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瑞雪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10-000-01
摘 要 按照黨的有關規定,黨組織和黨員應采取屬地管理原則。長期以來,國網臨朐縣供電公司供電所黨支部及大部分黨員隸屬各鎮街黨委管理,農電員工黨員組織關系分布在其戶口所在地。鎮街黨委負責供電所黨建工作的指導檢查考核,而業務指導和行政管理則由公司承擔,形成了業務、黨建“兩張皮”現象,黨建工作的組織優勢、政治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
關鍵詞 標準化管理
一、解決問題的工作思路
堅持“三個有利于”(有利于加強黨組織建設、有利于黨員教育管理、有利于農電員工隊伍穩定)原則,以“三統一”(統一“三個建設”、統一“三大標準”、統一“三項舉措”)為主要措施,解決供電所黨建“四不”(供電所黨建機制不完善、制度不規范、管理不精細、黨員歸屬感不強)難題。
二、基本做法
(一)統一“三個建設”,夯實供電所黨建標準化管理基礎
1.統一組織建設,實現黨組織全面覆蓋。一是單獨建立黨支部。3名以上正式黨員的8個供電所,單獨建立黨支部;正式黨員不足3人的供電所,與農電員工黨員建立了3個兼合式黨支部,實現了黨組織在基層供電所的全面覆蓋。二是配齊配強黨支部班子。按照組織程序,召開支部黨員大會,選舉支部班子,委派供電所黨支部書記擔任農電員工黨建指導。
2.統一陣地建設,保障活動正常開展。一是建設“先鋒引領工作室”。根據供電所場所情況分別設計,建設先鋒引領工作室,配齊黨員教育學習必須的硬件設施、電教設備。二是建設“創新工作室”。建成了以譚焱、張建、馮紅濤等優秀農電員工命名的創新工作室,大大增強了農電員工隊伍對企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三是建設“文化廣角”。建立安康廣角、知識廣角、服務廣角、溫馨廣角、愛心廣角等具有品牌效應的五大類文化廣角群,為農電職工學習提高、休閑娛樂提供場所。
3.統一制度建設,明確工作職責和內容。一是明確工作職責。供電所黨支部將農電員工黨員納入管理范疇,切實履行黨員教育管理、發展黨員、文明創建等黨建工作職責;二是明確管理內容。供電所黨支部嚴格按照《黨建“小指標”競賽考評細則》要求,落實“三會一課”、民主評議等黨建工作制度。
(二)統一“三大標準”,管控供電所黨建標準化建設過程
1.統一工作標準,明確任務目標。一是制定標準模板。農電黨總支按照黨建責任制考核標準和要求,下發了換屆選舉、發展黨員等26項重點工作標準模板;二是加強計劃管理。按月分解下達黨群工作計劃,指導供電所黨支部開展好黨內組織生活、文明創建等活動。
2.統一管理標準,實施嚴格管控。農電黨總支嚴格履行管理責任,制定下發了《黨支部對標管理辦法》,將黨建工作納入供電所綜合業績考核體系,與行政工作同部署同考核,有效避免了“兩張皮”和“一手軟一手硬”問題。
3.統一考評標準,促進管理提升。一是日常考評。日常考評每月進行一次,主要針對思想動態分析、宣傳稿件提報等臨時性工作任務;二是集中點評。集中點評內容涵蓋政治理論學習、組織生活制度落實等,每季對供電所黨支部階段性工作進行全面評價;三是年度評價。月度、季度考評結果分別按照50%的權重加權平均即為年度綜合成績,并作為評先樹優、崗位晉升的重要依據。
(三)統一“三項舉措”,保障供電所黨建標準化扎實推進
1.思想教育聯管。推行供電所黨支部包靠制度,每名支部成員分別聯系一名正式員工黨員、農電員工黨員,詳細了解包靠對象的思想狀況、關注焦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疏導、解釋工作,確保員工隊伍和諧穩定。
2.組織生活聯開。各供電所黨支部按時組織正式員工黨員、農電工黨員,同步參加“三會一課”、民主評議等黨內組織生活;每月開展一次專題學習,重點講解國家及企業重大會議精神及決策,強化對農電黨員的教育、監督。
3.文化活動聯動。農電黨總支統一搭建文化活動載體。先后圍繞“善小365”“電網先鋒黨支部創建”等主題實踐,先后開展“六個善待 助推發展”等配套活動,廣大黨員積極投入到農網升級改造、供電服務等工作中,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
三、主要成效
(一)管理模式更加科學,建立了供電所黨建工作新機制
將標準化理念導入基層供電所黨建管理,規范了供電所黨支部組織建設、制度建設、陣地建設,統一了管理內容、工作標準和業務流程,公司黨建工作真正做到了上下一體、同步實施、工作聯動、責任聯擔。
(二)監督約束更加嚴格,鍛造了廉潔高效的農電員工隊伍
通過強化思想教育、文化引領和組織監督,廣大農電職工政治素質、業務技能、服務水平快速提升。農電員工遵紀守法率保持100%,公司優質服務評價指數全省第一。
(三)創新創效更加踴躍,創造了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農電黨員工作積極性大幅提升,研發的“三級平衡法”降線損、山區單柱式臺架等12項創新成果,為企業帶來了顯著效益,譚焱榮獲山東省“最美青工”。沂山巡線工李懷成、張義通入選“中國好人”。
(四)黨群關系更加和諧,營造了共謀發展的企業文化氛圍
實施黨建“三統一”管理,在企業與農電員工之間搭建起溝通理解的橋梁。農電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大大增強,增強了企業凝聚力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