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音
如果我對你說有人會幫助你的話,你的腦海里會出現一個怎樣的形象呢?大多數人會將幫助這個詞與交通協管員、機場旅客引導員等職業聯系在一起。周圍有能給你幫助的人,的確是件很好的事情,但他們很少是負責人,人們是這么認為的。
丈夫和我在給第一個孩子取名的時候,找了一本介紹對名字的心理反應的書看。我們很震驚地發現,我們所選擇的名字貝琪,在樂觀和助人方面排位很高;第二選擇伊麗莎白,在智力和權力方面排位很高。由于我很不屑助人,所以在最后一刻將女兒的名字改了。伊麗莎白永遠成不了貝琪,因為我想讓全世界都把她當作一個聰明的女強人。
結果證明,我創造了一個絕對不準確的二分法。最近有研究表明,助人實際上是成功的一個關鍵支柱。
著名作家、沃頓商學院教授亞當·格蘭特,在一篇論文中概述了哈佛大學對美國情報體系做的一項研究。格蘭特寫道:“理查德·哈克曼領導的團隊想確定讓情報單位工作有效的因素。他們通過對64個情報單位的數百名分析師的調查、訪談和觀察,然后將這些情報單位從最好排到最差。”
“他們確定了那些他們認為是驅動一個單位效率的綜合因素清單,而在解析了所有的數據后才發現,最重要的因素卻不在他們的清單之內。那個關鍵因素,不是有一支成員穩定的團隊,或者合適的團隊人數,也不是有一個清晰的、有挑戰性的以及有意義的愿景,更不是明確的角色、職責、適當的獎勵、認可或者強有力的領導。相反,團組工作效率最強的預測因素是分析師相互間給予的幫助量。”
助人不應該僅僅是有就好,而應該是一種必備品。很可惜,大多數機構都低估了助人的重要性。事實上,領導者創造的體系通常都會促進助人的對立面。請想象一下,喜助人的貝琪在排位上遠高于聰明的伊麗莎白。然而,一位典型的經理更可能是給顯示個人智慧的人加薪和升職,而不是給那些實際上為團隊做出更大貢獻的人。
格蘭特在題為《給予者決定一切:企業文化的隱藏維度》一書中引用了印第安納大學菲利普·普德薩克夫教授的研究結果,展示了“員工間互助的頻率可以預測出藥店和零售店的銷售收入,銀行的利潤、費用,客服、咨詢和工程企業的創造力,造紙廠的生產力,以及餐館的收入、運營效率、顧客滿意度及服務質量”。
當員工被迫要互相看排名高低并必須競爭資源的時候,他們就很少愿意相互幫助。我父親過去常說:“助人的人不一定非得是低等級的人,我做好了自己的工作,我幫助他人做好了工作,他人也會是高等級的人。”
希望創建給予者文化的領導者必須創造一種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員工要能覺得他們的需要得到滿足,每個人都把其他人看作是解決問題和幫助客戶必不可少的一員。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家的伊麗莎白既樂于助人,又很聰明,她從不屈從于她好意的父母曾一度相信的那個錯誤的二分法。
如果你想創造成功和快樂,那就廣為傳播助人這個詞吧。助人并非屈從,它其實是最快的成功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