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慧
渠縣環境監測站
從2009年8月陜西鳳翔縣事件首次爆發,這幾年來兒童血鉛超標事件頻發,受到“血鉛超標”侵害的兒童越來越多,媒體報道的觸目驚心的污染場景以及當地兒童被查出血鉛含量超標的事實,這一幕幕場景讓人感到沉重與無力,而導致這些環境侵害事件頻發的主要原因在于環境監測技術存在極大的漏洞,這些漏洞是導致我國環境監測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
自2015年初新環保法實施以來,重點企業均被要求安裝環境監測設備,但是部分地方環境管理部門為了“一步到位”地實現環境質量達標,“簡單粗暴”地緩解考核壓力,地方政府對環境污染造假企業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成為數據造假者的幫兇。“假數據”背后是“真污染”,在監測數據造假背后,暴露的是我國環境監測領域的諸多漏洞與短板,這些薄弱環節一日不補,假數據便會越發肆無忌憚,成為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惡疾”與“腫瘤”。
當前,環境監測信息無法共享,雖然監測領域相關部門爭先恐后介入,但是監測工作嚴重交叉重復,有些領域則無人問津,出現了空白和真空地帶,由于部門利益之爭,嚴重阻礙了環境監測事業的有序發展。以地表水監測為例,環保部門和水利部門均對江河湖庫等地表水水質進行長期、系統的監測,并且發布了水質監測信息。但是雙方的監測數據卻無法實現共享,導致兩部門監測工作嚴重交叉重復,數據矛盾不斷。由于各部門對環境監測職責理解不同,都以本部門職責范疇為幌子,各自開展行業性環境監測,而且部門之間監測活動相對封閉,缺乏聯合協作機制,成果和信息難以實現共享。
我國環境監測發展嚴重滯后,許多地方的監測站連基本的辦公場地都沒有,更談不上實驗室,很多下達到基層的監測任務很重,由于專業技術強,但基層人員參差不齊,很難達到理想化的要求水平,因此監測站能力建設迫在眉睫。環境保護是全球關注的焦點,積極利用科學監測儀器對環境進行監測,通過分析數據制定出合理的治理方案是環境治理的重要途徑,作為生態環境監測的一大重要“把控”手段,監測設備在環境整治過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當前環境監測部門積累了大量環境監測第一手數據,但是環境監測信息系統更多仍停留在單機、CS聯網、手工處理的低層次階段,數據分散,利用程度不高,難以實現數據的共享,導致環境監測技術水平低,極大地限制了環境監測技術的深度發展和提升。
改善環境監測技術存在問題的對策分別如下:
針對環境監測技術存在數據造假問題應當加強監督,嚴厲查處。對環境監測造假行為“零容忍”,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懲處一起,才是應對數據造假的正確“姿勢”,一旦發生數據造假行為,必須一查到底,真正斬斷造假利益鏈條,大幅度提高違法成本。另一方面,需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形成“天網”,確保環境監測不存在巨大漏洞,更沒有漏網之魚,作為監管部門應當強化干部職工的法律意識、“紅線”意識和職業道德意識,加強問責機制,加大懲罰力度,對于弄虛作假企業及管理者進行強有力的打擊和懲處。
針對有關部門之間、地方之間以及地方與省級之間監測數據集成聯網與共享不足,環境監測信息發布渠道不統一等問題,應實現區域聯網,會同水利、國土、農業、林業、氣象等部門,在重點監管區域以及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區和其它需要特別保護的生態環境區域規劃布設監測點位。依托“互聯網+綠色生態”工程,建立數據挖掘分析體系,建立健全涵蓋大氣、水、土壤、噪聲、輻射、生態等七大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另一方面,需建立環境應急監測決策支持系統,完善環境風險源數據庫、應急裝備庫、人員庫、案例庫和專家庫,實現環境應急監測信息的資源共享。
隨著環境保護事業的不斷發展,為了有效解決環境監測技術發展低的問題,近年來很多環境監測站和軟件開發公司先后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開發了不少環境監測軟件和系統,促使環境監測工作得到迅猛發展,促使環境監測領域不斷擴展,監測手段不斷翻新,不斷提高環境監測技術,使監測實驗設備和條件不斷升級。另一方面,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需要培養專業技術人才,提高監測人員綜合素質,鍛造新型專業技術隊伍,這是環境監測部門的一項重要任務,不斷提升環境監測能力和水平,尤其要在監測規劃、能力建設、人才培養、業務經費等方面爭取國家支持。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生產與生活的基本條件,隨著工業化進程加速,人類不合理的生產、生活等行為給生態環境造成極大威脅。當前,我國環境監測技術存在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嚴重、環境監測信息無法共享、環境監測技術水平低等問題,本文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和闡述,并且提出加強監督,嚴厲查處、實現監測信息集成共享、大力提升環境監測技術等對策,確保環境監測技術的可行性以及合理性,為當代環境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1]環境輻射監測中一些關注問題的討論[J].宋海青,黃乃明,陳志東,陳文濤.輻射防護通訊.2015(03)
[2]淺論基層監測站環境監測管理現狀[J].吉軍凱.經營管理者.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