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擁鋒+李正鴻
[摘 要]抗戰勝利后,幅員遼闊、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工業發達、交通便利的東北地區即刻成為了“三國四方”斗爭角力的焦點。面對國內外復雜形勢,黨中央不失時機的提出“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決定把戰略重心轉移到東北地區,并成立中共中央東北局,以全面加強黨在東北地區的各項領導工作。1945年11月至1946年5月,在陳云任中共東北北滿分局書記期間,富有前瞻性地提出了創建東北根據地的戰略思想和武裝剿滅土匪、發動群眾、發展和建設東北根據地經濟的工作方針。陳云同志的這些富有開創性的偉大思想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不僅為東北根據地的創建、東北全境的迅速解放,乃至為全國的解放事業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對我們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啟迪。
[關鍵詞] 陳云;北滿時期;著名論斷
黨中央確定“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后,立刻從全國各解放區抽調10萬部隊,2萬名軍政干部挺進東北,“這是有共產黨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調動”(1)。在中國革命進入嶄新階段的關鍵時期,陳云挑起了一副更加艱巨的重擔。陳云初到北滿地區,形勢錯綜復雜,他面對現實斗爭中的各種困難與考驗,實事求是,以建立東北革命根據地為中心,領導北滿分局及廣大軍民,圓滿的完成了武裝剿滅土匪、發動群眾、發展根據地經濟等各項任務。汲取陳云同志的偉大智慧和實踐經驗,對我們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深刻的思想啟迪。
一、“建立三大城市外圍及長春鐵路干線兩旁的廣大的鞏固根據地”
1945年9月15日,擔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的陳云,受命奔赴東北戰場。兩天后抵達東北最大城市——沈陽。11月2日,中共中央商議決定成立中共東北北滿分局,委任陳云為分局書記,具體任務為“控制北滿各地,組織軍隊,建立政權,發動群眾,鎮壓反革命,鞏固東北之后方”(2)。11月16日,陳云由沈陽飛抵哈爾濱,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開始主持北滿分局的工作。
1945年8月,依據《雅爾塔協定》(3),蘇聯紅軍以強大的軍事攻勢,擊敗了盤踞在東北地區的日本關東軍。此時,東北地區的現狀出現了有利于我黨的積極因素。東北沈陽、長春、哈爾濱三大城市及長春鐵路等主要交通線全由蘇聯紅軍控制。一旦蘇聯紅軍撤出東北,我軍實行“拒蔣軍進入東北”,我黨就有“獨占東北”的可能。為此,黨中央迅速從全國抽調10萬部隊、2萬軍政干部先機進入了東北。
情況存在不利于我黨的一面。首先,由于國民黨政府作為當時全國合法政府,廣大人民群眾受正統思想的影響,對蔣介石國民政府存在認識的誤區和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其次,大批的土匪和反動武裝尚待肅清,蔣介石國民政府利用美國的軍事援助,密令國民黨軍先頭部隊進入東北“搶占戰略要點”。而蘇聯方面由于與國民黨簽有中蘇協定的制約,不可能給予我軍協定之外的任何有利幫助。在如此復雜的情況下,如何看待東北形勢,制訂有利于我黨占領東北這一戰略目的,就成為當時一個事關整個戰后國內戰略全局的重大問題。為了正確分析形勢,制定正確的對策,陳云深入北滿各地,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進行了大量周密的調查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了對我黨應在東北地區采取的戰略新認識。
11月26日至28日,陳云在北滿分局機關的小樓會同高崗、張聞天等北滿分局主要領導人召開了形勢任務座談會。會議期間,通過對國際形勢、美蘇政策、國民黨戰后戰略意圖,進行正確的分析。在陳云主持下起草了致中央東北局轉中共中央《對滿洲工作的幾點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電報,就黨應在東北地區采取的戰略方針提出了建議。陳云在《意見》中首先指出了在蘇軍暫留東北,蔣軍秘密進入東北的情況下,我黨獨占東北的可能性目前不存在,應當采取把主要武裝力量“有計劃地、主動地和迅速地”分散到東北廣大鄉村、中小城市及鐵路支線等戰略地區的方針。同時,發動群眾,剿滅土匪,進行土地改革,改造舊的地方政權,建立黨在東北各地廣大的根據地。“經過戰爭及根據地之建立,以達到包圍殲滅大城市之敵及鉗擊長春鐵路干線,使我們能夠在同國民黨的長期斗爭中取得全局的優勢。”(4)
針對少數干部認為戰爭已經結束,無需嚴酷的斗爭,依靠蘇聯,就可奪取整個東北的錯誤認識和我軍由農村進入城市的可能滋長的貪圖享受的腐化思想。為此,陳云在《意見》中指出了“應該預先防止在干部中可能發生的精神上、思想上和行動上的混亂”(5)的警示。
黨中央收到電報后完全同意了陳云起草的《對滿洲工作的幾點意見》。按照這個建議,黨中央即刻調整我黨在東北的戰略方針,由“獨占東北”改變為“讓開大路,占領兩廂”(6)。重點是開展剿匪斗爭與發動群眾。陳云在《意見》中突出強調的“建立三大城市外圍及長春鐵路干線兩旁的廣大的鞏固根據地”的戰略決策思想,是在新的重大歷史轉折時刻,從中國和東北的實際出發,對錯綜復雜的形勢客觀準確的分析和判斷。是對毛澤東同志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在新時期成功運用的典范,彰顯陳云同志立足局部、著眼全局,高瞻遠矚的戰略思想。
二、剿匪是北滿決勝的一環
北滿地區當時下設松江、合江、黑龍江、嫩江、綏寧五省和哈爾濱特別市,轄有80多個市、縣,總面積40余萬平方公里,人口近千萬。(7)如果我黨控制了這一地區,就可以形成“背靠沙發”(8)的地緣政治優勢,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
抗戰勝利以后,由于蘇聯軍隊主要集中控制東北各大城市,而地方并無實質政權的有效管理,使得東北山林土匪再次猖獗。蔣介石集團搶先為了控制東北,在主力部隊大批到達東北前,已經派遣了大量特務秘密潛入了東北各地,加委、收編各路土匪反動武裝。據曾任東北剿匪主力軍的三五九旅旅長劉轉連回憶稱,這些敵特人員以“‘中央的招牌組織所謂“充遣軍”“挺進軍”“光復軍”“忠義救國軍”“民眾救國軍”,并利用群眾的“正統”觀念進行欺騙。因此東北的頑匪有比較廣泛的社會基礎,其領導成份則是國特、敵偽殘余(偽吏、警察、特務)、慣匪及被斗爭的反動地主,是國民黨進攻解放區的一支別動隊,對蔣軍的正面進攻,起戰略上的配合作用。”(9)這些土匪反動武裝,密布于東北各地,人數甚多,僅北滿地區就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縣城被土匪等反動武裝占領,活動猖獗且聲勢浩大。據統計,國民黨特務人員在東北曾組織的“匪偽系統就有16個之多,有37種名目,加委敵偽殘余、慣匪和地主武裝,‘總司令和‘總指揮32個、‘軍長33名,‘師長158個”。(10)因此,消滅這種土匪不是輕而易舉的事,而是極其復雜、艱苦的斗爭。這些土匪武裝,四處襲擊我軍,破壞新生的各級人民政權,擾亂地方土改工作,成為了人民當家作主、獲得解放的最大障礙。
1945年12月6日,陳云在給中央的電報中提及到:“國民黨在許多戰略要點上組織不少反動武裝,并已襲擊過賓縣、兆內、訥河、泰來等縣。蘇軍將撤出,國民黨接收后必然更加擴大反動武裝,加委胡子(土匪)及地主武裝,必然產生更多反動武裝”。(11)而當時我軍在北滿的現狀為兵力不足、武器缺乏、戰斗力弱,部署分散、尚未組成靈活機動部隊。我軍在北滿共有新老兵二萬八千人,槍支不達半數,北滿五省共有輕重機槍不過二百挺,百分之九十的部隊以百人為單位分散北滿各縣。而“國與匪”的情況:“計五常、榆樹、舒蘭五千,合江勃利西李華堂、謝文東一千人,黑、松交界之慶城、東興等縣二千余,黑省依安、明水一千三百人,內江訥河一千。此外,各省二三百人一股者頗多。北滿國、匪已發現的約共有一萬五千人。”(12)
陳云認為,不剿滅殘暴的土匪武裝,廣大人民群眾心存疑懼,是不可能真正發動起來的,也就不可能建立鞏固的根據地。(13)面對北滿土匪蜂起、三分之二縣城被土匪占領等嚴重局面,陳云率先提出了動用正規部隊,剿滅土匪武裝的策略。他要求北滿五省迅速組建機動有力部隊,積極主動有計劃、分步驟的重點消滅最兇之股,而后達到對各股土匪各個擊破戰略目的,并指出“蘇軍未退,蔣軍未到時,剿匪是北滿決勝的一環。”(14)
從1945年12月,北滿五省均已展開剿匪斗爭。開始時期,由于主力部隊尚未到達北滿,加之我軍剛到東北時“招兵買馬”的不利影響。當時采取的辦法是號召部隊老干部掌握連隊,對新部隊進行嚴格的成分鑒別,找可靠的農民成份,從班、排、連、營、團級級組織我軍切實可以掌握的部隊,開展剿匪斗爭。到次年2月初,三五九旅及七師相繼到達北滿地區,使我軍剿匪力量增加。因此,在此之后的剿匪戰爭,大股頑匪大部被消滅或擊潰,短短數月之內就取得剿滅土匪的決定性勝利。結果是“土匪聲勢大下:地區小,人數減,民心失,情緒低”(15)。到1946年4月中旬,北滿六十五個縣,由我黨控制的有五十八個縣,其中“漠河、鷗浦、呼瑪、奇克、烏云、同江、寶清七個縣,正處于北滿軍區所屬部隊進剿之中”(16)。到5月中旬,“擊潰頑匪四萬余,匪傷四萬人,我傷亡六七千人,繳獲各種炮約二百門,機槍五百余挺,步槍兩萬余支”。(17)“經過九個月的努力,特別是去年九月到年底這一時期,合江、松江、龍江等地區在深山密林里,對土匪窮追猛打的結果,截至目前為止,東北解放區內之大股頑匪已肅清,著名的匪首姜鵬飛、謝文東、李華堂、孫榮久、張雨新等均為我軍捕獲,同時還有許多國民黨委任的軍長師長等被俘或擊斃。”(18)
面對這些在日本血腥統治東北期間,受過偽滿專門訓練的,而此時又被國民黨封官加冕的“國民軍”。陳云在北滿率先提出了動用正規部隊進行剿滅土匪的戰略決策。北滿剿匪的成功不僅為深入發動群眾,進行土地改革,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也鍛煉了各支新老部隊,提高了我軍的指揮藝術和作戰水平,為我軍在“四保臨江”等重大戰役中取得勝利奠定了基礎。
三、“經濟——武裝——再經濟”
中共中央于1945年11月7日發出《減租和生產是保衛解放區的兩件大事》的黨內指示,強調“要想戰勝一切敵人,首先要將廣大群眾發動起來,做好群眾工作”。(19)曾任東北民主聯軍副總司令兼參謀長的蕭勁光回憶稱:“軍事工作打開了局面,鼓舞了地方群眾的信心;地方群眾工作的開展,又有力地促進和保證了軍事上的勝利。在這方面,陳云同志是有很大貢獻的。”(20)陳云到北滿后,明確向地方各級干部提出“黨政軍的全部工作是農民運動”(21),并斷言“群眾能否迅速廣大的發動是我們在東北成敗的關鍵”(22)。
北滿各市、縣均以陳云“縣委就是民委,民委就是農委,縣委應當把工作重點放到農村”(23)的指示為工作總方針進行反清算斗爭和土地改革發動群眾。例如,黑龍江地區各省工委和牡丹江地委在農村發動廣大農民向惡霸地主、漢奸走狗進行斗爭。斗爭的方式是召開群眾大會,對漢奸、惡霸進行控訴,揭發其罪惡,根據罪惡情節予以懲處,對其土地財產實行沒收,通過清算委員會或工作隊把斗爭果實交給廣大群眾處理。運動中各地實行發動群眾、依靠基本群眾與照顧各階層群眾利益相結合,政治斗爭與經濟清算相結合的原則,取得了重要成果初步發動了各階層群眾。(24)
發動群眾工作展開之后,階級敵人為逃脫黨和人民的審判。首先是對我黨地方工作團千方百計進行破壞。例如,合江省“(1946年)2月6日樺川大來崗收編的武裝曲八叛變,將張鐵軍工作團搞跨。4月5日,樺川又發生捆綁工作團事件”。(25)其次是對廣大群眾進行翻把倒算。1945年磐石解放,斗爭了當地惡霸蘇興周。民主政府本著寬大為懷,對他罰款后予以釋放。但他不僅不知恩圖報,反而懷恨在心,在國民黨軍進占磐石之后,竟組織了“復仇隊”向人民反撲,進行翻把倒算,威逼貧苦群眾退還分得的財物,并吊打控訴過他罪行的農會干部王海廷。呼蘭惡霸地主分子孫振聲,在國民黨軍進占呼蘭后,對貧雇農進行翻把倒算。(26)但由于我軍主力尚未到達北滿和廣大人民群眾尚未得到充分發動、武裝,此類事件時常發生。這嚴重影響了北滿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及其我黨在廣大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
面對上述現實情況,陳云在其親自指導北滿分局所在地賓縣縣委發動農民的工作的同時,通過調查研究,及時發現、總結了賓縣縣委書記馬斌成功發動農民的經驗。陳云把馬斌發動群眾工作的成功經驗和工作方法,概括為“經濟——武裝——再經濟”。1946年7月3日,陳云親自為《東北日報》撰寫《發揚馬斌式的群眾工作》的社論。他指出,當剿匪的部隊打退滿井地區的土匪后,縣委書記馬斌在組織群眾中的積極分子分地主糧食時,這些積極分子害怕像過去一樣土匪打跑了又回來,害怕報復,主動提出要我們給他們發槍,進行武裝自衛。馬斌通過這些積極分子、貧雇農“連‘九一八前的槍,十四年未被敵偽搜去的都繳出來了”。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馬斌發現了東北社會的特點,找到發動群眾的關鍵和規律,即經濟——武裝——再經濟,被武裝了的農民反對擁有武裝的地主、土匪、大排,不斷擴大農民已獲得的經濟成果。陳云要求“每個縣委書記向馬斌看齊,每個縣出一個馬斌,每個工作隊里出一個馬斌,我們要求到處有馬斌,馬斌到處有”。(27)一個月后,陳云鄭重地向東北局和中共中央報告了“經濟——武裝——再經濟”這一符合東北民情、匪情的發動群眾斗爭規律。
陳云發現、總結提煉并及時推廣馬斌同志發動群眾的成功經驗,到1946年4月中旬,北滿我黨控制的58個縣,農民已經被成功發動武裝的有16個縣。這一發動群眾斗爭的規律,是陳云在北滿時期對黨的武裝斗爭革命法寶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成為了我黨在東北如此復雜的斗爭環境下,徹底剿滅匪患,把北滿根據地發展成為兵源及練兵基地的關鍵。也正是在對這一規律的把握中,建立了鞏固的北滿根據地。
四、“財政經濟問題即收與支的問題,亦即生財之道與理財之道”
陳云初到北滿時,由于形勢斗爭的需要,急需解決剿匪和發動群眾的問題。隨著剿匪工作和發動群眾工作的順利進展,保證根據地各項財政供給,根據地的經濟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1946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北滿分局給所屬五省的工委發出《關于目前解決財政問題的幾點意見》中提出了,征收救國公糧,發展對外貿易;清算敵產敵資,恢復和發展工礦業;征收必要的稅收,少量發行紙幣等解決北滿根據地的財政困難的措施。(28)3月13日陳云在通河干部座談會上特別強調,“財政經濟問題即收與支的問題,亦即生財之道與理財之道。”(29)在生財之道方面,陳云提出財政收入的六個來源,即:一、清算敵偽財產;二、稅收;三、發行公債;四、征收公糧;五、發行鈔票;六、開展貿易。
據此,各地均把清算敵偽資產作為財政收入的一項重要來源。對這些資財進行清理和沒收,這不僅政治意義重大,而且還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清理的主要物資是武器彈藥、糧食、布匹、運輸工具等。如松江省木蘭縣1946年財政收入為1371萬元,其中變賣敵偽物資404萬元,接收敵偽欠款l71萬元,接收敵偽現款2l萬元,三項合計為596萬元,占財政總收入43.47%。(30)在處理和沒收敵偽財產過程中,各地均組成敵偽財產管理委員會或敵偽財產調查清理委員會,以執行沒收、保存、分配等工作職責。沒收敵偽財產的范圍,一般包括敵偽經營的各類工廠,如礦井;金融機構,如銀行;倉庫、當鋪、商店、作坊等及所屬資產。
廢除苛捐雜稅,增加必要稅收。在陳云關于增加財政收入的指示下,各地方陸續頒布新的稅收法令,廢除偽滿時期壓榨廣大人民群眾的各類苛捐雜稅。3月牡丹江市政府頒布《牡丹江市暫行貨物出入口稅規程》,規定入口免稅貨物主要有:金屬品、建材、電器材料、醫藥、糧食、油脂、鹽、棉織品、燃料、皮革、牲畜等;禁止出口的有鴉片、麻藥。4月合江省政府頒布《暫行合江省稅規程》征收的稅種有:營業所得稅、酒稅、不動產所得稅、卷煙稅、葉菸稅、麥粉稅。5月5日松江省民主政府成立,宣布偽滿苛捐雜稅一概免除,重新規定稅目稅率。
在發行鈔票方面,針對抗戰勝利初期有的省入不敷出,財政出現赤字的問題。1946年2月,陳云在參加中共松江省工作委員會召開的經濟問題座談會時指出,“一方面中國物資不斷外流,另一方面許多地方都在印發紙幣,這是物價高漲的根本原因”。(31)根據陳云的指示,各地都采取一定的措施來控制貨幣發行。如l946年4月21日合江省委發出《省委關于本省財政經濟工作決定》,規定銀行紙幣的發行應受省財經委員會嚴格管控,反對通過濫發紙幣解決財經問題。經過各省市財政部門的努力,財政收入中依靠銀行發行的部分由1946年的97.13%,降到1947年的31.23%。(32)
陳云認為開展對外貿易也是解決財政困難,增加收入的一項重要來源。他說:“第六個來源是貿易。可以賺錢,也可能不賺錢,不容易做。”(33)1946年末,根據地同蘇聯作了我黨歷史上的第一次最大的國外貿易,共計出口糧食一百萬噸,總值一千億元。換回布、裝花、紡花、棉紗、線、鹽、火柴、白糖、白報紙、票子紙、染料、汽油、煤油、煤炭、機器油等各類物資。這次對蘇貿易在解決我黨在東北地區的財政困難發揮了很大作用,開創了我黨通過國外貿易促進生產的新途徑。
在理財之道方面,陳云提出應主要采取緊縮開支、提倡節約、促進生產發展等辦法。他說:“開支要緊縮。開支的重心在服裝,原則是:重冬輕夏,守舊省新,提倡節約,防止浪費;搞生產。”(34)根據陳云的指示,各級政府積極倡導緊縮開支,提倡節約,防止浪費。如在1946年11月至1947年底,哈爾濱市政府機關部門原來的935人精簡為350人,每月節約資金約400萬元以上。同時,要求各局、科負責人停止使用馬車,每月可節省草料費10萬元,再加之其它方面的節約,共計節約1200萬元。吉林省政府規定,自1946年9月1日起,各級政府及所屬機關一律實行菜金自給。生產自給以農業為主,1947年東北解放區共恢復和擴大耕地面積達800多萬餉,同時兼顧發展養豬、養雞、采野菜、磨豆腐、打柴等副業。1947年3月14日,黑龍江、嫩江兩省發出指示,要求各級地方機關、學校,除衣服、糧食外,其它如伙食、辦公、雜支、津貼都要做到自給,如果實在存在困難,也要做到自給五分之二。要求嫩江、黑河等缺糧地區,必須自給糧食四個月。陳云提出的生財、理財之道,對于打破國民黨對我黨在東北地區的經濟封鎖,活躍市場,解決東北解放區的財政經濟困難,特別是對東北根據地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發揮了極為重要作用。
結語
在以陳云同志為書記的北滿分局的領導下,到1946年7月,我黨在東北地區建立了第一塊革命根據地——北滿革命根據地,成為了我黨在整個東北地區的戰略大后方。同時陳云在北滿率先提出并實施的武裝剿匪、發動群眾、發展根據地經濟等工作方針,不僅在當時為西滿、東滿、南滿等革命根據地的建設提供了一個成功的典范。其中蘊含的“不惟上、不惟書、只惟實”“交換、比較、反復”的哲學思想;努力發展經濟,密切聯系群眾的民生思想,更是為我們今天實現“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提供了不懈奮斗的精神寶庫。
注釋:
(1)《毛澤東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3頁。
(2)《陳云年譜》(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430頁。
(3)《雅爾塔協定》又稱《蘇美英三國關于日本的協定》,是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領導人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蘇聯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塔召開的秘密會議期間,背著中國簽訂的秘密協定。這一秘密協定中有多處涉及中國利益,其中包括羅斯福用中國的主權去換取斯大林早日對日在東北作戰的承諾。直到1945年6月蘇聯才將會議內容通知國民黨政府。
(4)《陳云文選》(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0頁。
(5)《陳云文選》(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1頁。
(6)1945年11月22日,劉少奇給身在重慶談判周恩來的一封電報中首次使用了這八字方針。同年12月28日毛澤東在同意并回復以陳云為首的北滿分局起草的《對滿洲工作的幾點意見》的電文中,再次使用了這八字方針。強調建立這種根據地的地區,不是在國民黨已占或將占的大城市和交通干線,也不是在其附近地區,而是在較遠的城市和廣大鄉村。這是黨中央對陳云提出的“建立三大城市外圍及長春鐵路干線兩旁的廣大的鞏固根據地”建議的認可和進一步具體闡述。
(7)周喜峰、隋麗娟主編,《黑龍江史話》[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5頁。
(8)“背靠沙發”是指北滿北靠蘇聯,西接蒙古,東接朝鮮半島形如沙發一般獨特的地理優勢。
(9)劉轉連:《轉戰北國千里雪——憶359旅在東北的剿匪斗爭》。載于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著,《解放戰爭時期過渡階段軍事斗爭·回憶史料表冊參考資料》,解放軍出版社,2000年版,第375頁。
(10)連永新,《東北解放區剿匪爭的特殊性》,《哈爾濱師專學報》1998年第4期。
(11)《陳云文集》(第一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459頁。
(12)《陳云文集》(第一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466頁。
(13)《陳云傳》(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434頁。
(14)中共中央北滿分局給北滿各省工委的電報,1945年12月16日。
(15)《陳云文集》(第一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492頁。
(16)《陳云文選》(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頁。
(17)陳云、高崗給中共中央的電報,1946年5月25日。
(18)黑龍江省檔案館編,《剿匪斗爭1945.9-1949.10》,1982年版,第139頁。
(19)《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72頁。
(20)《蕭勁光回憶錄》,當代中國出版社,2013年版,第172頁。
(21)《陳云文集》(第一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492頁。
(22)陳云在直屬隊干部會上的講話提綱,手稿,1946年1月28日。
(23)《黑龍江日報》,1945年12月19日。
(24)中共黑龍江省委黨史研究室著,《中共黑龍江歷史第一卷1921-1949》(下冊)[M],中共黨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605頁。
(25)《李范五回憶錄》,中國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第233頁。
(26)崔巍主編,《磐石黨史資料第一輯》[M],中共磐石縣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辦公室,1988年版,第124頁。
當時磐石縣和呼蘭縣都隸屬哈爾濱市。
(27)《陳云文集》(第一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548頁。見1946年7月3日《東北日報》。
(28)中共哈爾濱市委黨史研究室編、中共賓縣縣委黨史研究室編:《中共中央北滿分局》[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598頁。
(29)《陳云文集》(第一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509頁。
(30)《木蘭縣1946一1947年5月財糧工作總結》。
(31)《陳云年譜》(第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449頁。
(32)東北財政部1949年5月訂《l947年度財政收支總結表(1947年1月至1947年11月止)》。
(33)《陳云文集》(第一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511頁。
(34)《陳云文集》(第一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511頁。
作者簡介:劉擁鋒,男,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近現代史研究所碩士;李正鴻,女,副教授,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近現代史研究所碩士生導師。