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梅
中圖分類號:F243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10-000-02
摘 要 科研院所職工從事著科學研究、科技創新的重大使命,其工作性質具有艱巨性和長期性,工作的高強度和高要求,以及科研人員自身存在的一定的心理特質,很容易產生心理壓力,繼而會造成心理健康問題。維護職工心理健康問題是當前科研院所的一項重要工作,關系到人才隊伍建設、家庭和諧融洽、單位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作用。
本文對科研院所職工心理特征,心理問題的誘發原因進行了分析,并對心理健康維護進行初步的探討。這對其它科研院所職工心理健康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 心理健康 EAP
科學研究作為一項探索未知的人類活動,其艱巨性、長期性使任何一項成果的獲得,都需要科研人員在智力和精力上付出超人勞動。攀登學術高峰為科研人員帶來無止境的追求與快樂,但如果不能合理規劃與調解,工作就會成為吞噬時間與精力的黑洞,就會造成終日勞頓、心力疲憊,長期以往就會造成心理問題。科研人員面臨的心理問題對于健康的危害遠遠大于生理疾病,并隨著社會問題的凸顯引起更加嚴重的問題。
一、科研院所職工心理特征
科研院所職工思想個性顯著,具有較高的知識素養和強烈的成就感,在心理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
(一)重視科研成就的價值取向
在科研院所中,科研工作是一切工作的核心,科研人員最大的愿望是通過艱苦的努力來獲取科研上的成功,無形中造成了價值取向上的單一性――即把科研上成功與否完全等同于個人價值是否得以體現。價值取向上的單一,會使部分科研能力較強的人員容易產生較高的志向水平(或期望水平)和自我概念上的偏差,即“強者”的自負心態,而使另一部分科研工作受挫或是能力較弱的人員同樣產生自我概念的偏差,即“弱者”的自卑心態,但無論何種形式的自我偏差都有可能引起心理上的沖突甚至是心理上的障礙。
(二)動力與壓力過重引起內心沖突
從事科研工作既有動力也有壓力。動力主要來自環境與自身兩個方面,“科技報國、奮勇爭先”的濃厚學術氛圍是一種外部的推動力,而科研人員獲取科研成功以及實現自我價值的人生追求則是其內在的動力。內在動力是決定性的因素,而外部動力必須通過內在動力才能起作用。單位領導對科研人員的高標準與嚴要求,科研人員自我概念和自我評價上的偏差,價值取向上的單一,且缺乏其它一些也能夠展現科研人員個人價值與能力的人生舞臺。(如社會活動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這些都容易給科研人員造成心理上的壓力。當這種心理壓力過重時,比如過分追求成功與害怕失敗,過強的競爭意識與缺乏合作精神,志向水平過高與現實能力不足等等,這些都很容易引起心理沖突甚至導致心理障礙。
(三)社交需要滿足上的相對匱乏
科研院所的職工的社會交往相對狹小單一,人際關系單調,社會活動太少,這些都嚴重影響他們正確的人際交往態度的形成和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一旦出現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他們多是羞于啟齒或是自我封閉狀態,難于從周圍的人群或是其它機構中獲得社會支持,還有不愿意參加社會文娛體育活動匱乏,相互溝通機會的不多,使社交范圍狹小,需要滿足相對缺乏,這些也容易引起心理困擾和心理沖突,并有可能引發心理障礙。
二、職工心理問題的誘發原因分析
科研人員工作壓力普遍偏大,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在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精神病性等方面表現比較突出。通過心理測量和個體心理咨詢,我們發現,科研人員的壓力來源主要來自于以下方面:身體不適、比較典型的A型人格、知識更新和技術瓶頸、工作與個人生活的沖突、人際關系、上下級溝通不暢、領導的期望以及自我規劃帶來的壓力。
(一)身體的不適
科研人員由于工作高強度、高負荷的運轉,加之缺乏相應的運動,普遍存在肌肉酸痛以及呼吸、消化等系統的不適。40歲左右的骨干員工,身體狀況欠佳,這就是與工作壓力大、運動少有很大的關系。壓力會出現一些身體軀體化癥狀,同時影響了免疫系統,從而使其他系統,如消化、心血管、泌尿、呼吸、神經等系統也會受到不良影響。比如學生在學習壓力很大的情況下,免疫球蛋白的分泌減少,上呼吸道感染的機會增多。壓力導致免疫系統損害,長期的身體不適如不重視調整,最終就會轉換成職工的心理壓力。
(二)比較典型的A型人格
科研人員中存在一些比較典型的A型人格,他們有著較強的成就動機和強烈的競爭意識,想多做工作,多出成績。有時候做事比較匆忙,速度比較快,具有一定的時間緊迫感,但是脾氣有點急躁,情緒穩定性不高,在某些情況下會產生敵意情緒。他們過分努力地工作,注重自己的未來發展,不斷地為自己確立新的更高的奮斗目標。他們過分嚴格要求自己、追求完美主義,追求極致,希望得到別人的贊許和認同。一旦沒有達到奮斗目標就會產生的強烈挫敗感,引發自責和自卑,長期以來就會產生心理壓力,會造成強迫、焦慮等表現。A型人格的人員應激反應強烈,容易得冠心病,消化道疾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
(三)不能正確認識職業生涯規劃
剛參加工作或是從事科研工作年限不長的年輕人,大多對工作充滿熱情,期望得到社會的認可,但由于工作經驗以及自身的學識、能力等原因,一旦得不到領導重用,則會產生壓力。他們在職業生涯的低谷或飽受工作壓力之苦時,就會對研究工作產生倦怠,工作滿意度與成就感隨之下降,甚至患上工作枯竭癥。問題的癥結在于未能正確認識職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必須把握自己的理想來確定職業定位,用發展的眼光來制定最適于自身發展的職業規劃,職業發展必定是循序漸進的,決不容抱有一蹴而就的僥幸心理。
(四)人際關系不協調
科研人員往往因專注于學術研究而忽視基本的人際交往、內心的追求與生活的品質。繁重的研究工作使科研人員承受著種種寂寞與艱難,失去了許多娛樂的時間。同時,社交恐懼、信息強迫、不公正待遇等形成了多種心理疾病伴發的現狀,社會矛盾、上下級壓力、家庭沖突形成的焦慮、內疚、自卑、怨恨都會成為心理健康的隱性殺手,使人的心理更加脆弱。外地職工(尤其是未婚青年或兩地分居者)普遍感到孤獨,缺乏溝通交流的對象,部分職工因為子女的問題,已婚的職工家庭和事業有沖突的現象較多,長此以往,日積月累埋藏下了眾多隱患。
三、科研院所職工心理健康維護
科研院所科研人員的心理健康問題隨著社會大環境已經日益凸顯,必須正視這些問題。因此,新時期新形勢下,維護科研院所職工心理健康是一項義不容辭的任務。
(一)開展科研人員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心理承受力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那些科研技術強但自視過高,追求完美主義目標而造成理想自我與實現自我差距過大的人員,那些在遭受挫折不能正確對待的的人員應早發現并實行重點干預。古羅馬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曾經指出“人們并非被事物所困擾,而是被他們對事物所采取的觀點所困擾。”這就是說,心理健康與否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們對客觀事物態度。所以,維護心理健康,要學會對社會、對人生持有正確和積極的認識,面對任何事有著客觀的分析,客觀地看待自己(包括接受自己的缺點和短處),學會關心、理解他人,改善人際關系,增強人際交往能力來促進人際關系水平的提高。自身培養開放的心態和開朗的性格,加強修養、調控情緒,學會正確面對失敗和挫折,在戰勝困難的過程中不斷增強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同時,科研院所要加強對科研人員的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通過知識講座、文化沙龍、心理論壇等多種形式,內容涉及職業生涯發展、壓力與情緒管理、親子教育、愛情婚姻家庭、人際關系交往等方面,目的在于幫助職工了解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能更好地面對工作生活中的壓力,追求高幸福感的人生。
(二)加大基層管理者心理知識的運用
隨著社會對職工心理健康的密切關注,基層單位領導對心理健康也有了新的認識,要重視廣大科研人員的壓力與情緒管理,幫助職工及時解除心理問題,合理調整工作強度,創造一個和諧、寬松的工作環境。要努力學習掌握心理學的一些基礎知識,對科研人員的特質有所了解,正確了解他們的心理波動期,分配工作時做到人崗匹配、人盡其才。同時,在管理中運用心理學知識,根據職工不同的人格特質來正確的做思想工作,摒棄那種只關心科研任務的完成而忽視人員培養的思想,那種只重視科研上的“成才”而忽視人格(包括態度、情感、價值觀、人生觀等)全面發展的觀念。基層領導還要具有觀察力、預警力、判斷力,應用心理學知識和現代信息技術從多角度系統地關注和維護職工的心理健康,界定職工心理健康狀況,定期實施壓力監控及壓力預警。
(三)深化EAP工作,開展職工心理輔導
職工心理健康輔導是科研院所EAP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聘請經驗豐富的心理咨詢專家提供專業咨詢指導,關注職工的心理健康,幫助員工緩解心理壓力,及時發現并疏導心理障礙,并對已產生的心理疾病提出治療意見,保證職工以良好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工作之中。
在個體咨詢方面,定期邀請心理咨詢師進行駐地咨詢,對存在心理困難的職工進行心理干預;在團體心理輔導方面,針對職工普遍關心的問題,設計心理輔導方案,邀請團體心理咨詢進行團體心理輔導。在素質拓展方面,可以邀請相關機構,系統的開展增進職工團隊凝聚力、促進溝通交流、提升職業價值感等的素質拓展活動,對職工的心理問題進行預防,提高職工的心理健康水平,耐挫力及心理彈性。
科研院所可以設置職工心理咨詢室,內設生物反饋儀、音樂放松椅、宣泄室、沙盤游戲等,讓職工通過不同形式的體驗來釋放情緒,緩解壓力。同時可以開展職工子女心理關愛項目,采用團體輔導、夏令營、親子活動等方式進行,內容涉及自信心、耐挫力、溝通交流、團隊合作與信任、情緒調節等,目的在于通過對職工子女的關愛,提高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切實解決職工的后顧之憂,營造快樂溫馨家庭。
(四)構建團隊,建立一支心理咨詢師隊伍
心理咨詢師的隊伍不僅僅局限于外聘專業團隊,還需不斷擴展,建立一支科研院所內部的心理咨詢師隊伍。采用重點培養方式,鼓勵一批熱愛心理學的職工走上這條道路,考取國家心理咨詢師后逐步開展心理咨詢工作,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不斷錘煉專業和實踐能力。這支隊伍熟悉單位工作性質,對科研人員的特質也有所了解,就是本單位的“活資源”,可以及時發現職工的思想動向,建立預警機制,及時介入,解決單位職工的心理困惑。隨著后期的不斷發展,還可以建立梯隊式的人才結構,形成正能量效應,帶動更多的職工參與進來。
職工心理健康的維護是一項固本強基的工程,只有在充分認識到職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充分了解科研院所職工的心理特質,深刻認知心理問題的危害及產生的原因,才能針對性地做好職工健康維護工作。科研院所應該以職工個人自我健康的教育維護和單位EAP工作相輔,深入推進科研院所職工心理健康工程,幫助職工構建和諧的心理環境,最終達到提升組織績效、單位共贏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