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洪英
伊春職業學院
近年來,隨著我省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不斷加快和深化,對大量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變得異常迫切。然而新增勞動力的結構性矛盾非常突出,畢業生就業難和市場上所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供給不足。因此,如何調整我省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對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促進區域經濟向前發展有重要意義。
據統計,截止到 2016 年底,黑龍江省共有普通高職高專院校 44所,與 2007 年相比增加了 10 所;開設生化與藥品大類、資源開發與測繪大類、材料與能源大類、制造大類和輕紡食品大類高校共有37 所,分布在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七臺河、雞西、鶴崗、雙鴨山、伊春、大興安嶺等市,其中有 20 所院校分布在哈爾濱市,4 所在牡丹江市,3 所在齊齊哈爾市,3 所在佳木斯市,大慶、七臺河、雞西、鶴崗、雙鴨山、伊春、大興安嶺等市均各有 1所;從總量上看就不能滿足黑龍江省主導產業發展對于人才的要求。
高等職業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培養符合需求的技能型人才。2016 年,黑龍江省普通高職院校專業在校比重排名前五位的專業大類中,與黑龍江省主導產業結構直接相關的專業只有制造大類,從總量上看,就與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的發展不相適應,滿足不了黑龍江省主導產業發展對于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與能源工業直接相關的專業為資源勘查類、地質工程與技術類、礦業工程類、石油與天然氣類、礦物加工類、能源類和電力技術類,其在校生數占高職高專在校生比重為 4.13%,與 2006 年相比上漲了0.36個百分點。與食品工業直接相關的食品藥品管理類和食品類專業,其在校生數占高職高專在校生比重為 3.14%,比 2006 年增加了1.63個百分點。
在 2006 年至 2016 年間,黑龍江省高職高專在學規模呈現出一種負增長的態勢,與主導產業相關的專業在學規模有46%呈負增長,高等職業院校培養的技能型人才根本不能滿足我省主導產業的人才需求。我省在位于我國東北部,氣候寒冷,經濟發展較慢,收入較全國屬于偏下水平,外省畢業生到我省就業的比例很低,對于我省需求量較大的高職高專招生比例下降的趨勢如不遏制,將嚴重影響我省主導產業人才的需求,進而嚴重制約我省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同時,從布局上看,我省的高職院校主要集中在哈齊牡佳四市,分布不均,不利于與主導產業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就近擇業。
另一方面,家長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認同度不高,不利于實用型技能人才的培養,高等職業院校缺乏核心競爭力,不利于充分發揮高職院校為地方經濟社會服務的能力。
高職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結構的關系較為緊密,作為社會公共部門的高職院校要接受政府在法律、政策和制度等方面的指導和調控。
1、統籌聯合地方高職院校,制定區域專業發展規劃。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專業在設置專業時都從招生數量的角度考慮,往往都是熱門專業各個學院都在招,冷門專業大家都不招,缺乏統一的規劃指導,所以導致專業發展不平衡。因此,地方政府應該站在全局發展的角度,統籌區域內的各所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和招收比例,站在為合理規劃區域人才發展戰略的立場上,制定科學的專業發展規劃,不斷完善其指導思想及原則,以促進地方高職專業設置的合理發展,為區域經濟輸送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另外,制定區域專業發展規劃要以當地經濟產業結構的情況為出發點,以地方人力資源發展規劃為參考依據,綜合我省高職院校的整體專業設置情況,并根據每所院校的特點進行專業調整,從而合理布局我省的高職專業。
政府作為協調社會發展各要素的權力部門,有責任為學校與企業搭建信息交流的平臺,使學校、學生和企業三者之間能夠進行充分的溝通交流,促進高職專業設置進一步符合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中第二十三條明確規定:“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實施職業教育應當實行產教結合,為本地區經濟建設服務”。因此高等職業學校在專業設置時,不僅要考量招生的數量,還要關注所設專業是否符合社會需求,能否為當地經濟服務。因此,學校角度來講,要想提升高職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的適應性,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1、立足于產業特點,開設符合市場需要的專業。
高職學校在設置專業時,要了解地方產業結構的特點,明確地方經濟的未來發展方向,專業設置要與地方主導產業相匹配,適當兼顧其他產業。同時,人才培養需要幾年的時間,學校設置專業時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對于新興產業和地方未來緊缺的專業要提前開設,這樣才能保持與地方經濟發展同步。
2、深化推進專業建設,注意與產業經濟的結合。
根據地區產業結構的特點進行專業設置后,如何進行專業建設就成了第一任務,專業建設中也要時刻注意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從而提升高職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的適應性。總之言之,學校無論從專業設置還是學科建設,甚至具體教學過程中都要切實地與當地經濟發展相聯系,密切關注經濟態勢,為當地經濟建設而服務。
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提升高職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的適應性不僅僅是政府和高職院校的事,還社會多方力量的共同參與。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企業和行業都是職業教育發展體系中重要的元素,它們在政府的引導下,有責任也有義務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的持續穩定發展。
行業協會應與學校密切聯系,加強溝通,發揮其在引領行業發展的過程中的巨大作用。企業應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加強與學校合作,與學校進行優勢互換。進一步推進校企合作。
總之,只有高職院校、政府、企業之間通過密切合作,互通有無,充分發揮能動性,才能使我省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相適用,才能使學校和企業實現共同發展,使高職教育的發展和地方經濟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