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在全世界都并非鮮見,而且形式多樣,遍布大小年級階層,無法杜絕;同時因為情況復雜多變,孩子們根本無法靠自己的能力處理、解決。即便如此,我們也可以通過各種干預,緩解和減少這類事件發生,還校園一片晴朗的天空。
事例一
機車棒棒孩子走出陰霾
蘇格蘭Larkhall、鎮的達倫和他的好朋友康納曾在幾個月的時間里飽受霸凌之苦。他們被當地一群不良少年霸凌,根本無力還擊。他們的身高、服裝都是被欺負的理由。起初,他們只是受到語言上的霸凌,之后更遭受到了身體上的攻擊。那些壞孩子在他們的自行車上倒燃料,拿石頭扔他們,甚至拿電源攻擊他們。7歲的達倫曾被打得滿臉是血。
孩子遭受霸凌,達倫和康納的家長試著聯系那些壞孩子的家長,要求他們出面制止這種行為。可是,事情的進展并不順利,情況沒有一絲改善,兩個孩子仍被欺負,以至他們很長一段時間不敢獨自出門。
無奈中,康納的叔叔找到了“反欺凌機車幫”,這些超酷的機車手很快來到了小鎮,就在達倫和康納再度被那幫壞孩子欺負時,他們出現了。他們將那幫壞孩子團團圍住,警告他們,從今天起他們負責保護這兩個男孩,如果他們膽敢再欺負這兩個孩子,后果自負。壞孩子嚇得連聲求饒,頻頻向兩個孩子道歉。事態突然逆轉,兩個飽受霸凌的孩子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反欺凌機車幫”是專門出面給那些被欺負的孩子給予支持,幫助他們走出陰影,重拾信心的組織。在這個組織里,很多人年少時都有過欺負別人或被人欺負的經歷,而這也是他們加入這個組織的目的——制止霸凌,讓他人不再犯他們曾經犯過的錯誤。
如今,“反欺凌機車幫”已經成為了一個國際性的組織,在美國、加拿大、德國等地都能夠看到他們為受霸凌的孩子們奔波忙碌的身影。
事例二
眼睛小成為被霸凌理由
李妍美是韓國一所中學的初一學生,她從沒想過只是因為自己眼睛長得較小,就會成為同學們孤立和嘲諷的對象。起初,這種孤立還只限于小范圍的幾位女同學,她們先是嘲笑她是一只戴著眼鏡的恐怖四眼貓,后來發展到經常在她的書包里塞入一些描繪“四眼貓”的嘲諷涂鴉,最后發展到有人在她的座位后偷偷地剪她的頭發。
雖然遭受了霸凌,但李妍美覺得只要盡力躲開這幫不喜歡她的同學就好。讓她沒想到的是,哪怕她一再忍讓,糟糕的局面仍愈演愈烈。老師在課堂詢問課程還有哪些同學不會,有人在下面起哄“恐怖四眼貓”;去廁所,有女同學故意使勁地敲她的門,待她出來便是一頓謾罵,甚至幾次將她故意推撞到對面的墻上。她們還曾故意摔壞她的眼鏡,在她的書本上亂畫,堵在回家的路上對她謾罵,或是騎自行車圍攻她。而她能做的只有哭泣,沒有勇氣向老師和家長坦誠這一切,她不想將事態擴大。直到有次放學她被同學故意拉拽下自行車,導致骨折,媽媽才知道女兒在學校被霸凌。學校處罰了那些對她霸凌的學生,可李妍美也完全變了個人,她變得極度自卑、膽小,不愿意去上學,處處躲避陌生人,晚上的噩夢讓她無法入眠,無奈下家長只得給她辦了休學。
事例三
轉學引發的霸凌事件
吉米是加州蒙特利爾一所小學5年級的學生,他才從惠斯勒小鎮舉家遷到蒙特利爾,可讓他沒想到的是他的“噩夢”從此拉開了序幕。因為個性內向,加上到了一個陌生的新環境,吉米顯得有些不合群。他沒想過,自己這種慢熱會成為被同學們霸凌的目標。
最先向他發起“攻擊”的是一個名叫露西、說起話來十分刻薄的女孩子。“‘土包子我討厭你,別問我原因,你根本不應該坐在這里,回到你的小鎮去吧!”此言引來全班同學的哄堂大笑,從此,沒人管他叫吉米,“土包子”成了他的名字。此后,他成了同學們固定取笑的目標。他們嘲笑他的頭發、衣服、自行車,也嘲諷他的字跡、作業,甚至是文具的顏色。剛剛接觸新環境的吉米不想惹事,他總是刻意地回避不喜歡他的同學,可他越是好欺負,越是被欺負。有同學在他的文具盒里放蟲子,也有人故意扯下他的帽子傳給另外的同學,他去追趕他們,直到帽子像接力棒一樣被扔到垃圾筐里。實在忍不下去的吉米開始了反擊。有一次,他趁格林亂翻他書包的時候狠狠地給了他一拳,結果是那么的湊巧,格林的頭碰到桌角,出血了。這下子吉米成了施暴者,不止是同學們,就連老師都罰他當面向格林道歉。此后,班級里那些不太取笑他的同學也開始遠離他。在他們眼中,他儼然成了個危險人物,而那些對他霸凌的同學則因為有老師“撐腰”而變得更加有恃無恐,直到他被他們打傷手臂,血流不止,老師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可嘆的是,縱使事情在校方的關注下得到了妥善解決,霸凌者受到了懲罰,可被霸凌的日子卻如陰云般始終籠罩在吉米心頭。本就內向的他,更鮮少露出笑容了,而這才是吉米父母最擔心和難過的事情。
霸凌不是過分的玩笑
許多時候,孩子們分不清什么是霸凌,看到有同學被欺負,他們會覺得這不過是和他開玩笑,說到底就是玩笑有些過頭。身為家長,要告訴孩子,霸凌不是玩笑。霸凌是當你被別人帶有目的性的言語或者動作傷害到了,這種傷害不只經常發生,重要的是,你很難阻止它發生。
校園霸凌雖然形式多樣,但大致可分為兩大類。
家長這樣發現霸凌
為什么只有極少數的小孩會告訴父母和老師自己被欺凌,即使是和父母關系很好的小孩也不例外?
孩子在校園被霸凌,相較而言,男生會和同伴交流自己的遭遇,女生則愿意會將它們藏在心里。唯一的相同點是,他們都不喜歡和老師、家長談及自己的遭遇。關于這一點,涉及的原因很多,比如,孩子們會擔心自己的遭遇引來嘲笑和閑話,不愿意擴大事態讓更多人知道,或是害怕招致報復,而其中最糟糕的是,他們的求助沒有成效,反而導致事態更加嚴重。既然孩子不愿開口,就需要家長主動觀察孩子是否有被霸凌的可能了,以便及時和老師溝通,杜絕更嚴重的后果發生。
家長如何及時發現孩子是否身陷校園霸凌?下面這些信息應引起家長高度重視。
1.身體上的信號孩子放學回到家,如果家長發生孩子身上有莫名的擦傷,或是衣服被撕破、被用鋼筆、圓珠筆亂涂亂畫,亦或是頭發被剪了,一定要問清楚緣由。如果孩子可以坦率地說出緣由,說明這可能是小朋友之間過度的玩笑,孩子之間已進行過溝通,并且對方很可能已經表達了歉意,同時對方此舉并未對孩子在心理上產生不利影響。如果是這種情況,家長只需要提醒孩子,玩笑要有度,和同學們開玩笑要把握好這個度,以免給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相反,如果孩子表現得支支吾吾,說不清,或不愿意說清緣由,家長要高度重視,孩子可能遭受了校園霸凌。
2.心理霸凌:
包括辱罵、嘲笑,給你取惡毒綽號、鼓動他人孤立你等等。相關研究顯示,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卷入霸凌,男生傾向身體霸凌,女生則傾向言語和關系霸凌。可見,不動手不代表沒有霸凌事件發生。
2.突然拒絕上學
學齡段的孩子不比嬰幼兒,他們已非常清楚學習是他們的本職“工作”。他們不會像小時候去幼兒園一樣,哭鬧不休,想盡各種辦法逃避。所以,當家長發現孩子突然拒絕上學時,心中要馬上繃緊一根弦——孩子不想上學,可能是他們害怕學校里的某個人,可能遭遇了校園霸凌。
3.精神表現異常
最近一段時間,孩子睡眠變差,晚上睡覺時要求家長陪伴。經常做噩夢,說夢話,甚至在夢中被嚇醒,嚇哭。與此同時,白天也顯得情緒恍惚,經常發呆,易怒、煩躁,被家長呼叫時常會出現明顯的驚嚇反應。
4.異常的物品信號
孩子帶去學校的學習用具或是書籍等常會“無緣無故”地丟失,或是遭到破壞,又或是孩子帶去學校的水果、酸奶食物總會被迫送給固定的同學。這些異常的物品信號同樣可以提醒家長孩子可能遭受了校園霸凌。
面對校園霸凌應該怎樣解決?
防止孩子遭遇校園霸凌,家長應教會孩子最基本的應對方法。因為在霸凌出現的那一刻,絕大部分時間都需要孩子獨自面對。
STEP1.教會孩子表明態度
我們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承受底線。家長要讓孩子清楚,有些事情是不容侵犯的,為了維護我們的底線,我們要有勇氣面對、捍衛、保護它。當孩子遭受校園霸凌時,家長要告訴孩子一定明確告訴對方你的感受,比如,對方的行為已讓我感覺不舒服,以及已經對我造成了哪些不良影響,請對方以后不要再這么做。
STEP2.教會孩子使用身體語言家長要告訴孩子,向校園霸凌宣戰時,身體語言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自己不要氣短,哪怕真的害怕也要表現得很有信心,可將腰桿挺直,昂起頭,眼睛直視對方的眼睛.露出“勇者勝”的姿態。
STEP3.教會孩子科學表述
和“霸王”談判,如果把“你”放在前面,無形中會增加被指責概率,相反地,如果多說“我”,只表述“我”的感受,對方便無法反駁,也不會激化矛盾。家長要告訴孩子,“談判”態度要堅決,但不要激烈和過度。最后,當然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教會孩子可行的解決方案,比如,在情況并不糟糕的前提下,主動原諒對方,但明確告訴對方,這是最后一次,希望以后大家可以和平共處等。
STEP4.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當友好的提醒不能奏效時,走開便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平里時要盡量觀察這些“小霸王”的行蹤,以及經常活動的范圍,以便做好遠離方案。此外,當成為目標后,要盡量避免一個人出行,無論課間出去玩,還是去廁所盡量和其他同學搭伴同行。當發現問題不能靠“談判”解決時,要及時將危險處境告訴老師和家長,以尋求老師和家長的幫助。
STEP5.提高孩子情商,做個暖心娃
生活中,家長要有意識地教育孩子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同時教會孩子一些有效的溝通技巧,在學校要主動地參與到學校的各項活動中,以便多結交同伴,避免獨處。同時,還要告訴孩子,校園內可能存在霸凌事件,看到有同學被欺負要積極告訴老師。支持霸凌行為,或是袖手旁觀都是不對的,當然同時也要保護好自己不受霸凌。
特別關注:打回去最不可取
校園霸凌行為多種多樣,而“打回去”這種單一的策略是最常失效的。打個比方,如果多人對孩子進行辱罵、嘲諷,孩子如何打得過?再比如,面對污蔑自己的謠言,孩子們又該如何“打回去”呢?他根本不知如何還手。此外,從孩子本身來講,“誰先動手”可能是官方裁斷霸凌者和受害者的標準,無論你的孩子多有理,你打人總是不對的。如此一來,本來是受害者就變成了施暴者,很容易讓孩子被邊緣化,或是遭到歧視和排斥。面對校園霸凌,如果家長教孩子直接“打回去”,漸漸地,他們便會被定義為暴躁易怒,攻擊性強的群體,因為他們喜歡用不恰當的方式激怒他人,如此一來,他們反倒更容易成為被霸凌的對象。所以,面對校園霸凌,家長切不可隨口教孩子打回去,科學應對還是最佳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