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巍
中共濟南市委黨校
在文化傳承與再生過程中,有人用水對傳統文化進行比喻,“文化如水,成于無形,隱于其中,卻能凝結一切。”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文明的代表,是民族的血脈,更是每個國家人民的精神象征。如果沒有一個燦爛的傳統文化,國家的偉大就不能有效的彰顯出來。因此,在新時期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國需要做好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再生工作,從而提升我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近年來,我國已經站在了世界舞臺的正中央,如何在全球經濟發展一體化背景下提升文化的軟實力,是我國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國傳統文化傳承的關鍵所在,在于對傳統文化進行理性看待,通過龐大的自信力,對一些外來文化進行包容,并增加自身的發展空間。另外,我國在傳統文化傳承過程中,應以創新為驅動力,做到與時俱進,進而為傳統文化傳承工作創造良好條件。
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空間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壓縮,無法將文化價值真正體現出來。因此,我國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理性看待,在于眾多外來文化的交織和碰撞之中樹立強大的自信心,在融合和發展中將我國傳統文化價值充分體現出來,并將傳統文化在我國發展中的作用有效突顯出來。另外,我國需要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條件進行合理完善,強化年輕人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通過努力學習、積極拓展,將傳統文化中的應用價值有效突顯出來。與此同時,文化的傳承需要做到與時俱進,只有這樣,才能讓文化在社會發展中體現出價值,最終實現我國國民素質的有效提升,為社會主義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現階段,我國傳統文化在傳承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流失問題,讓文化保護工作的開展顯得十分重要。首先,我國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利用政策出臺對傳統文化進行保護,例如很多地方政府根據當地傳統文化的類型和重點內容,出臺了很多針對于傳統文化保護的法律條文,實現了文化保護工作的有效落實;其次,政府需要對文化保護工作提供資金援助,確保各地區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投入力度,從而為文化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完善的設施保障;再次,相關部門可以擴大對傳統文化傳承的宣傳教育力度,實現民眾思想意識的有效提升,確保人們可以站在文化傳承角度對傳統文化進行保護,以此來提升傳統文化的價值和地位。總的來說,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屬于一個漫長的過程,對文化的保護工作也需要持續不斷的開展。因此,我國在經濟發展中需要為文化傳承工作建立良好條件,從而讓傳統文化在傳承過程中受到良好保護[1]。
傳統文化的發展應該以傳承為基礎,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不斷滿足人們日益提升的精神需求。首先是文化的發展,在發展過程中應該以創新思維為主題,建立出新的文化傳承途徑,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基礎;其次,在文化傳承過程中應該以創新為驅動力,賦予傳統文化更多的現代氣息;再次,文化的傳承依賴于一種有效的物質載體,在傳承過程中,相關部門應賦予其更多的政策和物質保障,實現民眾參與積極性的有效提升。例如,在2010年虎年春節前夕,北京網絡媒體協會協同搜狐、網易等網絡媒體,開展了“風景這邊獨好——虎年網絡大過年”大型民俗專題活動,該活動從小年一直延續到大年三十,推出了八個民俗主題活動,為我國傳統文化傳承提供了良好的網絡條件。
從根本意義上來說,文化再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馬克思主義提出了物質決定精神的基本理念,將文化歸屬于意識形態領域。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往往影響著文化發展,而經濟生活方式的不同,往往也會再生出新的文化形態,我國在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中要求與民主的、開放的文化環境相適應,導致新時期的文化再生不可避免。另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構建中,會衍生出很多新的挑戰,這也讓傳統文化再生成為了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要求。例如,江澤民同志曾經在十六大工作報告中指出: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就是我國走向世界的一個過程,它不但可以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也可以在增強我國人民的力量。想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國需要利用文化再生,來增加我國人民意識形態的號召力,最終保證我國傳統文化在世界舞臺上綻放出色彩[2]。
首先,我國需要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角度,確保我國傳統文化行走在世界的最前沿。文化再生是民族發展的動力源泉,同時也能對人們的精神生活創建新的境界和高度。因此,在文化再生過程中,我國需要以自身物質和精神為前提條件,在不斷的變革之中對文化進行合理完善,做到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我國是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不具備較強的社會主義優越性。所以說,我國傳統文化再生需要立足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理想之上,為后世人民留下寶貴的文化財產。
其次,我國在傳統文化再生過程中,需要與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相結合。總的來說,文化的再生和文化繼承之間存在很大聯系,在文化再生過程中,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在新形式下汲取新的影響。文化具有很強的繼承性,無論是傳統文化,還是再生文化,都具備這樣的特點。總的來說,傳統文化對一個民族人的性格和精神產生著重要影響,在文化再生過程中,不僅要保證老百姓可以接受,還要具備很強的民族代表性。
從國際化發展形勢來說,文化的多元化發展有利于地球村的多種文化共存。例如,在冷戰結束之后,和平發展是世界發展的不變主題,同時也促使亞太地區進入了和平發展時期。在和平發展的帶動下,世界文化開始向多元化衍生,我國在世界上的經濟地位、政治地位也開始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從我國實際發展形勢來看,在經歷三十多年的改革開發發展,為我國后續的文化再生提供了堅實基礎。另外,由于發展速度的加快,我國也能將很多其他文化引入到國內,從而在東西方文化的交織過程中,新的文化得以再生。我國文化再生存在很多與時代相適應的成分,在五千年的文化傳承過程中,我國傳統文化有衰落時期,也有豐富時期,但總體的生機和活力并未受到較大影響。也真是由于我國傳統文化的這種優勢,為后續文化再生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3]。
綜上所述,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血脈,更是一個國家整體形象的良好表達,我國的歷史文化資源十分豐厚,這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再生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各民族人民需要將祖先保留下的傳統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嚴格按照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對文化傳承和再生的部署,加快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對文化混亂現象進行徹底清除,讓我國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
[1]彭耀光.齊魯文化傳承發展與培育新時期山東精神[J].理論學習,2017,(04):22-25.
[2]王杏丹,劉俊雅.“全域旅游”對民族地區的文化涵化影響與涵化路徑引導[J].中華文化論壇,2016,(09):142-147.
[3]田瓊,孔謙.在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電影評介,2014,(Z1):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