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說理文教學對學生的邏輯思維發展、說理方法策略形成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說理文教學是閱讀教學的難點。為不露痕跡地掀開說理文教學的內隱表達,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文本特點,可采用以問啟思,以問促學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自問中,明確文體特征;在互問中,掌握文體章法;在他問中,感悟文體內涵。在問中學,在學中問,發展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素養。
【關鍵詞】以問啟思;說理文教學;內隱表達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01-0012-02
【作者簡介】趙愛珍,南京市中華中學附屬小學(南京,210019)教科室副主任,一級教師,南京市建鄴區語文學科帶頭人。
在小學階段,說理文在課文中占的比重雖然不大,但此類文章對學生的邏輯思維的發展、說理方法策略的形成卻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有助于學生形成抽象、概括、嚴密的語言表達方式,使其善于表達自己的觀點。那么,說理文教學怎樣才能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其輕松愉快地掌握說理文的文體特點呢?下文試以蘇教版五下《談禮貌》一課為例,談談說理文的教學策略。
一、引導自問,明確文體特征
1.探尋說理文之“理”。
說理文的中心觀點是文章的靈魂所在,也是作者的寫作目的所在。學習說理文首先要明確的是作者的觀點是什么。因此,在學習《談禮貌》一文之前,筆者就在“問學單”上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這是一篇說理文,說了一個什么理?你是在文中哪里找到的?”在學生獨自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通過“問學單”引導學生自問自答。然后讓學生回顧學過的說理文,稍加點撥,學生即可明白說理文中作者的觀點一般出現在文章的三個位置:開頭擺明觀點,一目了然;結尾承接開頭,總結觀點;也有少數的說理文觀點出現在課文的中間部分,承上啟下。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能較迅速地找到說理文“理”之所在,掌握潛在規律,提高學習效率。
2.明晰說理文之“序”。
與其他類型的文章相比,說理文的辨識度很高,言之有序、條理清晰是說理文的一大特征。在學習《談禮貌》時,筆者先讓學生理清課文脈絡,想一想開頭主要寫了什么?學生提取出文中的語句:“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接著,引導學生概括文章中提到的事件。最后,學生在結尾處找到了作者想表達的中心觀點。筆者順勢將說理文的結構特點點破,并引導學生將其與蘇教版四上《說勤奮》、蘇教版五上《滴水穿石的啟示》這兩篇課文做比較。學生通過比較、發現、歸納、總結,很快就會發現說理文言之有序的特征,為今后的說理文學習打下了基礎。
二、引導互問,掌握文體章法
眾所周知,說理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課文說了什么理,還要感知作者是如何論證,如何說理的。這是說理文教學的重難點,也是說理文的核心教學價值所在。
在教學《談禮貌》一文事例部分時,筆者設計了如下的教學流程:
師:《說勤奮》《滴水穿石的啟示》和《談禮貌》三篇文章中都有事例,盡管作者的觀點不同,所選事例也不同,但你能發現它們有什么共同之處嗎?
生:這三篇文章中的事例都有古有今,由古至今。
生:《說勤奮》和《滴水穿石的啟示》兩篇文章列舉的都是正面的例子。可是《談禮貌》中有反面例子。這是怎么回事呢?
師:《談禮貌》里的反面例子讓你明白了什么?
生: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
師:是的,反面例子更突出了無禮是萬萬不行的!那么,再看看《談禮貌》一課中三個例子有什么共同點?
…………
《談禮貌》一文中有三個例子——“問路”“踩裙”“刮臉”。這三個事例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論證了“講禮貌”的重要性:“問路”說的是有求于人時我們要講禮貌;“踩裙”則說的是有失于人時要講禮貌;而“刮臉”說的是別人有失于我時,我們還是要講禮貌,層層深入,是遞進式的議論說理。與學生前面所學的說理文不同的是,文中的第二個例子“踩裙”是以一個普通小學生為例,于是筆者故意說道:“學到這里,我對這篇文章的作者有個意見。我們以前學的說理文所舉都是名人的例子,因此很有說服力。但是這篇文章卻用了一個普普通通小學生的例子,太沒有說服力了!”教室里立刻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學生們開始互相發問,并在質疑中展開了唇槍舌劍的爭論:
生:作者之所以要舉這個例子肯定有他的道理,寫文章也不一定都要舉名人的例子。
生:我同意老師的觀點。我覺得,如果舉一個大家熟知的名人或偉人的例子會使得文章更有說服力。
生:作者舉的這個例子是我們生活中特別容易發生的事,所以我覺得挺有說服力的。
生:我不同意你的觀點。舉名人的例子說服力更強,因為連名人都要講禮貌,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
課堂陷入沉默狀態,從學生緊鎖的眉頭中,筆者知道他們在質疑、深思……終于有學生舉起手來:
生:舉小學生的例子,說明無論是偉人還是普通人都要講禮貌,人人都要有禮貌。這樣說理體現了作者思維的縝密。
在這樣的交流、碰撞中,學生一步步地接近了文本的內核,找到了文本的秘密所在。
三、引導他問,感悟文體內涵
以上所說皆屬于說理文的外在形式。其實,說理文的內涵也相當豐富,它的內在是思維的發散和聚合,遞進與完善,它調動的是人的抽象邏輯思維。因此不能只讓學生關注說理文的外在形式,還應引導他們感知文章的內涵。因此要引導學生“他問”——問老師,問編者,問能者……
《談禮貌》一文中列舉的例子從古人到今人,有偉人,更有普通人,充分地說明本文的觀點:人人都要講禮貌,有禮貌對誰都意義重大,無一例外。文章中這三個事例的順序是不能變的,因為有求于人講禮貌是容易做到的,有失于人講禮貌也是應該的,但別人有失于己時,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講禮貌的,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養,這樣的安排是有邏輯順序的。這樣的教學難點,需要教師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然后根據學情進行巧妙的設疑:“文章中這三個事例的順序如果換一換,大家讀讀看,可以嗎?”如此讓學生在比較中感知文本的內隱結構,化難為易,化繁為簡,一步步地接近文本內核,從而將線性的思維立體化。
小學課本中的說理文多運用舉例論證法,但我們應讓學生多涉獵一些其他類型的說理文,讓學生在“他問”中知道并不是所有說理文都只運用舉例論證法,還可以用道理論證法、對比論證法、比喻論證法、引用論證法等等。總而言之,說理文重在說理,只要能達到說服別人,給人啟迪的目的,選用任何一種方法都可以。這就是所謂“大道無法”。同時教師在教學中應以巧問打破學生的慣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批判意識。
在問中學,在學中問。問學是走向學問的有效路徑,也是培養學生思維,提升學生學力的有效工具。問的得法,問的適時,問的精當,就能使學生學得有效,學得靈動,學得開闊!<\\Ysc02\d\邱\江蘇教育\小學版\2017\01\KT1.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