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駿
恩施州城鄉規劃設計院
宜居,就是指居住適宜,也就是人們在居住的過程中能享受到生活的舒適與和諧。宜居的概念最早出現在1996年聯合國第二次人居大會上,當時確定了“城市應當是適宜居住的人類居住區”的概念,并指出“宜居性是指空間、社會和環境的特點與質量”。從大的層面講宜居就要求居住區應當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優美的自然環境、良好的社會環境、先進的教育科技作支撐,為規劃區內的人們提供方便、舒適、安全、健康的生活環境,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與幸福指數。
宜居村莊是在一定地域范圍內,以農業及相關產業為主的地區,在空間結構及建筑布局合理舒適,生活配套設施完善,生態環境及景觀體系優美,具有較好的管理服務體系,建設文化鮮明且居民認同感與歸屬感較強的農村住區。
宜居村莊應當是能給村莊內的居民帶來方便、健康、舒適的農業生產生活場所,而且應當在空間、社會、環境多個層面同時具有較強的適宜居住性,以社會安定、生活富裕、生產便利、出行方便、環境優美為標準的地方。
整體性原則是宜居村莊建設的首要原則,區別于其他的設計思想,在建設之初就應當把握全局,統籌看待所有問題,規劃建設應當覆蓋到居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宜居村莊應當人為本,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為指導。具體而言,人為本的村莊應當要宜居,不僅要涉及居住的規模、空間結構、服務設施、道路交通、綠化等,也要注意協調家庭結構、社會經濟地位、行為模式及需求愛好等。
總的來說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要求遵守自然生態規律,并與大的城市系統一體化協調發展;另一方面,需要實現村莊內部與文化的生態化的可持續發展。
規劃和城市相比較而言,大多數村莊都相對比較封閉,這一特點使得其更好地保存了當地獨有的一些風土人情和民族特色,而且鄉村人民的生活習慣和人際關系也都相對比較穩定。所以在對村莊進行規劃的時候應該充分結合當地的具體特色來進行,避免出現千篇一面現象的發生,同時還可以有效提升當地居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一舉兩得。除此之外,在對鄉村進行規劃的時候還應該避免模仿城市格局現象的發生,而應該充分結合當地的一些民俗和民風來設計出具有獨特風格的村莊。
1)根據地區農業特色,建立規模化的產業布局發展模式,并結合相關產業進行布局;2)科學合理發展旅游業,一方面可以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使原住民獲得收益,激發他們對本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有助于保護傳統的村莊空間格局和傳統風貌;3)確保公共網絡體系的完整與合理,并與相鄰的村莊之間、開放空間等形成良好的協調關系,避免目前普遍存在的各自為政的狀態;4)合理的布置生產設施的位置,適當的分區設置,各區域之間形成有機的聯系,既相互分離又共融聯系;5)注重村莊生產生活部分的結合,合理進行整體布局與空間架構。
1)合理的道路交通網絡和組織方式:村莊內部道路與外部道路要符合規劃的要求,與周邊的城市道路形成有效的銜接,并在規劃中完善道路交通系統,確保各部分連續通暢;適度增加巷道的規劃設計,縮小各區域之間的聯系,增強道路的可達性、交通的滲透性。3)建立與公路交通之間的便捷聯系,合理布局空間節點,便于村民出行。在村莊內部增設公交站點,并增設公共服務設施與景觀設施,創造適宜的環境;4)合理布置停車設施,包括生態停車場以及自行車停放等。停車規劃可以采取多種手段,一是將汽車交通阻擋在村莊之外,在村莊入口、出入處設置生態停車場。二是將汽車交通引進自家宅院內,需要在住宅設計中有所體現。五是將汽車交通置于開放空間處,但并不能阻擋空間的使用,因此要根據情況進行設計規劃。
1)保護村莊內部及周圍的生態環境資源,充分尊重并利用具有保留價值的水域、地形、植被和道路等,劃定必要的生態廊道或視線景觀廊道,保證較高的人均綠地;2)村莊總體布局應當充分考慮對所在地區的氣候環境、光環境和風環境的適宜及優化,通過設計克服不利的環境因素,營造健康舒適的住區環境氣候;3)注重節能環保與資源的合理利用。結合地方氣候條件,積極推廣太陽能、沼氣等清潔能源的使用,并提倡雨水收集及垃圾的分類收集,加強廢棄物的回收利用;4)強化邊界空間的設計營造,利用天然河道、綠化及建筑等要素,采取多樣化設計手法,加強村莊的完整性,同時打破邊界空間結構,利用邊界模糊化、中也化與面域化等策略激發村莊內部環境,加強內外的聯系與滲透。5)構建步行街、林蔭街道等生活街道體系,從功能、尺度、界面等多層次入手,打造生活性、趣味性街道空間,并形成內部的有機聯系,豐富街道景觀,并使村莊內部的開放空間合理化,使住宅、農田、景觀之間形成良好的聯系。
總之,目前,資源過度消耗、環境問題加劇等情況日益嚴峻。農業生態系統退化嚴重,農村人居環境臟亂差現象較為突出,因此需要重點加強村莊規劃研究,從而實現并推動鄉村人居環境改善,建設幸福美麗鄉村。本文主要分析了宜居理念下的村莊規劃設計,以期提供一些借鑒。
[1]劉正恩.城郊旅游型村莊規劃設計研究[D].天津大學,2016.
[2]仇保興.生態文明時代的村鎮規劃與建設[J].住宅產業,2016,(05):10-16.
[3]高福辰.基于文化比較的村莊規劃與設計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