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勤慧
陰冷的風,潮濕的空氣,生活在南方的人對這樣的冬季再熟悉不過了。而濕寒之氣也在這個時節最易入侵人體,對付它們溫灸是再適合不過的了。溫灸有溫經散寒的作用,借助灸火之力,溫通經氣,行血散寒,對寒濕痹痛、沉寒冷結有不錯的療效。同時,艾灸還有防病保健的作用,有胃寒困擾的人,小肚子常冷痛、犯痛經的女性不妨在冬季時不時地灸一灸,能溫陽補虛,調理不適。
01懸灸、隔姜灸,哪種溫灸方式更安全,不易燙傷?
A:隔姜灸雖然效力強勁,但姜的厚薄有講究,在家進行稍不得法容易燙傷。因此懸灸更好。將艾條點燃的一端在施灸部位上方一上一下,忽近忽遠地進行,這樣灸火之力較好控制,不易燙傷。艾灸時不能刻意追求溫度高,以局部潮紅、感覺溫暖為標準。一般以一個穴位20分鐘為宜。
02:家庭溫灸,怎么控制灸的量?
A:每次選擇溫灸穴位最好不要超過三個,隔天再換兩個穴位輪換交替灸。這樣一來,既可以保證每天用艾不會過量,而且能保持穴位對艾灸的敏感性,療效有保證。
03:經常溫灸會不一會上火?
A:溫灸量控制得到是不會上火的。不過,灸是一個消耗津液的過程,灸前和灸后都應補水各200毫升。補水一定要選溫開水,不能喝飲料,因為甜飲料反而會消耗體內水分。
04:現在市面上形形色色的艾灸盒很多,該如何挑選?
A:首先隔熱性要好,如果是金屬材質灸盒應查看里面的隔熱層,以免艾條燃燒時造成燙傷;第二,艾條能很好地固定住,倒扣時火星不會落出來。第三,最好灸盒有可調節火力大小的設計。第四,外層罩面包裹較好,煙小一些。
天一冷,“大姨媽”特“作”
一刮北風,蘭蘭就抱上了“湯婆子”:“每到冬天,手腳就像塊冰,怎么也焐不熱呢。”而最讓她緊張的是“大姨媽”來訪的那幾天。小肚子又脹又痛,連帶著腰也酸酸的,害她整天無精打釆,唉聲嘆氣。
這些癥狀是不是讓你想到一個詞“宮寒”?其實,“宮寒”只是民間的叫法,并不是中醫病名,它是指婦女由于腎陽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婦科癥狀。痛經、經量減少,腰膝酸軟,不易懷孕等都屬此類。而溫灸能溫陽補腎,消除疾患。痛經時,溫灸能起到立竿見影的緩解效果,而平時灸一灸,又能起到調經作用,有利于“大姨媽”再次到訪時更加順暢。
試試灸這些穴位
關元:它是人體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在任脈的交會點,因此有強壯身體、培腎固本、補益元氣的作用。它位于肚臍下正中線三寸的地方。找起來并不難,四指并攏,放在肚臍下量四指,最下邊的指邊和正中線相交處就是關元。
神闕:它就在肚臍正中,被稱為元神之門戶,有培元固本、和胃理腸的效果。因此,灸這個穴位不但能補腎祛寒而且能調理腸胃。
子宮穴:顧名思義這是個給女性派福利的穴位,月經不調、痛經、腰膝酸軟都可以通過它來調理。它在臍下四寸、中極旁開三寸的地方。取穴時仰臥,將恥骨聯合上緣與肚臍線5等分在連線的上1/5與4/5的交點處,旁開四橫指。
腎俞:有助陽益氣、強腰健體的功效。它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線與肩胛骨內側緣連線的中點處。
受潮的胃
人人都說冬季是貼膘長肉的時候,可小陳不但沒胖,反而還瘦了點。原來前陣子受涼,他的胃病又犯了:胃受了潮似的,反酸總是沒完沒了,每次吃飯剛吃了沒多少,就覺得胃被撐住了,隱隱的冷痛感也時不時襲來……
對于本來就有腸胃病的人來說,冬季最怕胃寒發作。胃寒分虛寒和實寒。虛寒主要表現為胃脘冷痛綿綿不休,保暖熱敷或是按壓患處能即刻緩解疼痛,吃飯后疼痛稍稍緩解,但時常會反酸,沒吃多少就感覺脹痛。實寒則屬于胃寒的急性發作期,疼痛更劇烈,甚至有惡心嘔吐的癥狀。溫灸以熱力慢慢滲透入穴位,驅散胃部的寒氣,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對虛寒的效果比較好,但遇到急性發作,見效相對較慢,還是應及時去醫院診治。
試試灸這些穴位
中脘:它是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要穴,有補中氣、疏理中氣的效果。和足三里相配合有疏肝養胃、消食導滯、健脾和胃的作用,尤其對消除胃痛有一手。它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的中點處,相當于肚臍上四寸的位置。下脘:因位于胃脘下部而得名,有較強的健脾和胃、調整胃腸功能的作用。它位于肚臍上方兩寸處,即中脘與肚臍連線中點的位置。
足三里:常按三足里,勝吃老母雞。足三里歷來被認作是強壯身心的大穴,溫灸足三里不僅能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還能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它位于外膝眼(在髕韌帶兩側凹陷處,外側的稱為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溫灸期間注意點
飲食有節,三餐規律。要吃可消化的溫熱食物。
忌吃油膩生冷食品,慎吃海鮮類產品。
虛寒胃痛者,可服用山藥大棗粥、黃芪粥等溫補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