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育之本真在于強身健體、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社會適應能力。綜觀當下的小學體育教學,重體育技能模仿,忽視體育概念揭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大量存在。為探尋體育本真教學的真諦,教師有必要弄清體育本真教學的內涵、特征、價值以及實施策略。
【關鍵詞】體育;本真教學;內涵;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01-0043-03
【作者簡介】田象迎,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縣實驗小學(江蘇灌南,223500)教師,一級教師。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體育課程的目標之一是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學生將增強體能,掌握和應用基本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和運動技能。綜觀當下的體育教學,教師往往重視學生的技能模仿,忽視運動技能概念的完整呈現,這使得體育本真教學缺失。而體育本真教學的模糊性,影響了學生對體育概念的理解與運用,這表現在一直以來體育教學存在著忽視體育概念的形成過程,只注重體育概念應用的現象。過分注重概念的闡述,而不注重概念的產生背景,并且要求學生熟讀概念、熟記技能口訣。這使得體育概念教學單調乏味,學生不重視概念,理解模糊。此外,目標認知結構的缺失,導致“二八”錯位現象的產生。當前小學體育課堂存在以下“二八”錯位現象:首先,體育知識、技能概念的講解,往往只占整個課堂時間的20%,80%的時間用在運動技能的練習上。其次,課堂教學只注重80%的學生“掌握”“學會”某項技能,而20%的學生卻迷失在體育課堂上。
體育本真教學是一種注重運動技能習得的個體性、動作技能的規律性、師生交往的民主性、學生生命成長的自然性的教學。因此,體育本真教學是回歸體育與健康課程本質,讓體育教學真正發生的應然追求。
一、體育本真教學的內涵、特征與價值
1.體育本真教學的內涵。
體育本真教學,是建立在熟識體育知識與熟練運動技能的基礎上的。體育概念反映的是運動技能的本質屬性,它闡述了具有普遍性的運動方法、觀念或是闡明某一運動技能的動作結構。作為一種以運動項目為載體的教學方式,體育本真教學重視運動價值、原理、方法的講解與傳授。體育本真教學忽略運動類型之間的微觀差異,而是把一類運動技能作為整體進行教學,如隔網對抗類運動、同場競技類運動等等。因此,體育本真教學具有普遍性。
2.體育本真教學的特征。
體育本真教學具有四個特征:一是體育本真教學具有完整性特征。完整性是指教學體育知識與運動技能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了解某個學段規定的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還要讓學生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二是體育本真教學具有符號化特征。符號化的體育本真教學有利于教師講解技能,能夠促進學生運動能力的均衡發展。常用的符號有身體姿態符號(如:立正、稍息)、身體觸感符號(兩腳開立與肩同寬)等。三是體育本真教學具有動態性特征。運動技能的獲得是人體與運動項目逐漸適應的過程。在體育本真教學中,教師需要把握本真教學的動態性特征,采用循序漸進、分步講解的方式開展運動技能教學與練習。四是體育本真教學具有模型化特征。模型化是將體育概念、運動技能等進行階梯狀模型化構建,這對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鍛煉習慣的養成以及健康價值的判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3.體育本真教學的價值。
幫助學生明晰運動技能的形成過程。小學體育本真教學,主要通過課堂教學揭示人體與運動的關系,從而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運動方法和健康法則,促進學生運動能力的發展。
深化學生對體育與健康的認知。有效的體育本真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運動規范、體育符號,規避運動損傷等,這可以為學生科學的健康觀和終身體育意識的養成奠定堅實的基礎。
發展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在體育本真教學中,學生能夠發展比較、分析、判斷、推理、概括等思維能力。有效的體育本真教學,能夠讓學生在運動的過程中,發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體育本真教學的開展策略
1.弘揚主體:樹立“健康第一”的本真課程理念。
發揮學生體育學習的主體性,是體育本真教學的基本理念和要求。作為課改的直接踐行者,教師的觀念影響著教學改革的效果。教學中,教師要轉變“重技能,輕概念”的傳統體育教學理念,應重視體育運動的價值、原理和方法的教授,幫助學生在體育學習的過程中,理解體育運動的相關概念,習得運動技能,從而讓學生在健康、多元的體育鍛煉中,樹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如在二年級“快速跑”的教學中,傳統教學通過起跑、途中跑和沖刺跑,發展學生跑的素質;而體育本真教學先是讓學生理解快速跑是人類的一種“原始生存能力”,了解跑得快是一種實用且令人羨慕的能力,領悟快速跑的實用價值;然后讓學生探究“如何才能跑得快”,教師以掛圖、模型、自制教具、習題冊等方式呈現與快速跑相關的解剖學、生理學概念,讓學生了解自身狀況和跑速,找出自身存在的問題并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習幾種適合自身特點的快速跑練習方法。
2.激發潛能:活用有“溫度”的本真教學評價。
有“溫度”的體育教學評價,是激發學生潛能、喚醒學生體育參與主動性的有效方式。筆者通過對江蘇省部分小學體育教師的訪談發現,在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只是單純地教動作、教技術,重視最終成績的考評,而往往忽略學生為什么學、怎么學、學了怎么用,忽略學生的運動體驗、運動感知以及運動樂趣。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轉變“重結果,輕過程”的教學觀念,應注重教學過程,讓學生在課堂中體驗動作,形成健康觀念,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一年級室內體育安全健康課上,教師創設情境:“同學們,為了給你們活動前熱身,現在我們做一個游戲——‘擊鼓傳筆(去掉了筆帽的紅色彩筆),音樂響各組按順時針方向依次傳遞彩筆,音樂停,有筆的同學將成為今天課上的幸運兒……”“同學們,游戲結束了,請大家看看自己的小手,有沒有紅筆印,請有紅筆印的同學站起來。同學們,一個小小的游戲也能給我們很深的啟示,那就是今天我們傳遞的幸好是筆,如果是小刀或尖銳物品的話,那我們的小手上就不是筆印,而是鮮血。因此,這就是今天學習的主要內容:體育活動中的安全注意事項。”接下來教師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將體育活動損傷的概念、成因、類型、預防、治療措施等進行了一一講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十分濃厚。
3.滌蕩身智:回歸“知行合一”的本真教學方法。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陳昂教授的代謝當量研究表明,體育本真教學同傳統體育教學具有同樣水平的運動量,并不會犧牲學生寶貴的課堂活動時間。因此,體育本真教學強調體育教學應由“實踐為主”向“理論+實踐”的方向發展。體育教學要以運動項目為載體,在學習運動技術的過程中穿插運動技能、運動原理、健康鍛煉的理念,從而幫助學生系統、直觀、準確、科學地了解身體構造、運動價值、健康的重要性,更為靈活地運用所學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
體育本真教學,更為注重學生體育知識的理解和建構,以相關體育知識作為課程的主要框架,以身體鍛煉為主要手段,將不同的教學法引入體育課程,同時主張以參與、探究、解釋、深加工和評價五個部分來組織體育課堂教學。例如:在二年級“籃球傳球”的教學中,體育本真教學可以設計以下三個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幫助學生認識2~4位NBA擅長傳球的球星;通過雙手胸前傳球練習,讓學生學會練習方法;通過安全教育,幫助學生了解傳接球的自我保護、同伴保護方法。通過對以上教學目標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每一個目標都體現了一個概念的教學,如:目標一體現的是學生對NBA傳球明星的認知,目標二體現的是幫助學生了解安全知識。
4.培養人格:構建“師生和諧”的本真交往生態。
傳統體育教學中,教師往往直接將整合好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或采用提問的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忽略了師生和諧交往的場域構建。體育本真教學要求教師針對教學內容,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設置多樣化的互動平臺;學生可以通過預測、記錄等方式,探究體育活動對身體的影響;可以分析自身身體特征,尋找適合自己的練習方法,同時體會互相合作、共同體驗的快樂。為此,教師要轉變自身角色,由“體質訓練者”變為“健康傳播者”。
在三年級“障礙跑”的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大膽地說出“什么是障礙跑?”然后鼓勵學生用各種方法通過障礙。游戲開始,教師讓各組嘗試通過障礙,然后討論:“為什么有的同學過障礙很快,而且不犯規;有的很慢還犯規?”經過討論,學生進一步明確既要快過障礙,又不能犯規的要求。“那么,怎樣才能達到這兩個目標呢?”教師啟發學生在活動中尋找答案。接著各組開展第二次練習,各組過障礙的速度比第一次明顯快了且犯規也少了,學生還發現“跳溝”前要加速,繞桿前要減速。教師的這種啟發與引領,讓學生在實踐中總結出障礙跑的基本概念與要領,同時加深了學生的體驗與情感記憶。
5.視界融合:創設“量體裁衣”的本真教學場域。
體育教學場域是包括教師、學生、場地、器材、體育知識與技能、教法等在內的,以培養學生運動技能,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理念的一種教育關系網絡。在體育本真教學中,教師需要借助分組合作、探究學習等手段,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認知、體驗、感受、應用所學知識與技能。
在三年級“跨越式跳高”的教學中,教師A采用了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以單人、雙人自主學練為輔的教學方式。在課的基本部分,教師首先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什么是跨越式跳高?它有哪些基本的要求呢?”學生帶著問題,在個人自主學練、師生對比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中不斷思考。教師看到學生基本能夠跨越初定的目標高度后,適時對學生就“跨越式跳高”的相關內容進行提問,并給出正確的跨越式跳高概念、動作要領、注意事項,然后繼續安排學生練習。教師的提問與解答,讓學生學會學、思、練,促進了體育本真教學目標的達成。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小學體育本真教學,以體育知識技能奠基,以常態體育課為主,以兒童健康質樸發展為美。尋繹體育教學之本真,回歸體育課建構的幸福場域,我們才能享受體育與健康課施教者的坦然與快樂。這需要每一個參與者以一種不偏、不躁、不炫的心態來實踐。而這種心態則源于教師對體育教學之本真的適切理解、對充滿人性溫暖的體育課的追求。<\\Ysc02\d\邱\江蘇教育\小學版\2017\01\KT1.TIF>
【參考文獻】
[1]孟文硯,周兵.有效的教學技能——教學問題診斷與技能提高[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2]劉克蘭.中小學概念教學有序結構的探討[J].課程·教材·教法,1987(7).
[3]錢建軍.介于具體與抽象之間——對概念教學中“抽象過程”的思考[J].湖南教育,2015(8).
注:本文獲2016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一等獎,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