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超
華僑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對我國下一階段的發展中,我國領導人曾經明確指出,需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發展社會,就要重視城鄉的基層自治化管理,基于基層管理建設著手,不斷的提高社區服務的服務作用,從而達到維護黨和政府人民群眾友好關系基礎之上,推進社會穩定發展[1]。城市社區服務管理工作的開展,已經成為當前我國政府實現與基層群眾直接溝通的依托載體。由此需要重視城市社區公共人力資源管理問題,探索當前社會發展新形勢下的城市社區人力資源管理方法,基于城市社區組織形成特殊性的群眾集合體。
在城市社區公共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開展中,社區實施有效人力資源管理,可以有效的在扶助弱勢群體的同時,改善社會群體所處的社會環境,同時能夠促進各項事業的發展,保障社會穩定發展。但是當前社區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開展中,人力資源的來源渠道相對較為混亂,傳統的社區工作人員主要是機關單位、事業單位所退休的相關群體,以及在近些年來下崗職工、畢業大學生等多種不同類型社會群體,也逐步融入社區公共人力資源隊伍開展中[2]。而選拔方式也存在較多不規范情況出現,現如今仍然存在絕大多數虛于表面的選舉方式。同時沒有制定相應科學、規范的考評獎勵機制,無法有效的對當前社區公共人力資源工作開展得以認同。也正因如此絕大多數地區都在完成社區管理工作中,做出了相應規章制定,但是當前的考核機制仍然存在諸多弊端[3]。此外也并無相應的獎勵機制,在整體的待遇方面,整體水平相對較低,無法激發社區管理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主動性。由此針對當前城市社區公共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開展中所凸顯的主要問題,本次研究所提出如下針對性改善策略。
針對城市社區公共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開展中,通過遵循正確的管理指標,逐步完善科學規范的選拔機制,從而有效的改變城市社區公共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本源[4]。那么在構建規范可續的選拔機制過程中,就應當遵循社區公共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開展需求,采用居民直接選拔、公開性招錄選舉以及聘民選等多種方式完成,同時還應當依照具體情況完成相應的人才流動機制。在完善選拔機制過程中,采用居民自選制度,可以通過完成民主化選舉方法,基于政府、居民以及社區之間的多方面共同努力。健全公開招考機制,從而更好的提升社區公共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專業程度。
在不斷完善城市社區公共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相關機制進程中,需要在完善教育培訓機構機制的同時,還要提升整體的公共人力資源基本能力素養水平。對于教育培訓機制實施不斷機制完善,是一個相對較為復雜的系統化實施過程,由此在工作開展中應當基于培訓需求、培訓內容以及培訓方法及相應的渠道,等多方面有效的制定規范性完整性實施方案,依照科學性的統計分析調查,最終有效的確定培訓需求,基于多方面著手有效利用有限的培訓資源。可以通過改進考評機制,構建全方面的考核體系,在所在地方性政府機構的輔助之下,針對政府的職能部門、社區工作、社區居民以及業主等多方面機構,都經過系列性的調研完成工作考評機制的制定。同時還需要依照不同的崗位需求,實施可視化、客觀化、透明化、精準化的評估體系。構建層級化的激勵機制,從而針對社區公共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開展好壞,設置專門性的獎勵。
2.3 增強基礎性設施條件
要想更好的開展城市社區公共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就必然重視管理工作者的能力。通過定期的開展培訓增強整體的管理工作則的能力素養。此外還需要借助福利、薪資待遇以及保險等一系列的待遇,來更好的將管理工作優秀的綜合型人才,在社區公共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開展中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首先通過將信息待遇加以確定,在提供相應福利時應當推行結構性工資機制。根據社區公共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所在的城市條件,依照當地的主要經濟水平,和社區公共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人員在具體工作開展中的相應績效,從而逐一的根據實際情況完成相關薪資報酬及福利的提升。除此之外還應當不斷的拓寬社區公共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人員,進一步的工作開展空間,重視在各方面職位選評中,適當的向社區公共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人員傾斜。與此同時還應當不斷的重視基礎性設施條件的增強,完善社區開展工作中的整體基礎,逐步改善社區化服務設施。
本次研究主要針對城市社區公共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開展中,當前的主要問題表現,提出相應的改善策略,確定階段性的工作開展機制,明確工作開展中的前提出發點,基于多方面的改善舉措,更好的推進我國城市社區公共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開展。
[1]郭晶.城市社區人力資源管理策略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3):68-69.
[2]王馨寧,索志林.城市社區非營利組織人力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科技創新導報,2017,14(16):200-201.
[3]張宗太.城市社區就業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2015(8):246-246.
[4]王芳,尤川梅,王斌,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剖析——基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績效評價現場預試驗結果[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1,04(2):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