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穎
齊齊哈爾港華燃氣有限公司
在使用城市燃氣的過程中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可能導致燃氣泄漏,所以要依據不同的影響因素評估管道使用的環境風險。一般而言,環境風險評估工作可以從風險識別、源項分析、后果計算及風險評估4大方面來開展。
評價城市燃氣管道環境風險前,最重要的就是風險識別工作的開展。生產設施、危險物質與風險類型識別都是風險識別的主要內容。在收集、整理并分析數據的過程中,能夠明確了解管道風險位置,并掌握風險物質與風險類型。
在城市燃氣管道環境風險評價當中,源項分析的主要內容包含兩點:其一,最大可信事故的發生幾率;其二,危險化學品泄漏量。而最大可信事故具體指的就是在所有預測事故當中,對生態環境帶來危害程度最大的事故。對于城市燃氣管道來說,最大可信事故指受管道破裂影響而引發的火災以及爆炸事故,在計算的基礎上獲取最大可信事故發生幾率。在燃氣管道事故發生的情況下,其內部燃氣泄漏的速度和管道壓力之間是呈正比例關系的,但是與事故發生時間則呈反比例關系。為此,可以將虛擬情況作為參考來計算危險化學品泄漏量。
一旦城市燃氣管道出現事故,就很容易損害附近事物以及人身安全。通常來講,環境風險最常見的類型就是火災與爆炸,因而需要對火災與爆炸事故發生以后的結果展開相關性的計算。其中,火災與爆炸事故形成火焰與災害輻射的范圍有所不同,所以在實際計算的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各自系數對損害的范圍與程度進行計算。
1.4 風險評價
根據上述程序分析并計算相關數據信息,并科學評價城市燃氣管道環境風險。與此同時,應將火災與爆炸事故發生對于人員和生態環境帶來的損傷程度作為參考依據,合理地劃分事故周圍層次,對危害事故危害的程度進行準確地計算。在此基礎上,充分考慮燃氣管道事故發生狀態下形成火焰與沖擊波所破壞的具體范圍,進而深入分析城市燃氣管道環境風險。
在設計城市燃氣管道的初期,應當制定并實施科學的事故風險防范對策,科學選擇管道線路和埋深。第一,如果埋地燃氣管理和其他管道或者是電力電纜進行平行敷設的過程中,必須要保證間距與工程設計規范規定要求相吻合。第二,如果埋地集氣管道和其他的管道交叉設計,那么垂直凈距離應超過0.3米。若出現了小于0.3米的情況,則應當在兩個管道之間設置較為堅固的絕緣隔離物。對于管道交叉點兩側延伸超過10米的管段,需要選擇使用最高的絕緣等級,第三,當管道和通信電纜以及電力電纜交叉的情況下,要保證垂直凈距離超過0.5米。對于交叉點兩側延伸超過10米的管段,同樣需要選擇最高的絕緣等級。第四,如果管道經過容易受水沖刷的河岸,必須要及時采取保護河岸的相關應急措施。第五,開展穿越工程項目的過程中,要保證護岸工程的施工作業不會影響水流的順暢性,同時也不允許對穿越管段進行淘刷。如果穿越的沖溝深度較深,則應當在其邊坡位置設置截水墻亦或是截水溝等。第六,在管道跨越工程項目中,應科學合理地設計人行檢修通道,與此同時,要在通道兩側設置手扶的欄桿,保證欄桿的高度超過1.2米。第七,當管道穿越隧道的時候,需要對管段穩定性以及變形補償高度重視,并在隧道內部采取堵排水的相關措施。第八,管線安全標志應健全,同時科學合理地設置較為醒目的警示設施,盡量降低第三方的破壞。
在燃氣管道施工時,需要對施工現場進行科學妥善的管理,并做好燃氣管道施工質量控制。相關工作人員應對現場設備、材料及工藝流程嚴格把關,堅決杜絕低劣材料應用到施工中去。此外,有關部門還應當科學管理好現場人員,要求施工人員嚴格依據相關規范的標準要求進行操作。
施工單位應安排專業的技術人員臨時抽查或定期排查燃氣管道隱患,從而提高施工人員的責任感。在對燃氣管道進行排查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存在安全問題,應當第一時間報告給相關部門,盡快將安全隱患問題解決掉。尤其是在城市燃氣管道事故頻發的區域,需要對其進行重點排查,將具體的排查任務明確落實到相關部門及相關人員身上,將排查工作落實到實處,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安全事故的發生率。
為了進一步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需要對管道檢查的工作情況進行科學的監督,從而不斷提升檢查工作的效率及質量。可以依據檢查工作的具體成效構建出科學合理的獎懲制度,來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對管道檢查內容實行量化標準,可以在開展監督工作時依據檢查工作的要求及內容評估已經完成的工作情況,最終依據評估的結果對檢查人員進行相應的懲罰或獎勵。
城市燃氣管道的安全問題與城市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一旦燃氣管道發生安全事故將對周圍的環境和人員造成巨大的危害,所以要對燃氣管道的環境風險進行評價,并對燃氣管道進行有效的安全管理。在燃氣管道的設計、線路選擇、施工安全、施工質量、管道檢修等方面加強對城市燃氣管道的環境風險管理,及時排除安全隱患,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1]張一鳴.天然氣規劃環評中的環境風險評價方法研究[D].南京大學,2016.
[2]章康康.城市燃氣管道環境風險評價和管理探討[J].化工管理,2014,(2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