,培養能夠為我國的社會發展做出突出的貢獻的創新型的人才,使我國的現代化能夠順利的開展起來。
創新;教育;地方;高職;院校;教育;管理;改革;
社會生產及服務所需要的大量的技術型的人才都是由高等院校所提供的。學校在教育管理中注重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為了使社會的發展的需要最大程度的得到滿足,從而更好的為社會提供全面的、綜合型能力較強的人才,使得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得到有效的推動。
1.1 過于行政化的教學管理
學術管理與行政管理兩方面都屬于教學管理的主要的內容,對管理內容比較側重的是學術管理的突出特征,它的完成主要是得依靠老師,自由性、科學性以及探索性是其主要的特點。對管理機制比較側重的是行政管理,日常行政事務之中的表現是其主要的體現,可以合理的利用職權指揮和協調學術工作的是行政管理。但由于高校內部中兩者的運作是非常的不協調的,學術過于行政化的情況才能夠得以形成。
1.2 不完善的教學管理機制
逐年擴招是目前地方高等院校中的最為普遍的現象,對于大眾創新人才的培養與原有的教學管理模式已經出現了明顯的不適應性。教學管理中選課安排的過于的單一無味,以及教學方式采取的是“灌輸式”的方式,創新教育下的素質教育的要求不能得到很好的符合;不夠健全的信息員管理制度,不夠完善的信息反饋網絡,使得學生反饋的教學情況教學處不能夠及時的收集到,不能從本質上明顯的提高教學的質量,形成了協調性較差的教學管理系統。
1.3 缺乏高職特色的學生管理模式
高等院校的教育本科教育以及中專教育是不完全相同的,所以高等院校的學生管理模式和本科教育模式、中專教育模式相比必定要有所突破,高等院校的特色一定要充分的體現出來,但是分析目前高等院校的學生管理模式我們可以發現,高等院校的學生的管理模式和自身的教育特色沒有進行很好的進行結合,學生管理工作時效性沒有很好的得到發揮,有效的管理沒有很好的針對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高等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一般比較低,但是和中職院校的學生相比則要遠遠高于他們,所以對管理模式的照搬它是不科學、不合理的。
1.4 側重制度化、忽視人性化的學生管理
對高等院校的長遠發展有利的是實施學生管理工作制度化,但是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務就是進行創新性、實用型技能人才的培養,意識超前的學生是其管理的對象,所以在開展學生管理工作時,以制度化管理為主,人性化管理為輔的管理模式需要在學校內形成。
隨著普及化的教育以及地方高校的不斷擴招,使得高校的教學管理中存在很多的問題和弊端,為了更好的適應教育發展的需求,緊跟知識經濟時代的步伐,高校必須對教學管理制度不斷進行改革創新,科學合理的方法一定要制定出來,才能實現由挑戰向機遇的轉變。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嚴重缺失的拔尖創新型人才,使得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非常的緩慢,并且綜合國力的提升也在放緩。我國的高層次人才是非常的稀缺的,高層次的專業人才的數量嚴重的不足,并且質量十分欠佳,這個才是是最嚴重的,使得我國的發展過程面臨了眾多的困難與阻礙,使我國與相較于發達國家在研究成果的數量和質量上都是望塵莫及,并且在國家的科技競爭力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處于下風,使得我國科研成果及綜合國力的提高受到了影響。為了使高素質人才培養的要求得到滿足,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創造能力一定要提升。
3.1 科學管理體制的建立
高等教育保障是教學管理的實施,目標是提高教學質量,宗旨是培養人才。教學管理的良好的運營環境是由科學的教學管理體制所創造的。為了使科學制度的目標得以達到,必須站在地方高校本身的實際情況的角度,與管理學理論進行充分的結合,教學管理制度一定要制定,同時,與其他高校做好經驗交流,優點要借鑒。總結與反思老師要做好,而且學生組成的信息反饋網絡的構建要加強,準確把脈日常教學計劃。
3.2 對教育管理途徑方法與載體進行創新
在社會多元化的影響下,傳統說服教育與集中學習管理的方式與時代的要求已經不能完全適應,因此高等院校應對管理途徑進行創新,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要得到激發,黨員掛牌體制要推行,其他學生要在帶動下認真學習,校風校紀要自覺遵守,學校要具備良好的學習風氣。并且信息溝通的促進要通過科學的網絡技術來實現。通過專業的網站使得網絡教育管理具備更高的效率和水平,使得高職學生對新型學習模式產生較為濃厚的興趣,個性化學習需求得到滿足,使得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工作邁向一個新的臺階,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3.3 營造有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環境
我們在培養創新人才時要創造一個有利于人才得以孕育的良好先決條件,應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得有利于創新能力的養成和發揮的社會政治條件能夠很好的建立,同時為提高學生創新意識、精神和能力提供物質基礎。另外,學校對于文化交流的環境應該更加的努力去創造,不個體的活動不能很好的去闡釋人的一切的活動,社會的互動方面是其更好的體現。社會會影響個人的活動反映,內在以及外都會對其產生明顯的制約。
我國的經濟目前在高速的發展,創新教育的實施促進了精神層面的進步和社會財富的高速增長,所以我們要依托目前的創新型的教育體制,使得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的人才得到很好的培養,使社會的良好發展得到了很好的推動。
[1]文藝.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問題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3.
[2]沈文.高等院校創新教育管理中問題的探討[J].才智,2014,0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